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医学细菌学 过去 现在 未来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医学细菌学 过去 现在 未来 上
  • 刘秉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330页
  • 文件大小:86MB
  • 文件页数:34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医学细菌学 过去 现在 未来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微生物世界1

第一节 微生物学发展史1

一、史前期1

二、微生物学之父——L eeuwenhoek2

三、病原菌理论的提出2

四、医学细菌学的奠基人——Pasteur,Koch3

五、免疫学的兴起4

六、Lister和无菌外科5

七、化学疗法的黄金时代5

八、分子细菌学的兴起7

九、我国著名的细菌学家8

十、医学细菌学的未来9

十一、多余的话10

第二节 微生物在生命世界的位置12

一、动物界和植物界12

二、原生生物界12

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12

四、五界分类法12

五、原核生物界12

六、关于病毒13

第三节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14

一、两种分类方式14

二、分类学单位14

三、细菌所具有的分类学意义的特征15

四、分类学方法16

第四节 细菌种系发生学18

一、真细菌的种系发生学结构18

二、关于肠道细菌21

第五节 细菌和生命的起源22

第二章 细菌和人24

第一节 细菌在地质生物化学中的作用24

一、碳循环24

二、氧循环25

三、氮循环26

四、硫循环29

五、不同地质年代的元素循环29

第二节 微生物与食品29

一、纤维素——→微生物肉、奶29

二、牛奶——→微生物奶制品30

三、蔬菜——→微生物泡菜、腌菜等31

四、微生物食品——单细胞蛋白31

五、食品贮藏的微生物问题32

第三节 微生物与工业34

一、微生物与酿酒34

二、抗生素的工业化生产35

三、具有商业价值的其他微生物产物35

四、微生物与石油36

五、微生物冶金36

六、微生物的工业腐蚀作用36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37

一、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37

二、微生物可作为环境污染的指示剂37

三、蛭弧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37

四、微生物与昆虫控制38

五、微生物与污水处理38

第五节 微生物与未来39

一、人类不可能摆脱细菌性传染病的威胁39

二、细菌的开发将会为人类造福39

三、微生物与社会40

第三章 细菌的表面结构与抗原42

第一节 细菌表面结构的定义与概述42

第二节 鞭毛42

一、鞭毛的形成与结构42

二、鞭毛功能研究展望43

第三节 菌毛44

一、菌毛的概念及特性44

二、菌毛与致病性的关系44

三、抗菌毛粘附研究展望45

第四节 荚膜46

一、荚膜的一般特性46

二、荚膜的化学组成47

三、荚膜的生物学功能与细菌侵袭力47

第五节 细胞壁47

一、细胞壁的理化特性47

二、细胞壁的生理功能47

三、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及其生物学功能48

第六节 RA蛋白54

第七节 M抗原55

第八节 外膜和外膜蛋白的结构、组成与功能56

第九节 胞浆膜57

一、胞浆膜的分子结构与理化特性57

二、胞浆膜的化学组成57

三、胞浆膜的生物学功能58

第四章 细菌的能源与代谢61

第一节 从环境摄取营养61

一、细菌的营养61

二、细菌外膜与营养物质摄取62

三、胞浆周围酶与结合蛋白65

四、营养物质的跨膜转运66

第二节 产生能量69

一、从葡萄糖到丙酮酸69

二、三羧酸循环71

三、水的形成73

四、合成ATP74

五、发酵75

六、氨基酸作为能量的来源76

第三节 构筑自身菌体78

一、氨基酸合成78

二、核苷酸合成83

三、脂与磷脂的合成84

四、肽聚糖合成85

五、磷壁质酸合成87

六、多糖和脂多糖合成88

七、代谢的调节89

第五章 细菌的致病性92

第一节 细菌致病性的多因素本质92

第二节 细菌致病性研究的一般方法93

第三节 细菌感染人或动物机体的粘膜表面95

第四节 细菌侵入宿主96

第五节 细菌在机体内繁殖96

第六节 干扰宿主的防卫机制97

一、干扰宿主的体液性杀菌物质97

二、干扰吞噬细胞的作用97

三、干扰补体的作用98

四、干扰免疫反应98

第七节 对宿主组织或生理功能造成损伤98

一、免疫损伤98

二、产生毒性物质98

第八节 细菌的毒素99

一、毒素的定义99

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差别100

第九节 细菌的外毒素100

第十节 在细菌致病中有重要作用的胞外酶类102

一、胶原酶102

二、凝固酶102

三、透明质酸酶102

四、链激酶102

五、溶血素和杀白血球素102

六、蛋白酶102

第十一节 细胞结合毒素102

一、内毒素102

二、毒性膜蛋白105

第十二节 细菌致病性的遗传学106

一、决定细菌致病性的染色体基因106

二、质粒基因控制的细菌毒力因素106

三、噬菌体DNA决定的细菌毒力因素107

四、转座因子和细菌的毒力107

五、转化对细菌致病性的影响107

第六章 致病菌的类似菌109

第一节 类似菌问题的提出109

第二节 霍乱弧菌的流行株与非流行株110

一、两类菌株的提出和引起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110

二、两类菌株的致病性110

三、两类菌株的分子遗传学特征110

四、噬菌体-生物分型的建立和分型标准112

五、区分两类菌株的分子遗传学基础114

六、两类菌株的区分和噬菌体-生物分型的实用价值116

第三节 致病的与非致病的大肠埃希氏菌117

一、研究简史117

二、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117

三、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118

四、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118

五、肠粘附性大肠埃希氏菌119

六、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119

第四节 类似菌作为菌苗的前景120

第五节 类似菌在自然界的广泛存在121

一、致病菌的类似菌的存在形式121

二、类似菌作为致病菌进化基础的可能性123

第七章 细菌的病毒——噬菌体126

第一节 噬菌体及其宿主的生活周期126

第二节 噬菌体的一般研究方法127

第三节 噬菌体的特性128

一、形态学128

二、化学128

第四节 噬菌体的复制128

一、吸附128

二、注入129

三、DNA噬菌体的细胞内增殖129

四、裂解和新噬菌体的释放130

第五节 线状噬菌体130

第六节 RNA噬菌体的复制130

第七节 噬菌体的遗传学130

一、噬菌体的突变131

二、噬菌体的重组131

三、遗传(基因)图谱131

第八节 溶原性131

一、前噬菌体131

二、前噬菌体的本质132

三、溶原系统的其它特性132

四、噬菌体复制的基因调节134

五、限制性和修饰135

第九节 噬菌体的应用136

一、噬菌体作为DNA分子克隆的载体136

二、噬菌体作为改造宿主菌特性的工具136

三、噬菌体分型136

四、噬菌体用于病原菌的诊断137

第八章 细菌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139

第一节 前言——历史的简要回顾139

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物质142

一、染色体DNA142

二、质粒143

三、转座性因子145

四、溶原性噬菌体146

第三节 基因活性的调控146

一、乳糖操纵子147

二、色氨酸操纵子148

第四节 推动新种(型)的发现和形成的三大动力——选择、突变和重组149

一、对传统“变异”概念及其研究的历史贡献的重新评价149

二、选择作用150

三、致突变作用151

四、DNA重组153

第五节 基因工程的定义155

第六节 限制性内切酶及其应用155

一、限制修饰系统155

二、限制性内切酶的分类156

三、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位点156

四、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特点157

五、限制性内切酶的星号活性157

六、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原则157

第七节 质粒克隆载体158

一、质粒载体的基本要求158

二、几种不同用途的质粒克隆载体158

第八节 噬菌体克隆载体161

一、λ噬菌体的基因组161

二、噬菌体克隆载体的构建161

三、噬菌体质粒162

四、柯斯质粒162

第九节 基因克隆的基本程序163

一、基因库的大小163

二、克隆载体的选择163

三、受体菌的选择164

四、外源性 DNA的切割和连接164

第十节 克隆子的筛选164

一、插入灭活法164

二、遗传互补法165

三、免疫学方法165

四、生物学方法165

五、DNA探针165

六、其他方法165

第十一节 基因的定位与亚克隆166

一、基因定位166

二、亚克隆166

第十二节 克隆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167

一、基因表达的基本条件167

二、基因克隆中常用的几个启动子167

三、克隆基因转译的影响因素168

四、重组质粒的稳定性168

五、基因产物的稳定性及其分泌168

第十三节 常用于研究基因表达的克隆载体169

一、产生天然蛋白质的表达载体169

二、产生融合蛋白质的表达载体169

三、有助于蛋白质分泌的载体170

四、逃亡质粒170

五、多用途表达载体170

六、启动子探测质粒171

第十四节 基因表达的检测171

一、微细胞系统172

二、大细胞系统172

三、试管转录、转译系统172

第九章 细菌的特殊存在形式174

第一节 细菌的芽胞174

一、产生芽胞的细菌174

二、芽胞的构成174

三、芽胞各部分的超微结构175

四、芽胞的形成过程177

五、芽胞的发芽过程178

六、芽胞对物理、化学因子的耐受性178

七、芽胞形成的分子遗传学179

八、展望180

第二节 细菌的L型180

一、前言180

二、L型的诱导与回复181

三、L型的生物学特性182

四、L型的遗传184

五、L型的抗原性与免疫185

六、L型的致病性185

七、L型的检查186

八、L型研究的展望186

第三节 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187

第十章 细菌素193

第一节 细菌素的分类与命名193

第二节 细菌素的形态学194

一、Ⅰ型细菌素194

二、Ⅱ型细菌素194

三、Ⅲ型细菌素194

四、Ⅳ型细菌素194

五、V型细菌素194

第三节 细菌素的纯化、理化特征及检测方法195

第四节 大肠菌素195

一、大肠杆菌的大肠菌素受体与外膜195

二、大肠菌素耐性菌的遗传生化学197

三、大肠菌素E1的诱发产生198

四、大肠菌素E2的DNA酶活性198

五、大肠菌素E2与细胞膜的输送通透作用199

六、从大肠菌素E2作用菌得到的对DNA有活性的低分子物质200

七、大肠菌素E3的构造与作用方式201

八、大肠菌素K203

第五节 绿脓菌素204

一、绿脓菌素的分类204

二、绿脓菌素R的构造204

三、绿脓菌素R的受体205

四、绿脓菌素R与受体的相互作用205

五、F型绿脓菌素206

六、S型绿脓菌素206

第六节 细菌素的应用及研究动向206

一、应用206

二、研究动向207

第十一章 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性210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210

一、干扰细胞壁合成210

二、损伤细菌的细胞膜212

三、抑制复制过程212

四、抑制转录过程213

五、影响蛋白质合成213

六、氨基糖甙类抗菌药物及其多步骤抗菌机制214

七、抑制叶酸合成215

第二节 抗菌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215

一、协同作用215

二、拮抗作用216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问题217

一、从革兰氏阴性菌对青霉素的耐受谈起217

二、外膜通透性与细菌耐药218

三、β-内酰胺酶在细菌获得性耐药中的作用218

四、PBP突变与获得性耐药219

五、细菌对其它抗菌药物的耐受性220

六、与耐药现象作斗争221

第十二章 消毒与灭菌223

第一节 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223

一、消毒灭菌与人类的关系223

二、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223

三、消毒灭菌的方法224

四、影响消毒效果的有关因素225

第二节 物理消毒225

一、热力消毒灭菌225

二、滤过除菌228

三、辐射灭菌228

四、紫外线消毒229

五、微波消毒230

第三节 化学消毒230

一、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和分类231

二、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231

三、化学消毒剂的剂型231

四、化学消毒剂231

第十三章 抗感染免疫238

第一节 非特异性免疫238

一、皮肤和粘膜的防御功能238

二、吞噬细胞239

三、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243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244

一、体液免疫244

二、细胞免疫245

三、细菌性免疫246

四、病毒免疫247

五、寄生虫免疫248

六、免疫力的获得248

第十四章 院内感染和条件致病菌251

第一节 前言251

一、院内感染的定义及研究对象251

二、院内感染的研究简史251

三、院内感染的危害252

四、院内感染国内、外研究情况252

第二节 常见的院内感染252

第三节 常见的院内感染病原体253

第四节 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253

一、传染源253

二、传播途径254

三、易感人群254

第五节 院内感染的监测255

第六节 院内感染的控制257

一、医院供应室的合理布局和灭菌质量的控制257

二、合理使用抗生素258

三、加强医院清洁、消毒、隔离制度259

第七节 条件致病菌260

一、人体正常菌群260

二、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机理261

三、常见条件致病菌261

四、细菌的定植和抗定植262

第十五章 菌苗研究进展264

第一节 菌苗的免疫作用模式264

一、中和细菌的毒素264

二、在感染初期抑制细菌生长266

三、阻止细菌侵入机体267

第二节 分子菌苗——新的菌苗时代269

一、抗原成份菌苗269

二、基因工程菌苗272

第三节 免疫制剂的其他进展275

一、蛋白质载体275

二、特异性基因型与抗特异性基因型菌苗277

三、佐剂配方278

第四节 菌苗效果考核280

一、现场试用280

二、保护力试验281

三、杀菌力试验282

四、杀菌力试验方法的改进283

五、其他免疫学方法285

第十六章 细菌感染的免疫诊断287

第一节 前言287

一、抗原-抗体反应试验法287

二、作为诊断法的细胞免疫检查288

三、免疫诊断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89

第二节 免疫诊断技术290

一、免疫沉淀290

二、凝集反应291

三、标记免疫测定法292

四、与补体有关的检测方法295

五、免疫传感器296

第三节 单克隆抗体应用于免疫检测的进展296

一、单克隆抗体应用于免疫检测的特点296

二、抗细菌单克隆抗体的发展趋势297

第四节 应用抗原(包括毒素)检测法进行快速免疫诊断298

一、可检测的抗原的种类298

二、抗原检测法特点298

三、抗原检测法存在的问题298

第十七章 细菌性传染病的监测300

第一节 疾病监测的意义300

第二节 细菌性传染病的监测内容301

第三节 细菌性传染病监测的四个系统302

一、法定报告传染病系统302

二、以试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303

三、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303

四、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304

第四节 传染病监测的几个重要概念304

一、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304

二、实际病例与监测病例305

三、常规报告系统与哨兵医生报告系统305

四、监测的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306

五、静态人群和动态人群306

第五节 监测信息的流通306

第六节 细菌性传染病监测常用指标307

一、发病率和死亡率307

二、罹患率307

三、患病率308

四、病死率308

五、二代发病率308

六、引入率308

七、就诊率308

八、漏报率308

九、标化率309

十、标准化死亡比309

十一、比例死亡比309

第十八章 新技术在细菌学研究中的应用310

第一节 分子遗传学技术在细菌学研究中的应用310

一、在细菌毒力因子的研究中运用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基本思路310

二、发展遗传工程菌苗的战略思想315

三、DNA探针的发展和使用317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在细菌学研究中的应用318

一、单克隆抗体在细菌学中的用途318

二、单克隆抗体在不同种类细菌中的应用321

第三节 脂多糖技术与应用前景324

一、脂多糖的分离和纯化324

二、脂多糖的应用前景32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