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地科学丛书 循环经济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黄贤金编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16217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54页
- 文件大小:233MB
- 文件页数:364页
- 主题词:自然资源-资源经济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土地科学丛书 循环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1
1.1 循环经济的产生与发展1
1.1.1 国外循环经济的产生与发展1
1.1.2 国内循环经济的产生与发展2
1.2 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特征3
1.2.1 循环经济的内涵3
1.2.2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4
1.2.3 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6
1.3 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研究视角7
1.3.1 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特征7
1.3.2 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内容9
1.3.3 循环经济学的研究视角10
1.3.4 循环经济学的内容体系12
2 产业生态学原理14
2.1 产业生态学概述14
2.1.1 产业生态学的概念14
2.1.2 产业生态学的内容体系和应用领域15
2.1.3 产业生态学与循环经济学的关系17
2.2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17
2.2.1 产品使用的环境影响18
2.2.2 生命周期评价(LCA)19
2.2.3 生命周期评价对循环经济的意义23
2.3 不同层面的产业生态学24
2.3.1 企业层面的产业生态学24
2.3.2 系统层面的产业生态学25
3 物质代谢分析28
3.1 物质代谢概述28
3.1.1 物质代谢的提出与兴起28
3.1.2 物质代谢的概念及特征30
3.1.3 物质代谢与循环经济32
3.2 物质代谢分析原理与研究方法33
3.2.1 物质代谢分析原理33
3.2.2 物质代谢研究方法35
3.3 区域物质代谢分析40
3.3.1 分析框架及账户构建40
3.3.2 物质投入指标分析41
3.3.3 物质排出指标分析45
3.3.4 物质消费指标分析47
3.3.5 苏州市物质流全景浏览48
4 循环经济价值链50
4.1 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理论分析50
4.1.1 生态价值链的提出50
4.1.2 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52
4.1.3 现代企业核心能力的价值维度55
4.2 循环经济与循环产业价值链56
4.2.1 循环产业产生的经济学分析56
4.2.2 循环产业价值链形成的基础59
4.2.3 价值链与环保产业的兴起60
4.3 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61
4.3.1 循环经济系统控制61
4.3.2 企业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形成机制63
4.3.3 价值链的延伸与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整合64
5 循环经济仿真模型66
5.1 循环经济系统结构与特征66
5.1.1 循环经济系统的结构66
5.1.2 循环经济系统特性67
5.2 基于物质与能量流分析的循环经济投入/产出模型及应用68
5.2.1 循环经济系统的静态投入/产出模型69
5.2.2 循环经济系统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74
5.2.3 循环经济系统的动态投入/产出反馈控制模型76
5.3 循环经济系统的多级递阶智能控制系统85
5.3.1 开放的循环经济系统的设计方法-—多级递阶智能控制设计86
5.3.2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在多级递阶智能控制设计系统中的应用87
5.3.3 开放的工程系统在多级递阶智能控制设计系统中的应用89
5.3.4 多级递阶智能控制系统的构造和运行步骤90
5.3.5 多级递阶智能协调器91
5.3.6 满意解集的确定策略95
5.3.7 应用案例96
6 原生资源开发及其再生利用103
6.1 原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03
6.1.1 原生资源的内涵与特征103
6.1.2 原生资源开采与利用状况104
6.1.3 原生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105
6.2 我国原生资源利用与保护绩效评价106
6.2.1 评价理论与方法106
6.2.2 资源利用的政策绩效评价107
6.2.3 评价结果分析109
6.3 我国原生资源开采利用评价110
6.3.1 资源开采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110
6.3.2 资源利用效率评价111
6.3.2 资源利用效率评价119
6.4 原生资源的再生利用119
6.4.1 原生资源再生利用的内涵、路径及意义120
6.4.2 原生资源再生利用的相关建议120
6.5 原生资源开采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建议121
6.5.1 控制原生资源开采的政策措施121
6.5.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政策措施122
6.5.3 政策的适用性122
7 低碳经济124
7.1 低碳经济概述124
7.1.1 低碳经济的内涵124
7.1.2 低碳经济的特征及意义125
7.1.3 国际社会碳减排行动框架126
7.1.4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127
7.2 碳排放核算129
7.2.1 核算方法与思路129
7.2.2 核算方法与过程132
7.2.3 中国历年碳排放核算结果汇总145
7.2.4 小结147
7.3 碳排放足迹147
7.3.1 碳排放足迹的提出及其研究思路147
7.3.2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碳排放足迹模型的构建148
7.3.3 碳排放足迹的核算结果与分析153
7.3.4 足迹影响力与感应力分析155
7.3.5 碳足迹与碳中和157
7.3.6 小结158
7.4 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管理158
7.4.1 城市系统及其碳过程特征160
7.4.2 城市系统碳循环研究162
7.4.3 城市系统碳管理167
7.5 清洁发展机制及其政策保障171
7.5.1 CDM的内涵与特征172
7.5.2 CDM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173
7.5.3 CDM的政策保障措施175
8 农业循环经济177
8.1 农业循环经济概述177
8.1.1 农业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177
8.1.2 农业循环经济与循环型农业的概念178
8.1.3 循环型农业的特征179
8.1.4 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然性180
8.1.5 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可行性181
8.2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产业链构建182
8.2.1 农业循环经济的实现方式182
8.2.2 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构建184
8.3 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和技术支撑186
8.3.1 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187
8.3.2 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189
9 生态工业设计194
9.1 产品生态设计194
9.1.1 产品生态设计的概念及意义194
9.1.2 产品生态设计准则与策略196
9.1.3 产品生态设计的实施步骤199
9.1.4 产品生态设计案例205
9.2 工业过程设计和运行206
9.2.1 面向环境的过程设计207
9.2.2 工业过程的生命周期209
9.2.3 工业过程分析方法210
9.3 提高能源效率的工业过程设计212
9.3.1 能源使用分析212
9.3.2 节能技术与方法214
9.3.3 能源标准与法规216
10 城市循环经济218
10.1 城市循环经济及其系统特征218
10.1.1 城市循环经济及系统218
10.1.2 城市循环经济系统功能分析220
10.1.3 城市循环经济运行机制223
10.2 城市循环经济要素的构成224
10.2.1 城市循环经济系统的生产结构225
10.2.2 城市循环经济系统的文化结构227
10.2.3 城市循环经济的空间结构233
10.3 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237
10.3.1 构建新型城市规划与管理体系237
10.3.2 废弃物资源化238
10.3.3 绿色服务业239
10.3.4 绿色能源战略240
11 循环经济模式243
11.1 循环经济的层次243
11.1.1 家庭层面的微循环243
11.1.2 企业层面的小循环246
11.1.3 园区层面的中循环248
11.1.4 社会层面的大循环254
11.2 循环经济模式256
11.2.1 生态工业体系256
11.2.2 生态农业体系257
11.2.3 生态服务业体系257
11.2.4 静脉产业体系260
11.3 不同类型功能区循环经济战略模式262
11.3.1 优化开发区域的循环经济模式——内源自生型263
11.3.2 重点开发区域的循环经济模式——内外共进型266
11.3.3 限制开发区域的循环经济模式——外源推动型268
11.3.4 禁止开发区域的循环经济模式——外源强制型271
12 循环经济评价273
12.1 循环经济评价概述273
12.1.1 循环经济评价的涵义273
12.1.2 循环经济评价分类274
12.1.3 循环经济评价方法274
12.2 循环经济综合评价275
12.2.1 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的目标275
12.2.2 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的总体思路276
12.2.3 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的技术路线278
12.3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278
12.3.1 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278
12.3.2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权重确定279
12.4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值处理282
12.4.1 指标值的无量纲化方法282
12.4.2 确定评价指标参照值284
13 循环经济规划285
13.1 循环经济规划的内涵及理论基础285
13.1.1 循环经济规划的理论框架285
13.1.2 循环经济规划的内涵及定位286
13.1.3 循环经济规划的理论基础287
13.2 循环经济规划体系290
13.2.1 循环经济规划基本原则290
13.2.2 规划技术标准291
13.2.3 规划审查291
13.2.4 循环经济规划的内容体系291
13.3 循环经济规划相关分析方法292
13.3.1 IPAT方程292
13.3.2 脱钩分析293
13.3.3 分解技术295
13.4 循环经济规划的区域模式及案例296
13.4.1 循环经济规划的区域模式296
13.4.2 区域循环经济规划案例298
14 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伦理304
14.1 生态文明概述304
14.1.1 生态文明的兴起304
14.1.2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305
14.1.3 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306
14.1.4 生态文明的伦理观307
14.2 循环经济伦理概述308
14.2.1 循环经济伦理的内涵308
14.2.2 循环经济伦理的特征309
14.2.3 循环经济伦理的功能310
14.3 生态文明评价体系311
14.3.1 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构建思路312
14.3.2 生态文明评价体系设计原则312
14.3.3 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构建312
14.3.4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316
14.4 循环经济伦理评价与规范318
14.4.1 循环经济伦理评价319
14.4.2 循环经济伦理规范328
15 循环经济政策331
15.1 循环经济政策原理331
15.1.1 循环经济政策内涵及意义331
15.1.2 循环经济政策分析的主要方向333
15.1.3 循环经济政策分析框架333
15.2 循环经济的政策工具335
15.2.1 公共产品的直接供应335
15.2.2 技术规制政策336
15.2.3 执行规则政策336
15.2.4 税收政策337
15.2.5 补贴政策339
15.2.6 押金—退款政策341
15.2.7 信息政策342
15.2.8 市场政策343
15.3 典型国家循环经济政策法规及其借鉴343
15.3.1 国外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与政策343
15.3.2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345
推荐阅读书目348
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350
循环经济研究机构网址353
后记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