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72/33247160.jpg)
- 丁四保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6514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22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233页
- 主题词:区域-生态环境-补偿性财政政策-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生态补偿1
一、人地关系研究:区域的视角1
二、人地关系中的区域关系2
三、人地关系与生态补偿3
四、区域关系与区域生态补偿4
第一章 从“补偿”到“区域生态补偿”7
第一节 补偿与生态补偿7
第二节 生态补偿的含义8
一、生态补偿的概念8
二、生态补偿的认知脉络9
三、生态补偿的类型14
四、生态补偿与人地关系的新发展16
第三节 实践中的生态补偿18
一、国外的生态补偿实践18
二、国内的生态补偿实践19
第四节 生态补偿中的“区域”困境28
一、流域上的“区域”困境28
二、“区域”理论的不足31
三、大量的现实问题31
四、“区域”的形式、结构在不断发展31
第五节 区域生态补偿要解决的核心问题32
第二章 生态补偿视角下的区域研究34
第一节 对区域的解释34
第二节 生态补偿的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的视角35
一、什么是尺度35
二、尺度对于生态补偿的重要性37
三、“区域”问题42
第三节 从“差异区”到“功能区”:地理学区域观的演化42
一、地理学的区划传统43
二、我国区划工作从“差异区”向“功能区”的过渡43
三、功能区与区域外部作用45
四、区域外部性要求区域生态补偿45
第四节 从“微观主体”到“区域”:经济学的视角46
一、经济学关注生态补偿问题的一般角度46
二、产业的地理(空间)集中(集聚)47
三、从个体外部性到区域外部性48
第五节 区域产权与区域利益:从产权的视角来审视区域49
一、产权的内涵49
二、区域产权51
三、区域利益:产权范式下的区域研究56
第六节 区域在生态补偿中的角色58
一、利益主体58
二、行为主体58
第七节 一个区域模型59
第三章 自然环境区域系统与经济区域系统的“冲突”60
第一节 自然环境系统:地带性特征与整体性60
一、空间分布的地带性特征60
二、非地带性因素65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65
四、系统的整体性67
第二节 行政经济区域系统:边界与网络性化结构70
一、真实的经济区域71
二、空间:清晰的边界71
三、格局:网络化的结构73
四、主体:政府的作用74
第三节 空间冲突:区域产权分割77
一、区域产权的形成78
二、局部空间内的“公共物品”81
三、利益驱动下的区域决策——公地悲剧82
四、案例:母亲河的悲剧84
第四节 空间冲突:生态系统嵌套85
一、内部格局——景观生态模式86
二、人地关系矛盾——格局的动态87
三、人地关系的传导——尺度空间的外部性关系91
第五节 空间冲突:地表生态系统与地下矿物资源的矛盾92
一、资源开发的现实冲动93
二、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下的区域决策93
三、又一种尺度空间的外部性关系94
四、区域的发展权利95
五、案例:呼伦贝尔草原的“抉择”95
第六节 空间冲突的区域效应96
一、区域之间的生态关联96
二、局部空间内的“公共物品”或“公有资源”97
三、区域之间的利益失衡98
第四章 区域外部作用、区域外部性与区域生态补偿99
第一节 区域外部作用的地理事实99
一、区域之间的环境影响99
二、区域之间的生态服务104
三、区域之间的发展关联105
四、区域外部作用的地理学意义108
第二节 经济学的外部性研究109
一、外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110
二、公共外部性与私人外部性111
三、政府行为外部性112
四、外部性的矫正——市场、产权与政府113
五、缺少对“空间”问题的关注114
第三节 区域外部性问题:一个理论框架114
一、经济学的能力不足与地理学的手段不足115
二、区域外部性研究的地理学意义116
三、区域外部性的主要形式118
四、区域外部性的格局119
五、区域外部性的现实效应121
第四节 基于区域外部性理论的区域生态补偿122
一、外部性的规制——生态补偿的“工具箱”122
二、区域生态补偿的责任主体124
三、区域生态补偿的工具选择126
四、区域政策129
五、区域生态补偿的量化标准130
第五章 我国生态补偿面临的区域制度问题134
第一节 我国区域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134
一、发达的地方政权传承与我国地方经济的历史延续134
二、地方政权体制与地方经济成长134
三、改革开放与地方经济突破135
第二节 地方政府与我国的“行政经济区域”135
一、我国强势的地方政府:对制度条件的解释135
二、强势地方政府与“经济建设型”政府135
三、“行政经济区域”间的激烈竞争136
第三节 我国政治经济制度下的区域竞争137
一、我国的区域制度必然产生区域竞争137
二、区域竞争的积极意义138
三、区域竞争的消极影响141
第四节 重新认识我国的区域发展差距问题145
一、我国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发展差距145
二、区域发展差距的地理成本分析146
三、区域差距凸显区域生态补偿重要性148
第五节 生态补偿与区域协调发展149
一、生态补偿可以成为协调区域关系的一种手段150
二、我国区域生态补偿遇到的区域制度障碍150
第六章 我国区域制度下区域生态补偿的难点153
第一节 责任机制:多重利益主体的复杂关系153
一、确定生态补偿责任的原则153
二、生态补偿责任的法律关系154
三、区域生态补偿主体155
第二节 补偿标准与生态效益评估158
一、生态效益评估的基本方法及其缺陷158
二、实践中的难点与困境161
三、破解困境的思路165
第三节 补偿方式:过度依赖于政府体制167
一、补偿资金的来源167
二、政府体制的利与弊167
三、亟需补偿方式的探索169
第四节 补偿机制:法律的不完善与制度上的缺失174
一、生态补偿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174
二、政府公共管理制度的缺乏175
三、政府支付制度的缺陷177
四、管理体制与生态补偿职能的冲突178
第七章 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182
第一节 我国的“主体功能区”战略182
一、形成背景182
二、出台经过184
三、核心内容185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现需要生态补偿机制188
一、主体功能区的内涵189
二、主体功能区中的生态功能区192
三、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利益失衡193
四、主体功能区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197
第三节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难点与障碍198
一、“功能区”的科学认识不完善199
二、法规缺失或滞后200
三、主体功能区仍不同于“政策区”201
第四节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思路与对策201
一、“区域补偿”与“区域生态补偿”201
二、构建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202
三、对财政转移支付的探讨:能否解决全部问题205
四、对生态经济援助的探讨:最有效的补偿途径206
五、对人口迁移的探讨:“生态鸿沟”下的现实选择207
第五节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措施探讨208
一、加强政府补偿能力建设208
二、继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211
三、搭建区域间生态补偿的平台212
四、形成固定的长效补偿机制214
结语215
主要参考文献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