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儒学文献通论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儒学文献通论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45/33825146.jpg)
- 舒大刚主编 著
- 出版社: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ISBN:721106410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742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761页
- 主题词:儒学-文献-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儒学文献通论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一节 儒学文献研究的意义1
第二节 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6
一、总体框架6
二、主要内容8
第一编 儒学文献的源与流13
第一章 先秦儒家及其早期文献13
第一节 儒家及儒学文献的诞生13
第二节 孔子与“六经”的关系21
第三节 儒家经典文献的内容与功能25
第二章 儒学文献的发展与流变(上)29
第一节 儒学的发展与分期29
一、“子学”时期:周秦31
二、“经学”时期:两汉—隋唐五代34
三、“理学”时期:宋、元、明43
四、“汉”“宋”并行时期:清50
五、“新学”时期:20世纪52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儒学文献56
第三节 秦朝的儒学文献68
一、焚书坑儒69
二、关于《乐经》亡佚问题71
三、“六艺”残缺79
四、秦朝的文化建设80
第四节 汉代的儒学文献81
一、西汉81
二、东汉95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的儒学文献110
一、文献数量112
二、古文独盛,今文放绝114
三、子学不竞,家训勃兴116
四、“类传”炽盛,“别传”昌大117
五、“义疏”兴起118
六、《礼》学文献昌盛121
七、学术争鸣126
八、新出文献,真伪杂呈129
九、优质注疏,下惠“唐学”133
第三章 儒学文献的发展与流变(下)137
第六节 隋唐五代的儒学文献137
一、文献数量137
二、经学统一138
三、经学统一的余响146
四、新著产生161
第七节 宋代的儒学文献167
一、文献数量168
二、“十三经注疏”正式形成169
三、“四书”体系形成170
四、“语录”体子学文献丰富171
五、礼乐类“仪注”文献发达172
六、儒学史文献更成系统173
七、研究孔子及其弟子、后裔的文献增多174
八、学校科举文献增加174
第八节 辽金元的儒学文献175
一、文献数量177
二、少数民族文译经177
三、“四书”文献发达179
四、独尊程朱传义180
第九节 明代的儒学文献183
一、文献数量183
二、诸经“大全”185
三、抄袭成风187
四、铁中铮铮,庸中佼佼189
第十节 清代的儒学文献191
一、《四库全书》及相关图书收集整理193
二、文献总量193
三、著述质量194
四、清人“十三经”新疏195
五、儒史文献196
第四章 儒学文献的研究与分类199
第一节 儒学文献的整理与编目199
第二节 建立儒学文献著录体系的新思考204
第二编 经学文献209
第一章 “十三经”与“经部”文献209
第一节 “经”、“传”释义209
一、“经”209
二、“传”210
三、“经”、“传”兴起212
四、“诸子”继起214
五、“经学”216
六、“集解”、“义疏”217
七、“宋学”变古218
第二节 从“六经”到“十三经”219
一、异说纷呈:“十三经”结集诸说219
二、自“六经”而“十三经”:儒经体系的结集和完成222
第三节 范式转移:儒家经典扩展的意义231
第四节 经部文献的构成和分类239
第二章 《易》学文献243
第一节 《易》学文献的产生与经典化244
一、《易》学文献的产生245
二、孔子与《易传》248
三、《周易》的经典化249
第二节 《易》学与《易》学文献250
一、先秦《易》学文献250
二、汉《易》文献253
三、宋《易》文献264
四、清《易》文献274
第三节 20世纪《易》学文献277
一、晚清民国时期的《易》学文献277
二、新中国的《易》学文献283
第四节 《易》学文献的数量与分布286
一、《易》学文献的总量调查286
二、《易》学文献的分布297
第五节 《易》学文献举要301
一、白文类307
二、传注类310
三、论著类344
四、考正类351
五、图说类359
六、拟易类368
七、筮占类374
八、佛道类381
九、杂类398
第三章 《尚书》学文献401
第一节 《尚书》的形成及其经典化403
一、档案与《尚书》403
二、诸子与《尚书》405
三、孔子与《尚书》408
四、《尚书》名称的演变及其经典化415
第二节 《尚书》学与《尚书》学文献的发展演变418
一、先秦418
二、汉代434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455
四、隋唐时期464
五、宋代469
六、元明时期480
七、清代484
八、近现代496
第三节 《尚书》学文献的数量与分布507
一、历代《尚书》学文献的数量507
二、《尚书》学文献的分布517
第四节 《尚书》学文献分类及举要522
一、白文类527
二、传说类540
三、通论类576
四、考证类581
五、图谱类590
六、音释类593
七、专题类595
八、单篇类599
九、逸书类614
第四章 《诗》学文献616
第一节 《诗》的产生与经典化616
一、《诗》的产生与结集617
二、《诗》到《诗经》的演化626
第二节 《诗》学与《诗》学文献641
一、两汉的《诗》学与文献641
二、魏晋至隋唐的《诗》学与文献644
三、宋元明的《诗》学与文献651
四、清代的《诗》学与文献657
五、20世纪的《诗》学与文献661
第三节 《诗》学文献的数量与分布667
一、《诗》学文献的数量668
二、《诗》学文献的分布676
第四节 《诗》学文献举要682
一、白文类684
二、传说类685
三、音韵类710
四、专题类715
五、《诗序》类727
六、图表类733
七、三家《诗》类735
第五章 《周礼》学文献743
第一节 《周礼》的形成与经典化743
一、先秦时期:《周礼》的产生和潜藏743
二、西汉:《周礼》的发现747
三、《周礼》本经的残缺与《考工记》补《冬官》750
四、《周礼》“故书”与“今书”752
五、《周礼》学文献的学术价值752
第二节 《周礼》研究与《周礼》文献的扩展754
一、汉代的《周礼》研究与文献754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周礼》研究与文献755
三、隋唐时期的《周礼》研究与文献756
四、宋元明时期的《周礼》研究与文献757
五、清代的《周礼》研究与文献758
六、20世纪的《周礼》研究与文献759
第三节 《周礼》学文献的数量及分布761
一、《周礼》学文献的数量761
二、《周礼》学文献的分布769
第四节 《周礼》学文献举要772
一、白文之属773
二、传说之属774
三、分篇之属800
四、专著之属802
五、文字音义之属808
六、图之属810
第六章 《仪礼》学文献812
第一节 原生《仪礼》文献812
一、《仪礼》文本的相关问题812
二、《仪礼》的思想和价值821
第二节 《仪礼》学与文献825
一、汉代的《仪礼》学与文献825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仪礼》学与文献826
三、宋元明时期的《仪礼》学与文献827
四、清代的《仪礼》学与文献828
五、20世纪的《仪礼》研究829
第三节 《仪礼》学文献的数量及分布830
一、历代《仪礼》学文献的数量统计830
二、《仪礼》学文献的分布835
第四节 《仪礼》学文献举要838
一、白文类838
二、传说类840
三、单篇类855
四、图之属861
五、文字音义类863
六、专著类865
七、逸礼类868
第七章 《礼记》学文献869
第一节 《礼记》文献的产生869
一、《礼记》文本的相关问题869
二、《礼记》的思想与价值881
第二节 《礼记》学与文献889
一、汉代的《礼记》学与文献889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礼记》学与文献890
三、宋元明时期的《礼记》学与文献892
四、清代的《礼记》学与文献894
五、20世纪的《礼记》研究895
第三节 《礼记》学文献的数量及分布896
一、历代《礼记》学文献的数量统计896
二、《礼记》学文献的分布901
第四节 《礼记》学文献举要905
一、白文类906
二、传说类907
三、单篇类930
四、专题类936
五、文字音义类937
第八章 《三礼》总义文献939
第一节 《三礼》总义文献的源流940
一、《三礼》总义文献的源940
二、《三礼》总义文献的流941
第二节 《三礼》总义文献的数量及分布942
一、《三礼》总义文献的数量942
二、《三礼》总义文献的分布945
第三节 《三礼》总义文献举要947
一、通论类947
二、制度名物类952
三、图谱类954
四、通礼类957
第九章 《乐经》学文献961
第一节 《乐经》与“乐教”概说961
一、《乐经》释疑961
二、时代推定966
三、儒家乐教971
第二节 《乐经》的散佚与辑佚979
一、《乐经》散佚原因979
二、《乐经》佚文考辨983
第三节 历代学者对《乐经》的研究986
一、“原本无书”派987
二、“古存而今亡”派988
三、“实未亡佚”派990
第四节 《乐经》研究文献概览993
一、汉代994
二、唐代995
三、宋代995
四、元代996
五、明代996
六、清代997
七、近代997
第五节 乐教文献举要998
第十章 《春秋》学文献1007
第一节 《春秋》的经和传1007
一、《春秋》的产生与经典化1008
二、三传的产生与经典化1018
第二节 《春秋》学流变与文献扩展1040
一、先秦1040
二、两汉1042
三、魏晋南北朝1048
四、隋唐五代1053
五、宋元明1056
六、清1062
第三节 《春秋》学文献的数量与分布1067
一、《春秋》学文献的数量1067
二、《春秋》学文献的分布1074
第四节 《春秋》学文献举要1081
一、白文类1083
二、传说类1084
三、类编类1129
四、图表类1133
五、文字音义类1138
六、专题类1141
七、通论类1161
第十一章 《孝经》学文献1175
第一节 《孝经》形成诸说概观1175
第二节 孔子与《孝经》1181
一、孔子作《孝经》是西汉儒者相承师说1181
二、孔子作《孝经》是东汉迄于唐代之公论1182
三、孔子作《孝经》的历史条件1183
四、孔子思想与《孝经》内容一致1185
第三节 《孝经》的形式与内容1187
第四节 《孝经》学流变及其文献之发展1192
一、春秋时期的《孝经》学及其文献1193
二、战国时期的《孝经》传授1198
三、两汉的《孝经》传授与名家1204
四、两晋南北朝的《孝经》传授及其文献1211
五、隋唐五代的《孝经》研究与文献1216
六、宋元时期的《孝经》研究与文献1220
七、明清时期的《孝经》研究与文献1223
八、20世纪的《孝经》学1240
第五节 《孝经》学要籍1243
一、《古文孝经》系列1243
二、今文《孝经》系列1254
三、《孝经》删改系列1262
四、《孝经》通论系列1267
五、《孝经》衍义系列1270
六、《孝经》集成系列1271
七、《孝经》仿拟系列1275
第十二章 《尔雅》学文献1279
第一节 《尔雅》文献的基本情况1280
一、《尔雅》产生的社会背景1280
二、《尔雅》成书时间和作者1281
三、《尔雅》的内容和体例1283
第二节 《尔雅》文献的种类、数量及其时代分布1284
第三节 历代《尔雅》学著述举要1287
第十三章 《四书》学文献1299
第一节 《四书》的形成与经典化1299
一、“五经”的衰落1299
二、唐宋诸儒对《四书》的推崇与表彰1300
三、《四书》升格为经及意义1301
四、宋代至清代的《四书》学与文献1302
第二节 《四书》总义文献的数量及分布1303
一、《四书》总义文献的数量1303
二、《四书》总义文献的分布1306
第三节 《四书》学文献举要1308
一、传说类1308
二、专著类1317
三、文字音义类1319
第四节 《大学》文献1320
一、原生的《大学》文献1321
二、《大学》文献的数量、种类及分布1324
三、《大学》文献举要1326
第五节 《中庸》文献1334
一、原生的《中庸》文献1334
二、《中庸》文献的数量及分布1337
三、《中庸》文献举要1339
第六节 《论语》学文献1345
一、关于《论语》的一些基本问题1346
二、《论语》文献的数量及研究简述1353
三、《论语》文献的种类1361
四、《论语》文献的分布1363
五、《论语》研究文献举要1365
第七节 《孟子》学文献1392
一、《孟子》学研究的基本情况1393
二、历代《孟子》学研究概况1400
三、《孟子》学文献的数量、种类及分布1410
四、《孟子》学文献举要1418
第十四章 群经总义文献1440
第一节 群经总义文献的源与流1441
一、群经总义的滥觞——先秦至汉初1441
二、群经总义的成熟——西汉后期1443
三、群经总义专著的诞生与流行——东汉魏晋南北朝1447
四、群经总义的流衍与发展——隋唐1453
五、群经总义的成熟与定型——宋元1455
六、群经总义的丰富与繁荣——明清1458
第二节 群经总义文献的数量与分布1463
一、群经总义文献的数量与分布1463
二、群经总义的类型与部居1465
第三节 群经总义文献举要1467
一、群经概论1467
二、群经通释1474
三、群经杂论1489
四、群经类编1505
附一:经学丛书1507
附二:群经总义类别录1508
第十五章 谶纬文献1511
第一节 谶纬文献的源流1511
第二节 谶纬文献的篇名及内容1519
一、谶纬文献的篇目1519
二、谶纬文献的主要内容1520
第三节 谶纬文献的辑佚与研究1529
第十六章 儒家石经文献1542
第一节 儒家石经文献的源流1542
一、儒经刻石的萌芽1542
二、历代儒家经典的刻石1543
第二节 儒家石经文献的文字及其价值1561
一、熹平石经文字及其价值1562
二、魏石经文字及其价值1563
三、唐石经文字及其价值1564
四、蜀石经文字及其价值1565
五、北宋、南宋石经文字及其价值1565
六、清石经文字及其价值1566
第三节 儒家石经文献的著录与研究1567
第四节 儒家石经文献举要1579
第十七章 出土儒学文献1598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源流:古代部分1599
第二节 出土文献的源流:20世纪1607
第三节 出土文献的价值1624
一、历史学研究的价值1624
二、文献学研究的价值1628
三、古典学研究的价值1632
第四节 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1635
一、郭店楚简1635
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1642
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简1646
四、武威汉简1647
五、马王堆汉墓帛书1647
六、阜阳双古堆汉简1650
七、八角廊汉墓竹简1651
八、敦煌文书1653
第五节 出土文献举要1654
第三编 儒论文献1671
第一章 儒论文献概论1671
第一节 儒论文献的研究现状与意义1672
第二节 儒论文献的构成、类型与分布1674
一、儒论文献的构成1677
二、儒论文献的类型1680
三、儒论文献的数量与分布1686
第二章 儒论文献的产生与发展1696
第一节 先秦时代:儒论文献的产生1696
一、儒家的诞生与先秦第一部私学著作1697
二、考古材料所见孔子后学文献1700
三、战国中晚期的儒学理论著作1703
第二节 汉魏六朝的儒论文献1708
一、汉代儒论文献1708
二、魏晋南北朝儒论文献1712
第三节 唐宋元明清儒论文献1718
一、隋唐五代的儒论文献1718
二、宋元儒论文献1721
三、明清儒论文献1723
第三章 儒家类文献1726
第一节 先秦儒家类文献1728
第二节 汉魏六朝儒家类文献1734
第三节 隋唐儒家类文献1742
第四节 宋元儒家类文献1747
第五节 明代儒家类文献1754
第六节 清代儒家类文献1757
第四章 性理类文献1765
第一节 宋代性理类文献1765
一、濂学文献1765
二、洛学文献1769
三、湖湘学派文献1776
四、关学文献1778
五、朔学文献1782
六、闽学文献1783
七、象山学派文献1792
八、其他1795
第二节 元明性理类文献1798
第三节 清代性理类文献1812
第四节 性理总集文献1827
第五章 政治类文献1830
第一节 政治理论文献1830
第二节 官箴类文献1837
第六章 礼教类文献1840
第一节 蒙学文献1840
第二节 劝学读物1845
第三节 家训文献1847
第四节 女教读物1850
第五节 乡约俗训1851
第七章 杂论类文献1853
第一节 杂说1853
第二节 杂考1858
第三节 杂论1866
第四编 儒史文献1871
第一章 儒史文献的源流与类型1871
第一节 儒史文献的流变1871
第二节 儒史文献的分类与著录1876
第二章 孔孟史志类1878
第一节 孔子及其家族史志1880
第二节 孔子弟子史志1888
第三节 孟子史志1894
第四节 孔孟年谱1901
第五节 孔庙礼乐志1907
第三章 学案源流类1914
第一节 历代学案1916
一、学案的体制1918
二、传统学案1921
三、新编学案1930
第二节 学统源流1935
一、通代源流史1936
二、断代源流史1944
三、地方学术源流1951
第三节 经学源流类1963
第四节 经籍艺文类1971
第四章 教育与科举类1980
第一节 古代教育与科举制度略述1980
第二节 教育史志文献1985
一、书院史志1986
二、国子监史志2003
三、近当代的教育史志研究文献2006
第三节 科举制度类文献2008
一、历代选举志2008
二、历代登科录2013
三、其他科举文献2020
四、近人的科举研究论著2024
第五章 正史儒传类2026
第一节 前四史2028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十史2033
第三节 隋唐五代五史2043
第四节 宋辽金元五史2048
第五节 明清二史2054
第六章 儒林别传类2058
第一节 名儒合传2059
第二节 名儒分传2066
第三节 名儒言行录2072
第四节 名儒碑传2074
第七章 名儒年谱类2088
第一节 汉唐名儒年谱2090
第二节 宋元名儒年谱2099
第三节 明代名儒年谱2114
第四节 清代名儒年谱2127
第八章 礼乐制度类2154
第一节 儒家礼文化与历代礼典2154
一、礼与儒学文化2155
二、历代制礼与礼典2158
第二节 正史礼志2163
第三节 历代礼典2167
第四节 民间礼书2174
第五节 谥讳文献2182
结语2190
后记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