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等院校中药和药用植物专业类系列教材 中医药基础理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高等院校中药和药用植物专业类系列教材 中医药基础理论
  • 史红专,王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978750384483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98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326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高等院校中药和药用植物专业类系列教材 中医药基础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些基本概念1

1.2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4

1.2.1 先秦秦汉时期4

1.2.2 魏晋隋唐时期5

1.2.3 宋、金、元时期6

1.2.4 明清时期7

1.2.5 民国时期8

1.2.6 近代时期9

1.3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9

1.3.1 整体观念9

1.3.2 辨证论治11

第2章 阴阳五行学说14

2.1 阴阳学说14

2.1.1 阴阳的基本概念14

2.1.2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15

2.1.3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7

2.2 五行学说20

2.2.1 五行的基本概念21

2.2.2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22

2.2.3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5

第3章 藏象学说31

3.1 五脏31

3.1.1 心32

3.1.2 肺33

3.1.3 肝36

3.1.4 脾38

3.1.5 肾40

3.2 六腑46

3.2.1 胆46

3.2.2 胃46

3.2.3 小肠47

3.2.4 大肠48

3.2.5 膀胱48

3.2.6 三焦49

3.3 奇恒之腑50

3.3.1 脑50

3.3.2 女子胞50

3.4 脏腑之间的关系50

3.4.1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51

3.4.2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53

3.4.3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54

第4章 气血津液57

4.1 气57

4.1.1 气的基本概念57

4.1.2 气的生成57

4.1.3 气的功能58

4.1.4 气的运动59

4.1.5 气的分类59

4.2 血61

4.2.1 血的基本概念61

4.2.2 血的生成61

4.2.3 血的运行61

4.2.4 血的功能62

4.3 津液62

4.3.1 津液的基本概念62

4.3.2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63

4.3.3 津液的功能64

4.4 气血津液的关系64

4.4.1 气与血的关系64

4.4.2 气与津液的关系65

4.4.3 血与津液的关系65

第5章 经络69

5.1 经络系统的组成69

5.1.1 经脉69

5.1.2 络脉70

5.1.3 连属组织70

5.2 经络的循行分布规律70

5.2.1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70

5.2.2 十二经脉表里关系71

5.2.3 督、任、冲三脉的循行分布规律71

5.3 经络的生理功能71

5.4 经络学说的应用72

第6章 病因74

6.1 外感病因74

6.1.1 六淫74

6.1.2 疫疠80

6.2 内伤病因81

6.2.1 七情81

6.2.2 劳逸82

6.2.3 饮食失宜82

6.3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83

6.3.1 水湿痰饮83

6.3.2 瘀血84

6.3.3 结石84

6.4 其他病因85

6.4.1 外伤85

6.4.2 虫兽伤害85

6.4.3 寄生虫85

第7章 发病原理87

7.1 邪正斗争与发病87

7.1.1 正气与邪气的概念87

7.1.2 邪正斗争与发病87

7.2 影响发病的因素88

7.2.1 外环境与发病88

7.2.2 内环境与发病89

第8章 辨证防治原则91

8.1 四诊91

8.2 辨证方法92

8.2.1 八纲辨证92

8.2.2 气血津液辨证95

8.3 预防原则98

8.4 治疗原则99

8.4.1 治病求本99

8.4.2 扶正祛邪101

8.4.3 三因制宜101

8.4.4 现代研究102

第9章 中药基础知识106

9.1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106

9.1.1 中药的产地106

9.1.2 中药的采集107

9.2 中药的炮制108

9.2.1 中药炮制的目的109

9.2.2 中药炮制的方法109

9.3 中药的性能109

9.3.1 四气110

9.3.2 五味110

9.3.3 升降浮沉111

9.3.4 归经112

9.3.5 有毒、无毒112

9.4 中药的应用113

9.4.1 中药的配伍113

9.4.2 用药禁忌114

9.4.3 用药剂量与用法115

第10章 解表药118

10.1 辛温解表药118

麻黄118

桂枝119

紫苏120

细辛121

荆芥121

羌活122

香薷123

藁本123

10.2 辛凉解表药124

薄荷124

牛蒡子125

桑叶126

菊花126

柴胡127

葛根128

升麻129

蝉蜕129

第11章 清热药132

11.1 清热泻火药132

石膏133

知母133

天花粉134

栀子135

夏枯草135

11.2 清热燥湿药136

黄芩137

黄连137

黄柏138

龙胆139

11.3 清热解毒药140

金银花140

连翘141

蒲公英141

紫花地丁142

鱼腥草143

板蓝根143

射干144

白头翁144

红藤145

败酱草145

11.4 清热凉血药147

生地147

玄参148

牡丹皮148

赤芍149

11.5 清虚热药150

青蒿150

地骨皮151

第12章 泻下药154

12.1 攻下药154

大黄155

芒硝155

12.2 润下药156

火麻仁156

12.3 峻下逐水药157

甘遂157

第13章 祛风湿药160

13.1 祛风湿散寒药160

独活160

蕲蛇161

木瓜162

13.2 祛风湿清热药163

秦艽163

防己164

13.3 祛风湿强筋骨药165

五加皮165

桑寄生166

第14章 芳香化湿药168

藿香168

苍术169

厚朴169

第15章 利水渗湿药172

15.1 利水消肿药172

茯苓172

猪苓173

薏苡仁174

15.2 利尿通淋药175

车前子175

海金沙176

15.3 利湿退黄药177

茵陈177

金钱草177

第16章 温里药180

附子180

干姜181

肉桂182

吴茱萸182

第17章 理气药185

陈皮185

青皮186

枳实187

[附药]枳壳188

木香188

香附188

第18章 消食药191

山楂191

鸡内金192

神曲192

[附药]建神曲193

莱菔子193

第19章 驱虫药195

使君子195

槟榔196

苦楝皮197

鹤草芽197

第20章 止血药199

20.1 凉血止血药199

大蓟199

小蓟200

地榆200

槐花201

白茅根202

20.2 化瘀止血药203

三七203

茜草204

蒲黄204

20.3 收敛止血药205

白及205

仙鹤草206

棕榈炭207

20.4 温经止血药208

艾叶208

炮姜209

第21章 活血化瘀药211

21.1 活血止痛药211

川芎212

延胡索212

郁金213

乳香214

21.2 活血调经药215

丹参215

红花216

益母草217

牛膝217

21.3 活血疗伤药219

地鳖虫(?虫)219

骨碎补219

21.4 破血消症药220

莪术220

三棱221

水蛭221

第22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224

22.1 化痰药224

半夏224

天南星225

白附子226

桔梗226

旋覆花227

瓜蒌227

贝母228

竹茹229

22.2 止咳平喘药230

杏仁230

百部231

款冬花231

苏子232

桑白皮232

葶苈子233

白果234

第23章 安神药237

23.1 重镇安神药237

朱砂237

龙骨238

23.2 养心安神药239

酸枣仁239

远志240

合欢皮240

第24章 平肝熄风药243

24.1 平抑肝阳药243

石决明244

牡蛎244

24.2 熄风止痉药246

羚羊角246

钩藤247

天麻247

牛黄248

地龙249

第25章 开窍药252

麝香252

石菖蒲253

苏合香254

第26章 补虚药256

26.1 补气药256

人参257

西洋参258

黄芪258

党参259

山药260

甘草261

白术262

26.2 补阳药263

鹿茸263

肉苁蓉264

杜仲265

冬虫夏草266

菟丝子266

26.3 补血药268

当归268

熟地黄269

白芍270

阿胶270

26.4 补阴药271

北沙参272

麦冬272

枸杞子273

龟甲273

石斛274

第27章 收涩药278

27.1 固表止汗药278

麻黄根278

27.2 敛肺涩肠药279

五味子279

五倍子280

罂粟壳281

27.3 固精缩尿止带药282

山茱萸282

芡实283

第28章 涌吐药286

常山286

瓜蒂287

第29章 外用药及其他289

雄黄289

土荆皮290

蛇床子290

参考文献2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