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电磁环境监测与评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电磁环境监测与评价](https://www.shukui.net/cover/22/32974280.jpg)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司编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24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23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电磁环境监测与评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电磁波与电磁辐射环境第一章 电磁波环境第一节 电磁波基础知识1
电磁场基础知识1
(一)电磁波基本定义1
交变电磁场的性质1
电磁波的性质1
球面波与平面波1
电磁波的频率与波段划分1
电磁发射3
电磁环境3
电磁骚扰3
电磁兼容3
电磁干扰3
电磁噪声3
抗扰性3
敏感性3
发射限值3
抗扰性限值3
(二)电磁波极化3
(三)电磁波的传播5
平面波的传播5
平面波的反射、折射、绕射和散射5
第二节 远场与近场8
第三节 电磁波传播方式9
(一)地波传播9
(二)天波传播11
电离层的形成、结构与变化11
电磁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12
各波段电磁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特性13
(三)空间波传播14
(四)散射传播15
第四节 电磁波基本传输特性16
(一)传输损耗16
(二)衰落17
(三)多径效应17
(四)传输失真17
(五)电磁波线轨迹弯曲18
第五节 传输线介绍18
(一)概况18
(二)均匀传输线的分布参数及其等效电路19
(三)在一端激励的传输线22
(四)在两端激励的传输线25
(五)由单一源在线路中间激励的传输线29
(六)沿导体具有分布源的传输线31
(七)匹配与反射32
第六节 天线介绍32
(一)天线基本原理32
天线方向性图33
天线的方向性系数和增益33
天线的阻抗特性34
天线的工作频带34
(二)常用发射天线介绍34
振子天线与阵列天线34
圆极化和宽波段发射天线35
反射面天线36
第七节 工频场36
第二章 电磁辐射环境与电磁辐射污染源第一节 电磁环境与电磁辐射污染38
一、电磁辐射污染的出现与发展38
(一)电磁干扰方面38
(二)电磁危害方面39
(三)近十年来,我国城市电磁环境出现的新特征、新问题39
二、电磁辐射污染40
(一)电磁辐射生物效应40
(二)对电子设备或系统的干扰影响40
第二节 电磁辐射污染源41
一、电磁辐射源的种类与特征41
二、电磁辐射源简介41
(一)广播电视系统发射设备41
1.中波广播42
2.短波广播43
3.调频广播与发展44
(二)通信、雷达及导航等无线电发射设备44
1.无线电通信44
2.雷达与导航设备50
(三)工业、科学、医疗射频设备51
(四)交通系统电磁辐射干扰52
1.交通干线两侧电磁噪声52
2.电牵引系统53
(五)高压电力设备56
(六)其它57
1.办公环境中的信息技术设备57
2.逐渐进入人们家庭生活的品种繁多的家用电器57
第二部分 电磁辐射测量基础与测量仪器第三章 电磁辐射测量基础及天线第一节 定义与术语59
1.电磁环境59
2.无线电环境59
3.电磁辐射59
4.电磁噪声59
5.无用信号59
6.干扰信号60
7.电磁骚扰60
8.电磁干扰60
9.电磁兼容60
10.电磁发射60
11.(无线电通信中的)发射60
12.(时变量的)电平61
13.(电磁波的)场强61
14.电场强度61
15.磁场强度61
16.功率密度62
17.功率谱密度62
18.基波(分量)62
19.谐波(分量)62
20.谐波次数62
21.第n次谐波比62
22.峰值检波器62
23.均方根值检波器62
24.平均值检波器62
25.准峰值检波器63
26.工科医(经认可的)设备63
27.交调63
28.互调63
第二节 常用测量单位及换算63
1.功率63
2.电压64
3.电流64
4.功率密度64
5.磁场强度65
第三节 测量天线的主要参数66
1.有效高度66
2.天线系数67
3.天线阻抗69
4.天线反射系数69
5.天线电压驻波比69
6.方向性增益70
7.功率增益71
8.实际增益71
9.有效口径72
10.天线的噪声温度72
11.等效辐射功率73
第四节 主要测量天线74
1.参数的精确度74
2.参数的稳定性74
3.宽带74
4.有源天线的低噪声系数75
半波振子75
环天线76
对数周期天线79
单极天线81
喇叭天线81
第五节 辐射发射的近场与远场83
第四章 测量仪器86
第一节 宽带场强仪86
1.电场全向宽带探头的夹角87
2.空间叠加原理87
3.天线特性分析88
4.显示表体中电路的工作原理90
5.射频三维全向宽带场强仪的进展91
第二节 测量接收机92
1.准峰值测量接收机的整机特性92
2.通频带94
3.检波器及指示电表的时间常数96
4.过载系数99
5.平均值测量接收机100
6.均方根值测量接收机102
第三节 射频频谱分析仪104
1.频谱分析原理104
2.频谱分析仪的主要指标107
3.频谱分析仪显示屏110
4.频谱仪的使用113
第四节 部分仪器举例116
第五章 环境电磁辐射场测量第一节 电磁辐射场测量基本要求117
第二节 工频辐射场测量117
一、工频电场测量117
(一)球形偶极子场强表的测量原理117
(二)工频电场的测量118
二、工频磁场测量120
(一)测量原理120
(二)工频磁场的测量121
第三节 射频辐射场测量122
一、9KHz~30MHz辐射场强测量122
(一)测量原理122
(二)测量方法123
(三)测量仪器的校准124
二、30~300MHz(VHF频段)辐射场强测量130
(一)测试天线130
(二)测量方法131
(三)测量仪器的校准132
三、300~100MHz(UHF频段)辐射场强测量135
(一)测试天线135
(二)测量方法135
(三)测量仪器的校准135
四、脉冲辐射场强测量138
(一)干扰信号的分类138
(二)利用电磁干扰场强测量仪测量脉冲干扰138
(三)利用频谱仪测量脉冲干扰139
五、近区场强的测量141
(一)近区场测量的特点142
(二)近区场强仪的校准142
(三)测量方法142
六、微波辐射场测量142
(一)测量原理142
(二)校准方法144
(三)测量方法145
第四节 静电场测量146
一、静电电位测量仪器的特点146
二、常用的静电电位测量仪器147
三、静电电位的测量149
第五节 工业、科学和医疗射频设备无线电辐射特性的测量方法及允许值150
一、工、科、医设备的分组与分类150
二、工、科、医设备电磁辐射骚扰限值150
三、工、科、医设备使用现场的测量方法152
四、测试中的安全防护153
第六节 交流电气化铁道无线电辐射骚扰测量方法154
一、电气化铁道无线电骚扰特性154
二、交流电气化铁道无线电辐射骚扰的测量方法159
三、数据处理与统计评价161
第七节 高压架空输电线、变电站无线电骚扰测量方法166
一、导线的电晕放电167
(一)电晕放电机理167
(二)电晕无线电噪声的电平及其频谱167
(三)架空输电线无线电噪声场强的计算172
(四)影响电晕无线电噪声电平的因素172
二、其他无线电噪声源175
(一)线路附件电晕产生的无线电噪声175
(二)绝缘子的无线电噪声175
(三)无线电噪声的传播177
(四)变电站无线电噪声特性178
(五)高压架空输电线、变电站无线电骚扰测量方法180
第八节 高压架空输电线、变电站工频电场和磁场的测量方法182
一、电力线路下空间工频电场强度的计算182
(一)单位长度导线上等效电荷的计算182
(二)计算由等效电荷产生的电场184
(三)计算举例186
二、影响工频电场强度的主要因素190
(一)架空地线的影响191
(二)导线对地高度的影响191
(三)相间距离的影响191
(四)分裂导线结构尺寸的影响191
(五)导线布置方式的影响191
(六)双回路相序布置的影响192
三、变电站内空间工频电场的分布规律193
四、电力线路周围空间工频磁场强度的计算194
五、输电线路、变电站工频电场和磁场的测量195
第九节 车辆、机动船和火花点火发动机驱动装置无线电骚扰特性的测量方法及允许值145
第三部分 电磁辐射环境管理与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第六章 电磁环境管理简介第一节 电磁环境与电磁辐射199
一、什么是电磁辐射199
二、电离辐射与电磁辐射199
三、电磁辐射的危害199
四、场与人体之间的耦合机制200
五、暴露限值的生物基础201
六、产生电磁能的设施203
第二节 环境管理机构与现状204
一、相关国际组织204
二、国内环境管理204
三、目前的工作任务207
第七章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办法208
第二节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预测210
第三节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中注意的问题212
一、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212
二、几个注意的问题213
第八章 电磁辐射防护215
第一节 造成电磁辐射泄漏与辐射污染的原因215
一、设备方面215
二、现场布局与安装方面216
三、城市规则布局方面216
第二节 电磁辐射防护的技术对策216
一、屏蔽技术216
二、接地技术217
三、滤波技术218
四、吸收防护219
五、减少源的辐射或泄漏220
六、个体防护221
七、对工作人员进行电磁辐射防护培训222
八、合理安排、布局电磁辐射设备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