图书介绍
佛教的当代判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佛教的当代判释](https://www.shukui.net/cover/47/33812991.jpg)
- 吴汝钧著;国立编译馆主编 著
- 出版社: 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
- ISBN:978957151509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832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84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佛教的当代判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佛教的当代判释概要1
一、舍边中道1
二、法有我无2
三、即法体空3
四、识中现有5
五、挟相立量6
六、空有互融7
七、佛性偏觉8
八、佛性圆觉11
九、委身他力12
十、无相立体13
十一、佛性解构14
第二章 宗教性的现象学涵义的自我设准17
一、本质明觉我18
二、静态的觉证与动态的觉证20
三、委身他力我与罪、苦、死24
四、委身的意义28
五、关于自我转化30
六、救赎问题33
七、迷觉背反我35
八、久松真一论背反38
九、迷执与明觉:一念无明法性心40
十、迷执的对治44
十一、京都学派哲学的观点47
十二、我的省思与对京都哲学的回应49
十三、我对迷觉背反问题的总的省察52
十四、关于总别观照我55
十五、由判教的线索到判教的基准57
第三章 我的判教基准59
一、判教的基准:动感问题59
二、判教的基准:认识问题72
三、形象与外物:知识论与存有论79
第四章 先贤的教相判释85
一、关于教相判释85
二、法藏《华严五教章》所述前此的判教法88
三、前此的判教法的局限性91
四、太虚、印顺的教相判释99
五、太虚、印顺的判教法的局限性109
六、禅宗宗密的判教法及其缺失116
七、华严宗法藏的判教法122
八、法藏的判教法的缺失128
九、关于顿教的问题131
十、唐君毅先生论华严宗的顿教与我的回应135
十一、日本学者论顿教142
十二、顿教作为实践方法看147
十三、法藏的思路154
十四、关于性起问题160
第五章 天台宗智顗的判教法169
一、天台宗智顗的判教法169
二、以佛性观念为主脉来为四教定位171
三、四教的特色176
四、四门入实相179
五、天台宗判教的得失182
第六章 舍边中道189
一、舍边中道190
二、总的评论198
第七章 法有我无207
一、说一切有部207
二、经量部214
三、总的评论216
第八章 即法体空223
一、中观学224
二、般若思想236
三、关于般若波罗蜜多246
四、总的评论260
第九章 识中现有269
一、唯识与阿赖耶识、末那识271
二、安慧的诠释的启发性278
三、识转变的宇宙论涵义与动感284
四、识中现有291
五、对世间的关怀与认识298
六、总别观照我302
七、总的评论305
第十章 挟相立量315
一、佛教知识论的建立与陈那的有关著作315
二、唯识学与经量部之间318
三、认识对象的条件325
四、认识对象及其种类334
五、认识对象是自己与「自己认识」338
六、认识机能或手段:现量340
七、心灵现量与瑜伽直觉344
八、认识机能与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349
九、范畴问题352
十、分别与离分别356
十一、穆克己论分别与离分别361
十二、彻尔巴特斯基论陈那与康德365
第十一章 空有互融377
一、无形象知识论与有形象知识论377
二、寂护的思想方向380
三、空有互融说的一些关连点386
四、寂护的空有互融说389
五、莲华戒的空有互融说392
六、从动感与知识看396
第十二章 佛性偏觉403
一、超越的分解404
二、关于佛性偏觉406
三、如来藏系的自性清净心410
四、如来藏的普遍性与现起问题414
五、华严宗的性起思想418
六、法界缘起420
七、达摩与早期禅的真性真心观425
八、即清净心是佛431
九、明镜心与客尘烦恼的分离435
十、如来禅与祖师禅440
十一、灵知真性443
十二、总的评论447
十三、真理与方法452
第十三章 佛性圆觉457
一、背反与圆觉457
二、一念无明法性心462
三、法性与无明当体一如466
四、一念三千的存有论义与工夫论义471
五、如来禅与祖师禅477
六、无住与无一物:工夫论与存有论的交集479
七、体与用的交融489
八、平常心是道496
九、强烈的主体性意识500
十、动感的巅峰发展504
十一、总的评论509
十二、总的评论(续)519
十三、体用问题528
第十四章 委身他力539
一、净土教法的基本文献与信仰539
二、《无量寿经》的思想542
三、《阿弥陀经》与《观无量寿经》的思想547
四、由净土三经到京都学派553
五、西田几多郎论悲哀558
六、论名号564
七、论信568
八、由虚无主义经空到身土不二思想的转向572
九、身体观与情意中的空观575
十、忏悔与忏悔道580
十一、自我放弃与「大非即大悲」585
十二、忏悔道哲学的力动转向592
十三、田边哲学与西田哲学599
第十五章 无相立体607
一、京都学派的定位与成员607
二、京都哲学与佛学612
三、久松真一之属于京都学派616
四、久松真一在禅佛教方面的经验与体证627
五、东洋的无630
六、无相的自我635
七、人的生命存在之构造的三个导向:FAS641
八、终极的二律背反651
九、觉悟与救赎655
十、善恶问题659
十一、禅与现代世界663
十二、对于久松的禅观特别是史观的评论与批判669
第十六章 佛性解构679
一、所谓「批判佛教」679
二、批判佛教的批判性和佛教的批判性683
三、界论与佛性(通于如来藏、本觉、清净心)685
四、对于界一观念的深入的文献学兼摄义理的探讨690
五、高崎直道对界论的回应696
六、批判佛教与缘起说698
七、《大般涅盘经》论佛性703
八、其他大乘经论论佛性、如来藏及界716
九、琼格对《佛性论》的研究723
十、对场所哲学、场所佛教的批判727
十一、场所哲学、场所佛教的批判性732
十二、关于本觉思想738
十三、佛教的涉俗问题741
十四、佛性、如来藏的普遍性是方便法门745
十五、禅不是佛教?748
十六、道与场所752
十七、结论756
后记761
索引767
凡例767
哲学名相索引769
人名索引799
著书、论文索引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