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报告 2012 建设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2 to build a matur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报告 2012 建设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2 to build a matur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https://www.shukui.net/cover/43/31092467.jpg)
- 陈佳贵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ISBN:9787509622148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57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283页
- 主题词:中国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报告-2012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报告 2012 建设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2 to build a matur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建设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阶段1
1.1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进展2
1.1.1基本经济制度和微观主体重塑方面的改革进展2
1.1.2建设市场体系和完善市场机制方面的改革进展3
1.1.3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展6
1.1.4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改革进展7
1.1.5对外开放方面的主要进展9
1.2经济体制改革中现存的矛盾与问题10
1.2.1政府职能转变严重滞后10
1.2.2垄断性行业改革进展缓慢13
1.2.3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15
1.2.4收人分配体制尚未理顺19
1.3中国已进入建设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阶段23
1.3.1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标志23
1.3.2改革的方略和路径25
1.4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建设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28
1.4.1充分认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未来改革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28
1.4.2着力推进大部门制改革30
1.4.3行政机构改革应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31
1.4.4配套推进事业单位改革32
1.5建设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33
1.5.1继续深化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33
1.5.2继续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35
1.5.3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36
1.5.4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与发展37
2.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40
2.1地方政府行为的微观化、企业化和趋利化倾向值得关注40
2.1.1政府直接从事招商引资工作41
2.1.2政府直接经营城市,或者更确切地说,直接运营土地41
2.2地方政府行为异化的深层体制性因素44
2.2.1政绩考核体制的深刻影响44
2.2.2财税体制的深刻影响46
2.2.3土地制度的深刻影响54
2.3改善财税激励结构,矫正地方政府的微观化行为55
2.3.1降低间接税比重,弱化地方政府单纯追求产值增长的扭曲式激励56
2.3.2调整现行的与土地、房屋有关的财政收入制度,遏制地方政府经营土地的冲动56
2.3.3在坚持分权原则的前提下,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57
2.4改变土地要素资源配置方式,克服地方政府的趋利化行为63
2.4.1加快土地要素配置和价格形成的市场化改革63
2.4.2关键是厘清政府的角色定位64
2.4.3从根本上切断政府利用对土地资源的垄断性经营权获取利益的管道64
2.5以完善公共治理为重点,强化政府的公共利益倾向66
2.5.1国际上的理论和实践发展66
2.5.2政府治理结构改革的重点68
2.6探索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69
2.6.1供给主体多元化的理论发展70
2.6.2供给主体多元化的机理分析72
2.6.3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具体路径分析73
3.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76
3.1明确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地位和性质76
3.1.1事业单位的产业属性77
3.1.2事业单位的职业属性77
3.1.3事业单位的社会属性78
3.2明确事业单位改革的任务与目标78
3.2.1事业单位的变迁78
3.2.2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必须有明确的目标79
3.3推进事业单位投入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80
3.3.1明确政府对事业单位的投入责任80
3.3.2加强对事业单位发展规划和宏观布局的管理81
3.3.3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81
3.3.4加强绩效考核和产出管理,提高事业单位资源利用效率81
3.4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82
3.4.1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必须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82
3.4.2人事制度改革必须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机衔接起来83
3.5统筹推进事业单位与机关公务员社会保险制度改革84
3.5.1分开考虑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种种难题85
3.5.2世界各国一般把国家公职人员与企业职工分开来单独建立两套制度86
3.5.3不易在基本养老保障上造成知识分子与党政干部的对立86
3.5.4逐步缩小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养老保障方面的差距87
3.6推进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建议88
3.6.1加大政府财政和公共投入88
3.6.2逐步实行“收支两条线”88
3.6.3规范并大幅度提高公益性事业单位职工的薪酬88
3.6.4加快中央直属事业单位尤其是中央各个部委所属事业单位的统一改革89
4.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92
4.1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财政制度92
4.1.1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的演变92
4.1.2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税负和政府收入结构94
4.1.3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预算制度与财政管理制度95
4.1.4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格局97
4.1.5对中国的启示98
4.2以消除二元财政体制和改善民生为目标,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100
4.2.1当前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100
4.2.2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促进政府职能转型102
4.2.3增强财力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03
4.2.4改进公共行政激励机制,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立104
4.3健全财税的收入分配功能,推进新一轮税费改革106
4.3.1现行政府收人体系的基本格局与问题106
4.3.2按照“以支定收”原则严格界定适当的宏观税负水平109
4.3.3以实施结构性减税为契机优化税制110
4.4以完整性、科学性为目标,加快预算及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步伐113
4.4.1预算与财政管理领域现存的问题113
4.4.2以完整性为目标进一步推动“全口径”预算117
4.4.3加快《预算法》修订,以法律形式确立预算分配权118
4.4.4完善财政支出监督问责机制,制约财政贪腐与浪费119
4.4.5强化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120
4.5以清晰划分事权为重点调整政府间财政关系120
4.5.1当前政府间财政关系存在的问题121
4.5.2以明晰事权划分和支出责任为下一步改革重点128
4.5.3以压缩规模、调整结构为重点重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129
4.5.4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基层财政130
4.5.5加快建设处理新问题的制度框架131
5.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133
5.1过去10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133
5.1.1深人推进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改革,金融业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133
5.1.2健全分层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特别是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资本市场发展的股权分置问题134
5.1.3稳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国际地位明显提升135
5.1.4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36
5.1.5不断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有力保障了我国金融安全稳定136
5.1.6不断深化金融对外开放,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得到提升137
5.1.7积极推动金融改革实验137
5.2深化下一阶段金融体制改革的原则138
5.2.1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138
5.2.2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139
5.2.3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139
5.2.4坚持积极防范化解风险的永恒主题139
5.2.5坚持自主、渐进、安全、共赢的开放方针140
5.3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140
5.3.1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140
5.3.2深化金融机构改革,着力加强公司治理141
5.3.3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142
5.3.4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避免财政金融风险相互传递144
5.3.5加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建设,推动金融市场协调发展145
5.3.6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146
5.3.7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提高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资源配置能力和金融安全保障水平146
5.3.8加强金融基础建设,改善金融发展环境147
6.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148
6.1国有企业改革成绩巨大,但尚未完成149
6.2正确看待国有企业的性质和特点150
6.2.1国有企业能够克服私有产权的局限性,具有更大的风险承受能力152
6.2.2国有企业具有“公共性”和“企业性”双重性质,可以超越单纯的商业利益目标152
6.2.3国有企业拥有比私有企业更多的融资渠道,更容易取得财政补贴153
6.2.4国有企业具有较高的信誉,不容易破产153
6.2.5国有企业经营领域特殊,与政府关系密切153
6.3实现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更好的兼容154
6.3.1继续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56
6.3.2进一步规范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156
6.3.3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157
6.3.4鼓励、支持与引导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157
6.4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158
6.4.1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159
6.4.2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159
6.4.3基础重化工业和尖端产业160
6.4.4战略性新兴产业160
6.5继续改善国有企业治理161
6.6深化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163
6.6.1加快铁路运输产业、盐业、烟草等领域改革,实现政企分离166
6.6.2进一步调整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业务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166
6.6.3改革妨碍垄断产业发展和有效竞争的政策167
6.7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168
6.7.1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168
6.7.2加强产权管理和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169
6.7.3注重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优化169
6.7.4严格企业收入分配调控和薪酬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机制171
6.8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172
7.民营经济改革与发展174
7.1正确认识中国民营经济本质属性,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思想障碍174
7.2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179
7.2.1垄断产业改革与民营经济的发展180
7.2.2税收与融资体制改革与民营经济的发展183
7.2.3政策选择184
7.3完善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为民营经济聚集发展创造条件188
7.3.1要尽快制定出民营经济产业转移规划189
7.3.2鼓励民营经济产业迁移模式的创新190
7.3.3要对实施产业迁移的民营企业给予必要补贴191
7.4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与制度建设,破解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困境191
7.4.1强化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192
7.4.2促进民营企业制度转型195
7.4.3民营企业家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197
8.资源能源体制改革198
8.1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国家能源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198
8.1.1能源管理体制根据发展需求适时进行调整198
8.1.2能源管理体制以促进竞争的法律为基础200
8.1.3能源管理体制以市场机制为前提201
8.1.4能源管理体制以监管为核心202
8.2能源管理体制的三种模式203
8.2.1政监分离模式203
8.2.2转型过渡模式205
8.2.3集中型模式206
8.3中国当前能源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207
8.3.1能源法律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但滞后于管理体制和产业发展的需要207
8.3.2市场机制建设进展缓慢,宏观调控微观化209
8.4我国能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与重点217
8.4.1建立完善的能源市场机制217
8.4.2健全与成熟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源法律体系220
8.4.3根据行业特点建立和健全监管标准221
8.4.4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222
9.对外经济关系体制改革224
9.1“以开放促转型”:新开放论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目标224
9.1.1新时期对外开放的目标224
9.1.2“以开放促转型”的新开放论225
9.2国际重大战略机遇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重点227
9.2.1投资低碳产业,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抓住有利于实现我国绿色增长的国际低碳经济发展机遇228
9.2.2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抓住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服务全球化新机遇230
9.2.3扩大海外直接投资,重点支持国有企业对能源和战略性资源的投资,抓住有利于国有跨国公司成为全球重要外资来源的新机遇233
9.2.4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加强南南合作,抓住有利于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兴市场快速发展机遇236
9.2.5实施自贸区战略,在积极开展多边合作的同时,实施“亚洲战略”,抓住有利于确立我国在亚太地区领导权的亚太自贸区建设的新机遇238
9.2.6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改革和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建设,以发展问题为G20的核心议题,抓住有利于提升我国话语权的国际经济秩序变化的新机遇241
9.3发展·开放·合作:新安全观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制度安排244
9.3.1当前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特点244
9.3.2新安全观:在发展、开放和合作中保护国家经济安全245
9.3.3在开放中保证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制度安排246
参考文献249
后记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