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针灸指要一本通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针灸指要一本通
  • 彭荣琛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51520273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11页
  • 文件大小:82MB
  • 文件页数:426页
  • 主题词:针灸学-高等学校-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针灸指要一本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经络指要1

第一章 经络概要1

第一节 古代经络学说的形成1

第二节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2

第三节 经络系统分布概况3

第四节 经络的临床应用8

第二章 手足太阴与阳明9

第一节 手太阴9

第二节 手阳明11

第三节 足阳明13

第四节 足太阴16

第三章 手少阴与太阳19

第一节 手少阴19

第二节 手太阳21

第三节 足太阳23

第四节 足少阴25

第四章 手足厥阴与少阳28

第一节 手厥阴28

第二节 手少阳30

第三节 足少阳32

第四节 足厥阴34

第五章 奇经八脉37

第一节 督脉与任脉37

第二节 冲脉与带脉39

第三节 阳跷与阴跷39

第四节 阳维与阴维40

第六章 经络的分布关系和临床应用41

第一节 根结与根、溜、注、入41

第二节 气街与四海43

第二部分 腧穴指要46

第一章 腧穴概要46

第一节 腧穴及腧穴学46

第二节 腧穴概念的形成及腧穴学的发展48

第三节 腧穴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的关系52

第四节 腧穴的命名53

第五节 腧穴的分类54

第六节 腧穴的作用58

第七节 腧穴主治的基本规律60

第八节 特定穴61

第九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72

第二章 任督脉经穴76

第一节 任脉穴76

第二节 督脉穴83

第三章 手三阴经穴91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穴91

第二节 手少阴心经穴95

第三节 手厥阴心包经穴97

第四章 手三阳经穴100

第一节 手阳明大肠经穴100

第二节 手太阳小肠经穴105

第三节 手少阳三焦经穴109

第五章 足三阳经穴114

第一节 足阳明胃经穴114

第二节 足太阳膀胱经123

第三节 足少阳胆经134

第六章 足三阴经穴142

第一节 足太阴脾经142

第二节 足少阴肾经穴146

第三节 足厥阴肝经150

第七章 经外奇穴155

第一节 头颈部穴155

第二节 胸腹部穴156

第三节 背部穴156

第四节 上肢部穴157

第五节 下肢部穴158

第三部分 刺灸法指要160

第一章 刺法灸法学概要160

第一节 刺法灸法学的定义和特点160

第二节 刺法灸法学研究的内容161

第三节 刺灸法的演变与发展162

第二章 毫针的针前准备164

第一节 毫针的基本知识164

第二节 毫针刺法的练习165

第三节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166

第三章 毫针的基本针法168

第一节 进针168

第二节 深度169

第三节 得气170

第四节 针法171

第五节 手法173

第六节 留针177

第七节 出针178

第四章 灸法179

第一节 艾条灸179

第二节 艾炷灸182

第三节 隔物灸186

第五章 其它疗法191

第一节 拔罐法191

第二节 三棱针刺法193

第三节 皮肤针刺法194

第四节 电针刺法196

第四部分 处方指要198

第一章 预防类方198

第二章 解表类方201

第三章 清热泻火方204

第四章 开窍类方210

第五章 安神类方212

第六章 祛风寒湿类方214

第七章 止吐泻类方216

第八章 止咳平喘类方219

第九章 温里类方221

第十章 补益类方222

第十一章 理气类方225

第十二章 理血类方228

第十三章 固涩类方231

第五部分 证治指要233

流行性腮腺炎233

哮病235

呕吐239

呃逆242

痢疾244

泄泻249

胃痛252

胃下垂255

失眠258

附:健忘261

遗精262

腰痛265

脱肛267

遗尿269

中风272

面瘫277

附:面肌痉挛280

痿证280

痹症283

肩周炎286

截瘫288

血证291

痛经294

肠痈297

痔疮299

牛皮癣301

缠腰火丹302

麦粒肿305

目赤肿痛306

近视眼308

耳鸣耳聋310

鼻渊313

咽喉肿痛315

牙痛317

第六部分 医籍指要320

第一章 古代文献部分320

第二章 古代医家部分386

张仲景的针灸思想与《内经》的关系386

张仲景针灸理论思想和方法探幽388

补土有方的李杲395

罗天益的针灸思想397

高武的学术思想399

集针灸学术之大成的杨继洲401

张介宾的针灸学术思想404

汪机的针灸学术思想405

吴亦鼎的学术思想4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