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中政治知识图表 新课标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高中政治知识图表 新课标](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0767996.jpg)
- 章伟编著 著
-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ISBN:711907146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199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209页
- 主题词:政治课-高中-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中政治知识图表 新课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2
第一章 生活与消费2
1 商品与其他非劳动产品的物品的比较3
2 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的比较3
3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3
4 货币的产生过程4
5 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的比较5
6 货币的职能6
7 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6
8 货币和纸币的关系7
9 商品、货币与纸币的关系7
10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关系8
11 结算常用的信用工具9
12 外汇与外币的关系9
13 影响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10
14 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11
15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12
16 等价交换原则12
17 价值规律的作用13
18 价格的变化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14
19 替代品与互补商品14
20 影响消费的因素14
21 消费的类型15
22 消费的心理16
23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7
第二章 生产、劳动与经营18
1 全面把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9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20
3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内容20
4 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前后的比较21
5 国有经济的作用21
6 集体经济的作用(优越性)21
7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22
8 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22
9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23
10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客观必然性23
11 企业与市场主体24
12 法人与自然人的区别25
13 法人及法人代表等的区别25
14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26
15 公司的组织机构(法人治理结构)26
16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支柱作用27
17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问题及对策27
18 企业经济效益28
19 企业的兼并、联合和破产29
20 企业与国家和职工的关系30
21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30
22 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31
23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31
24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32
25 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和程序32
26 劳动合同的内容与订立原则的关系33
27 劳动合同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33
28 公民的储蓄34
29 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34
30 大国家级商业银行35
31 债券与股票比较36
32 商业保险37
33 商业保险与储蓄比较38
34 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比较38
35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比较39
第三章 收入与分配40
1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41
2 非按劳分配方式41
3 现阶段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41
4 劳动收入方式比较42
5 效率和公平43
6 财政的收入和支出44
7 财政的作用45
8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46
9 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47
10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48
11 我国的主要税种49
12 树立和增强纳税人意识51
13 几种违反税法的表现52
14 国民收入、财政收入、税收收入比较52
第四章 面对市场经济53
1 资源及其配置方式54
2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54
3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55
4 宏观调控56
5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57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57
7 科学发展观58
8 坚持“五个统筹”,实现协调发展59
9 经济全球化61
10 对外开放的必然性62
11 主要国际性贸易和金融组织62
12 对外贸易63
13 我国的对外贸易64
14 坚持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65
15 进口与出口66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68
第五章 公民的政治生活68
1 国家69
2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70
3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71
4 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71
5 公民与人民两个概念的异同72
6 民主与专制的异同72
7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73
8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74
9 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75
10 权力和权利的不同76
11 有序参与与无序参与政治生活77
12 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及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特点77
13 各种民主决策方式比较78
14 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79
15 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80
16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分类81
第六章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82
1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83
2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84
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85
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比较85
第七章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86
1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87
2 人民代表88
3 国体与政体88
4 政党的概念89
5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90
6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91
7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91
8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92
9 邓小平理论93
10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94
11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95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96
13 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97
14 人大监督与政协监督的区别98
15 民族的基本特征99
16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99
17 民族关系原则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关系100
18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01
19 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101
20 民族区域自治与联邦制的区别102
21 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102
22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03
23 宗教与封建迷信104
24 我国的民族、宗教概况105
第八章 当代国际社会106
1 国际关系107
2 联合国108
3 人权与主权109
4 全面理解主权国家109
5 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比较110
6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区别与联系111
7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联合国的原则的关系112
8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13
9 当代国际竞争113
10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14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116
第九章 文化与生活116
1 文化“万花筒”117
2 文化是什么117
3 文化的含义118
4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18
5 文化素养和文化氛围119
6 文化对人的影响119
7 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119
8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20
9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120
第十章 文化传承与创新121
1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122
2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122
3 商业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122
4 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123
5 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123
6 传统文化的特点124
7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124
8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24
9 继承传统文化125
10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关系125
11 文化创新的途径125
第十一章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26
1 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127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27
3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28
4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28
5 爱国主义129
6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129
7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30
第十二章 发展先进文化131
1 发展大众文化132
2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132
3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133
4 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133
5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意义和关键134
6 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34
7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134
8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135
9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136
10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关系136
11 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137
12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138
13 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要求138
14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性139
15 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139
16 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140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142
第十三章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42
1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43
2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44
3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145
4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45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46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47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48
第十四章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49
1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50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151
3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的关系152
4 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153
5 自然科学物质概念同哲学物质概念的关系153
6 运动的观点154
7 按客观规律办事155
8 规律与定律的比较156
9 规律与规则的比较156
10 正确理解意识概念157
11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158
12 意识的反作用与能动作用160
13 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关系161
14 实践162
15 真理163
16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64
17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165
第十五章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66
1 联系的观点167
2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168
3 发展的观点169
4 前进性与曲折性170
5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171
6 矛盾概念172
7 联系、发展、矛盾的关系173
8 矛盾普遍性173
9 矛盾特殊性原理174
10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74
11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75
12 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176
13 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77
14 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178
15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179
16 两点论和重点论180
17 两分法和两点论180
18 矛盾分析法181
19 辩证的否定观182
20 辩证的否定的特点182
第十六章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83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84
2 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185
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85
4 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186
5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87
6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88
7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188
8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89
9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189
10 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190
11 价值观191
12 世界观、人生观、人生价值观的关系192
13 集体主义价值观192
14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193
15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区别194
16 个人正当利益与个人主义195
17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的关系196
18 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196
19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197
20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