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方立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ISBN:751880046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77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430页
- 主题词:佛教哲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上册1
第一编 总论1
小引3
第一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5
第一节 中国佛教哲学的界说5
第二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途径9
一、翻译经典10
二、讲习经义14
三、编撰佛典16
四、判教创宗19
第三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根源20
一、地理环境22
二、自然经济23
三、政治结构25
四、文化环境26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32
第一节 “格义”式哲学的产生32
第二节 玄学化哲学的流行37
第三节 学派哲学的兴起41
第四节 宗派哲学的繁荣45
第五节 心性哲学的合流49
小结51
第三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体系54
第一节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思想元素54
一、人生论哲学54
二、宇宙论哲学57
三、实践论哲学58
第二节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多重联系59
一、层次和核心60
二、内部联系61
三、外部联系63
第三节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内外作用65
一、内部作用65
二、外部作用66
第二编 人生论69
小引71
第四章 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75
第一节 惊世骇俗的新型人生哲学76
一、“实理”与“根要”77
二、质疑与挑战78
第二节 报应说的新论证82
一、报应的根源83
二、报应的方式86
三、报应的主体89
四、报应的性质93
第三节 轮回说的新阐发95
一、六道轮回与魂归泰山95
二、十界互具与刻刻轮回99
三、轮回与持戒,轮回与心念101
四、对儒家反轮回说的回应104
第四节 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论的特色107
一、因果报应论的哲学内涵107
二、因果报应论的社会功能108
三、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论的思想特色110
第五章 中国佛教的神不灭论113
第一节 令人困惑的重大哲学问题113
一、两个问题的对立见解114
二、中国佛教的一般回应116
三、形成分歧的深刻原因117
第二节 神灭与神不灭的论争118
一、论争的开展118
二、论争的激化119
三、论争的高潮122
第三节 “神”的意蕴与神不灭的论证125
一、“神”的多重意蕴125
二、神不灭的系统论证128
第四节 佛教神不灭论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133
第六章 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141
第一节 印度佛教涅槃学说略述142
一、部派佛教的两种涅槃说142
二、中观学派的涅槃与世间无差别论143
三、《大般涅槃经》的涅槃四德说144
四、唯识学派的涅槃即真如离障说145
第二节 汉、魏、晋时代的涅槃思想146
第三节 南北朝的涅槃师说150
第四节 隋唐佛教宗派的涅槃论152
第七章 中国佛教对于“佛”的涵义的转换与拓展156
第一节 印度佛教佛身论略述156
一、从一身说到多身说156
二、从一佛说到多佛说160
第二节 中国佛教对于“佛”的涵义的中国化诠释160
一、体道者是佛161
二、“周孔即佛,佛即周孔”162
三、佛是人格神163
四、“法即佛”和“理者是佛”164
五、天台宗的“六即佛”说165
六、禅宗的“如何是佛”说168
第三节 中国佛教对于佛身的创造性阐述175
一、隋唐前的法身观175
二、《大乘起信论》的三身理论178
三、天台、华严、净土、禅诸宗的佛身说180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189
第一节 印度佛教净土说略述189
第二节 弥勒净土信仰的兴衰192
第三节 弥陀净土思想的歧解194
第四节 唯心净土观念的流传199
第五节 人间净土思想的倡导202
第三编 心性论207
小引209
第九章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217
第一节 小乘佛教的心性说218
一、心识说218
二、心性染净说221
第二节 大乘佛教如来藏系的“一性皆成”说227
一、菩提心228
二、如来藏229
三、佛性233
第三节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五性各别”说240
一、种性与阿赖耶识种子240
二、五种性说243
第四节 如来藏说与阿赖耶识说的调和248
第十章 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254
第一节 “心”范畴的展开与关联255
第二节 “性”范畴的展开与关联260
第三节 合论264
第十一章 南北朝时代佛教三大心性论思潮270
第一节 佛性学说的探索与分歧270
一、佛性的意义271
二、佛性的有无275
三、佛性的本有始有277
第二节 关于阿赖耶识的歧解与争论279
一、阿赖耶识真妄辨280
二、阿赖耶识与佛性282
第三节 真心本觉的提出与阐扬283
第十二章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289
第一节 三法无差290
一、心无差290
二、众生无差291
三、佛无差292
第二节 三因佛性292
第三节 相对种与同类种294
第四节 性具善恶296
一、善性恶性本具不断297
二、“性具之功,功在性恶”298
三、贪欲即是道300
四、理毒性毒之争302
第五节 无情有性304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309
第一节 明佛种性310
第二节 自性清净圆明314
第三节 无住心体317
第四节 真心即性320
第五节 自心为不动智324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326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326
一、对以往佛性论的总结和批判326
二、中道佛性论的提出与开展329
第二节 法相唯识宗的一分无性说334
一、三类阐提334
二、理佛性与行佛性337
第三节 密宗的本不生即心实际说340
一、三界无二无别341
二、本不生即心实际342
三、心自觉心34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346
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346
第二节 达摩、慧可、僧璨的真性与自觉说349
一、同一真性与安心法门350
二、自觉圣智与是心是佛353
三、一心不生与任性合道354
第三节 道信和弘忍的念佛心与本真心思想356
一、心心念佛与念佛净心356
二、明净心与念佛心358
三、自心与本真心362
第四节 牛头法融的无心与忘情说366
一、“无心”合“道”366
二、丧己忘情370
三、无情有性371
第五节 神秀的染净二心说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