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与和 重新认识中国哲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人与和 重新认识中国哲学
  • 马中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2407990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65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279页
  • 主题词:哲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与和 重新认识中国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国学”与“西学”1

什么是“国学”1

“国学”的核心2

中国传统哲学正名3

中国哲学不源于“惊异”4

中国哲学不是“爱智慧”5

中国哲学简史6

图说6

夏商周:五行思维与八卦思维8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主流哲学8

两汉:经学运动与儒学的独尊9

魏晋:玄学运动与道家的复兴10

南北朝隋唐:外来佛学的高涨10

宋明:理学运动的综合11

明清启蒙思想及回归汉学的运动12

近代思潮12

中国哲学史上的原创和创新作品举要13

本书写作宗旨16

求实16

从简17

清晰18

通俗18

立本篇25

第一章 总思路:以“人”为本25

哲学是关于社会人生的学问25

六经的基本内容25

诸子争鸣的主题26

儒家论“道”26

道家论“道”28

荀子的一句话总结29

人本化的宇宙观29

“天”不是纯粹宇宙29

“宇宙”最初指房屋31

“天”的本体是“人”32

中国哲学特殊关注点33

政治伦常历史33

兵法35

医学35

中西哲学对比36

不同的道路36

不同的归宿38

什么是“真正的哲学”40

结语41

第二章 治人为本,治物为末:中国哲学不是“在物理学之后”43

中国哲学立足于治人的需要44

重视人类自我控制44

班固的诸子起源论44

中国哲学的政治精神45

儒家:“治国平天下”(上)45

儒家:“治国平天下”(下)47

道家:“君人南面之术”48

法家与墨家:“强权同一论”50

其他诸家的政治精神50

为“治”而“议”的传统53

正确理解政治54

政治是广义的概念54

关心政治≠政治附庸54

“治人”难于“治物”55

第三章 道德为本,智慧为末:中国哲学不归结为“爱智慧”57

道德为本的共识57

法家:强调道德控制57

道家:提倡道德重整58

墨家:落实道德苦行59

其他诸家的尊德倾向60

奇怪的“大同小康”论61

儒家的道德本位主义63

“道”的核心是德63

“君子”与“小人”63

道德本体论的确立67

道德理性的发展70

道德思维的泛化71

“道德”与“文章”71

中国古书中的“哲学王”72

中国哲人的“贬智慧”倾向74

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74

孔子说,浑浑厚厚的样子接近“仁人”75

荀子说,爱智慧不足以区分君子与小人76

《列子》:告诉你一个故事叫“愚公移山”77

正确理解哲人之“愚”77

中国哲学道德化思维的成因78

地理原因78

人口原因79

经济原因79

历史原因80

其他81

第四章 前人为本,后人为末:中国哲学的历史主义精神82

道德的根基是尊祖82

中国古代的祖宗崇拜82

今不如祖的学术共识84

借祖立言的表述传统85

尊祖意识的形成原因87

尊祖的核心是尽孝88

孝:追寻历史本原88

孝:形成历史传统89

孝:政治家们的倡导90

孝:哲学家们的思考91

“孝”成为“道”93

孝之为经93

《孝经》要点95

儒学史的转折97

《孝经》与理学98

孝的理论归宿99

孝祖之道的广泛影响100

姓氏观念100

祖坟与族谱101

祖国:发自心灵的文化认同102

第五章 敬人为本,敬神为末:中国哲学的无神论倾向104

原始宗教的解体105

“帝”字的本义105

从“帝”到“天”106

怨天思潮107

天意就是民意108

“王者以百姓为天”109

先秦时期无神论思想的高涨110

兵家:“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110

墨家:改良主义的有神论110

道家:划时代的哲学无神论112

法家:最彻底激进的无神论113

儒家中庸无神论的深远影响115

孔子:用中庸之道消解鬼神信仰115

孔子:用中庸之道消解天帝崇拜116

半途而废的经学寻神论118

渐行渐远的儒家无神论119

理学:无神理论的最终成果120

中国没有宗教传统121

世界三大宗教无一产生于中国121

外来宗教的中国化123

中国宗教的人本特色123

中国知识分子与宗教信仰124

中国民众与宗教文化125

中国古代无神论思潮的成因126

经济形态对宗教心理的制约126

政治权力对宗教力量的扼制127

宗祖意识对宗教意识的扭曲128

哲学精神对宗教需求的淡化130

方法篇135

第一章 总原则:崇尚辩证逻辑135

中国辩证思维方式135

圆形方法论135

中国古代没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136

辩证法从来不是“辩论的艺术”137

辩证法与逻辑学的根本统一138

对传统辩证法哲学的评价139

坚持辩证法不绝对是好事139

否定辩证法不绝对是坏事140

中国式辩证法的命运140

制约中国古代思维方法的因素142

人文政治领域的特殊性142

农耕经济形态的总趋势143

重合轻分的传统生存观144

第二章 联系的观念:重视系统思维146

中国哲学的整体观146

中国古代就有系统论146

用系统论原则研究“人”148

“天人合一”149

把“合”的原则推向极致150

系统方法的广泛应用151

兵法:“合”的工程与“圆”的艺术151

医学:活人就是“合”人153

艺术:美与善合、情与景合155

第三章 运动的观念:以“生生”为核心159

中国哲学的运动观159

两张路线图159

运动是指生命运动160

运动观与人生观162

运动观与执政观162

中国哲学的变易之道164

《易经》是讲述变易的经典164

“道”:天地及人间的总秩序166

“常”:一个关于永恒的概念167

运动变化的常态169

运动变化的常轨170

第四章 人本主义的“阴阳”论173

“阴阳”的由来及演进173

阴阳:中国人的矛盾概念173

阴阳概念的形成与确立174

阴阳概念的抽象化及与两性隐喻175

解读阴阳概念的人文深意177

中国式对立统一观念179

《易经》作者们的天才感知179

《易经》对先秦诸子的熏陶180

《易传》对诸子运思方式的概括181

《吕氏春秋》的再综合182

《黄帝内经》的再深化183

董仲舒是阴阳之道的真正确立者183

宋明理学中的“一物两体”184

朱熹是阴阳之道的集大成者186

中国哲学范畴的对偶化188

第五章 重“和”轻“争”的理论归宿189

多极之“和”190

五行之“和”190

第一次“和同之辩”190

第二次“和同之辩”191

孔子对“和同之辩”的结论191

“和”是真善美的统一192

对立之“和”192

八卦之“和”192

儒家:“和为贵”193

道家:“和为常”194

中西哲学不同的矛盾观195

矛盾调和论是中国辩证法的精髓196

对“争”的反思198

孔子的看法198

老子的看法199

《易传》的总结200

《中庸》的升华201

“太和”观念的确立201

礼乐: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204

礼与乐204

和谐天人关系204

和谐人际关系206

礼的和谐作用207

乐的教化功能208

礼与乐的根本统一209

礼乐之教的延伸——诗教211

表达篇215

第一章 简约化:既重视文字,又轻视文字215

中国哲学崇尚简约215

《易经》的简易风格215

儒家的质朴学风216

道家的表述悖论217

玄学对语言文字的解构218

禅宗的“不立文字”219

理学的创立宣言219

心学的“易简功夫”220

中国哲学崇尚简约的原因221

内容制约:“人”的问题可意会难言传221

工具原因:每个汉字都是一组蒙太奇222

第二章 模糊化:既认可形式逻辑,又贬抑形式逻辑225

中国哲学作品普遍忽视逻辑性225

概念缺乏确切含义225

判断缺乏鲜明形式227

推理缺乏清晰过程228

中国哲学对形式逻辑学的扬弃229

中国古代形式逻辑学的成就229

祖传与进口的“金针”一起失传230

形式逻辑固有的局限性230

形式逻辑不适于“人学”231

非逻辑化的大趋势231

第三章 形象化:借助文学,建构人学233

中国哲学的诗魂(上)233

元典与“诗”233

《诗经》的义理233

《易经》的诗魂235

《易传》的借题发挥236

《诗》、《易》表述手法的深远影响237

中国哲学的诗魂(中)238

孔子、老子:立论常常只是一个比喻238

墨子:形象化的推理240

孙子:用水解释兵法241

庄子:用寓言表现哲理241

《韩非子》:贮备了许多故事242

惠子:“无譬则不能言”243

中国哲人的文学气质244

中国哲学的诗魂(下)244

用形象方法辩论人性244

用比喻手法确定“形神”关系247

中国哲学的传播途径249

中国哲学中的“象”250

扫不尽的“象”250

活泼的“阴阳鱼”250

第四章 经学传统:“我注六经,六经注我”253

经学传统的形成253

天地间存在不易的准则253

易简与繁密的表述怪圈254

从儒学到经学255

孔子确立的经学原则255

儒家经典体系256

经学运动简史257

中国哲学的一个秘密259

道、佛经典体系260

反经学的道家260

道教经书汇集261

中国化的佛学261

佛教三藏体系262

禅宗革命262

经学传统的过与功263

学术的异化263

作伪的阴影263

传统经学的历史功绩2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