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哲学史 上
  • 刘文英主编 著
  • 出版社: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ISBN:731004031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09页
  • 文件大小:184MB
  • 文件页数:53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编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开端(史前至殷末周初)1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萌芽(史前至夏殷时期)4

第一节 中华先民原始思维的发展4

第二节 创世神话中的世界图式与万物来源6

第三节 宗教信仰中的灵魂观念与人神关系10

第四节 社会实践中的实在信念与人文智慧13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开端(殷末至周初)16

第一节 《周易》古经的阴阳观念与变易观念16

一、《周易》古经的时代16

二、《周易》古经的性质17

三、《周易》古经的阴阳观念19

四、《周易》古经的变易观念20

五、《周易》古经的吉凶观念21

第二节 《尚书·洪范》的五行观念与睿思观念23

一、《尚书·洪范》的时代23

二、《尚书·洪范》的五行观念24

三、《尚书·洪范》的睿思观念27

第三节 周公的天命、敬德和礼乐观念27

一、对传统天命论的改造28

二、“敬德”与“保民”的关系29

三、“制礼作乐”中的人文教化观念30

第二编 中国哲学思想的开拓与哲学学派的形成(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33

第一章 先哲们的思想开拓35

第一节 天道观与人道观的思想开拓35

一、阴阳观念的发展35

二、五行观念的发展36

三、“和同”与“有两”、“陪贰”的辩证思想37

四、敬德观念的发展40

五、重民观念的发展41

六、无神论思想的活跃43

第二节 管子与晏子的哲学思想44

一、管子的哲学思想44

二、晏子的哲学思想48

第三节 子产与范蠡的哲学思想52

一、子产的哲学思想52

二、范蠡的哲学思想55

第二章 老子的道论与道家学派的形成59

第一节 老子的思想渊源60

第二节 “道”的抽象及其本原意义62

第三节 “道”的作用与“道”的辩证法65

第四节 “自然无为”的治国之道68

第五节 “为道”与“为学”的区别70

第六节 老子哲学的历史地位71

第三章 孔子的仁学与儒家学派的形成73

第一节 孔子的思想渊源73

第二节 宗教意识与现实精神75

第三节 从“礼”进至于“道”78

第四节 “仁”的整合与“人”的反思80

第五节 教育过程中的认知理论83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84

二、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84

三、“学”与“思”的关系85

第六节 修养方法与精神境界86

第七节 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89

第四章 孙武的“知彼知己”与兵家哲学91

第一节 “五事”、“七计”与战争的整体观念91

第二节 “知彼知己”的军事认知理论93

第三节 “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94

一、从天道的变化看战争的矛盾运动95

二、根据矛盾的变化灵活地运用战术95

三、因势利导与战争的主动权97

第五章 墨子的“兼爱”与墨家学派的形成99

第一节 墨子的思想渊源99

第二节 “兼以易别”的社会思想100

第三节 “非命”与“天志”的内在矛盾103

第四节 推崇功利的价值取向105

第五节 注重经验的认知理论107

一、“三表”法的成就与局限107

二、认知中的理性成分108

第六节 墨子思想的历史地位109

第三编 百家争鸣与诸子哲学的活跃(战国时期)111

第一章 《五千言》与道家哲学的新趋向115

第一节 《五千言》的作者与时代115

第二节 老子道论的思辨化116

第三节 老子道术的权术化118

第四节 道家与儒家的对立化120

第二章 黄老学派对道家哲学的发展122

第一节 《黄帝四经》的道家哲学122

一、从“道”至“理”的思想开拓122

二、辩证法中的思想新意124

三、以“道”论“法”的政治哲学126

四、修道的内容和价值127

第二节 《管子》中的黄老道家哲学127

一、从“道”到“精气”的思想开拓128

二、“心术”论的两重意义130

三、道、法结合的政治哲学131

第三章 子思、孟子对儒家哲学的发展133

第一节 子思的中庸哲学与道德“五行”说133

一、“中庸”思想的哲学展开133

二、道德“五行”的新系统136

第二节 孟子的心性哲学与义利观138

一、推行“仁政”的“王道”理想138

二、性善论与心性修养140

三、义利观念的重大转向143

四、圣人观与历史观144

第四章 庄子学派对道家哲学的发展148

第一节 庄子的道论与气论148

第二节 “齐物论”的两重意义151

第三节 追求精神自由的“逍遥游”155

第四节 精神超越的修养方式157

第五章 名辩思潮与名家哲学159

第一节 惠施的哲学思想与名辩内容159

一、关注万物的哲学取向159

二、“历物之意”的十个辩题160

第二节 公孙龙的哲学思想与名辩理论163

一、名实论与指物论163

二、白马论与坚白论165

第六章 后期墨家的哲学思想与名辩逻辑168

第一节 后期墨家的哲学思想168

一、后期墨家的时空论与运动论169

二、后期墨家的认知学说170

第二节 后期墨家的名辩思想与逻辑理论173

一、“以名举实”的名实观173

二、“名”的分类与概念的分类174

三、“辞”的意义与判断的形式175

四、“说”的意义与推理的形式175

第七章 《易传》的形上追求与辩证法思想177

第一节 《易传》的哲学层面与术数内容177

第二节 《易传》的道器划分与形上追求178

第三节 《易传》的宇宙发生论及世界图式181

第四节 《易传》的辩证法思想182

第八章 阴阳家的宇宙图式与历史观187

第一节 阴阳家的思想来源和形成过程187

第二节 阴阳五行相配的宇宙图式189

一、“称引天地剖判”的宇宙发生序列189

二、阴阳五行相配的宇宙图式190

第三节 “五德终始”的历史观191

第九章 荀子对儒家哲学的发展193

第一节 旨在“一天下”的社会理想193

第二节 性恶论与礼法观念194

第三节 “天人分职”的天道自然论197

第四节 “明分使群”的社会历史观199

第五节 关注“物理”与系统化的认知学说202

一、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202

二、认知过程的两个阶段203

三、“虚壹而静”的主体心态204

四、“兼权”以“解蔽”的思想方法205

五、“学至于行”的知行观206

六、“制名指实”的逻辑理论207

第十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211

第一节 商鞅与韩非的历史进化论211

第二节 韩非的利害论与法哲学213

第三节 韩非的矛盾学说与参验方法215

一、矛盾概念的双重意义215

二、矛盾双方的关系216

三、“参验”在认识中的作用217

第四节 韩非对道与理的新诠释218

一、道与理的规定218

二、道与理的关系220

三、人对道与理的态度221

第四编 儒家经学的统治与不同的哲学倾向(两汉时期)223

第一章 汉初的黄老之学与儒家哲学227

第一节 汉初的黄老哲学思想228

一、汉初黄老之学的盛行和影响228

二、汉初黄老之学的思想特征229

第二节 汉初的儒家哲学231

一、陆贾的儒家哲学232

二、贾谊的儒家哲学234

第二章 《淮南子》的哲学倾向238

第一节 《淮南子》的天道观239

一、天道自然239

二、天道无为241

三、天人感应242

第二节 《淮南子》的人性论与形神论243

第三节 《淮南子》的历史观246

第三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的哲学特点250

第一节 今文经学的思想特征250

第二节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254

一、“天人感应”的天道观255

二、“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政治历史观257

三、“性三品”的人性论259

四、“正其谊不谋其利”的道德伦理观261

第四章 谶纬的神学特征与宇宙图式264

第一节 谶纬的神学特征265

一、谶纬迷信的流行265

二、谶纬的神学特征266

第二节 谶纬中的宇宙图式268

第五章 扬雄的“法言”与“太玄”论271

第一节 《法言》中的哲学思想271

第二节 《太玄》的哲学架构273

第六章 桓谭与古文经学的哲学倾向277

第一节 古文经学的哲学倾向277

一、古文经学的兴起277

二、古文经学的哲学倾向279

第二节 桓谭的哲学倾向281

一、反对谶纬迷信281

二、形神烛火之喻282

第七章 王充“疾虚妄”的哲学精神284

第一节 天道自然的宇宙观284

第二节 批判谶纬与世俗的迷信286

第三节 人性与命义的分疏290

第四节 强调“实知”和“知实”的认识论292

第八章 王符、仲长统的社会批判与哲学思想294

第一节 王符的社会批判与哲学思想294

一、王符的社会政治哲学294

二、王符的元气本原论296

三、王符对世俗迷信的批判298

四、“本末”概念与才性问题298

第二节 仲长统的历史观与天人观299

一、治乱循环的历史观299

二、“人事为本”的天人观300

三、从儒家向道家的思想转变301

第五编 玄学的兴盛与道教、佛教哲学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303

第一章 何晏、王弼的“贵无”论与“得意忘言”论306

第一节 何晏、王弼的“贵无”论307

一、以无为本、崇本举末307

二、平章孔老,兼宗儒道310

三、体、用作为哲学范畴的提出311

第二节 “得意忘言”的哲学方法论313

一、对汉代经学哲学方法的批评314

二、“寻言观意”,“得意忘言”315

第二章 阮籍、嵇康的“自然无为”论318

第一节 阮籍、嵇康思想的演变319

一、阮籍、嵇康的前期思想319

二、阮籍、嵇康的思想转变及其意义320

第二节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价值取向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322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价值取向322

二、阮籍、嵇康对于自我意识与精神境界的追求323

第三章 裴頠的“崇有论”与欧阳建的“言尽意论”330

第一节 裴頠的“崇有论”330

一、裴頠思想的时代背景331

二、裴頠“崇有论”的基本思想332

第二节 欧阳建的“言尽意论”338

一、欧阳建“言尽意论”的主要内容339

二、欧阳建“言尽意论”的理论特色与理论意义340

第四章 郭象的“独化”论与“玄冥之境”343

第一节 郭象玄学的时代课题与《庄子注》343

一、郭象玄学的时代课题343

二、郭象与《庄子注》344

第二节 郭象“独化”论的主要内容346

一、对万物“独化”的本体论论证346

二、独化而逍遥的人生境界及其修养方法351

第五章 葛洪、陶弘景的道教哲学356

第一节 葛洪与《抱朴子》357

一、玄、道、一的宇宙观358

二、对长生说的系统论证359

第二节 陶弘景的道教哲学363

一、神形双修与精神境界的凸显364

二、融儒援佛,力促三教会通366

第六章 佛教的传入与僧肇、慧远的佛教哲学368

第一节 佛教哲学的传入及其思想特征368

一、佛教的传入368

二、中国佛教哲学的初步发展369

第二节 僧肇对般若学的阐说371

一、“即万物之自虚”的“不真空”论372

二、“即动而求静”的“物不迁”论374

三、“无知而无不知”的“般若无知”论376

第三节 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377

一、慧远的“法性”论378

二、慧远的佛儒调和论380

第七章 形神之辨与范缜的《神灭论》383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神不灭论的主要观点383

一、葛洪“形神俱不灭”的思想384

二、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385

第二节 范缜《神灭论》对形神关系的新论证389

一、形神相即389

二、形质神用391

三、特定的质决定特定的用392

第六编 儒、道、佛三大哲学思潮的消长与互动(隋唐五代时期)395

第一章 王通的“三教可一”论与哲学思想399

第一节 王通的“三教可一”论399

第二节 王通的哲学思想401

一、三才、天人的新诠释402

二、道德修养的新论题403

第二章 孔颖达的儒家经学哲学405

第一节 易义有无、体用之辨405

第二节 性情质用、正邪之义407

第三节 《五经正义》的名理分析408

第三章 天台宗与唯识宗的佛教哲学410

第一节 天台宗的佛教哲学411

一、“一心三观”与“圆融三谛”411

二、“一念三千”412

三、“性具”理论413

第二节 唯识宗的佛教哲学414

一、百法论与(识体)四分说415

二、三性说417

三、八识体相418

四、种子与识转变说419

五、唯识的因明学421

第四章 华严宗的佛教哲学424

第一节 华严宗的无尽缘起424

一、三性同异425

二、因门六义426

三、十玄无碍427

四、六相圆融428

五、性起缘起429

第二节 “法界观”与“十重唯识观”430

一、法界观430

二、十重唯识观432

第五章 禅宗的佛教哲学434

第一节 道信、弘忍与神秀的思想435

一、道信以前的禅学435

二、东山法门436

三、神秀的北宗禅436

第二节 慧能的思想437

一、慧能所说的“自性”438

二、“即心即佛”与“自见本心”439

三、“无住生心”440

四、顿悟法门441

第三节 南宗二系的思想442

一、南宗南岳系禅学的主要思想442

二、南宗青原系禅学的主要思想444

三、南宗禅的生活化445

第六章 成玄英与司马承祯的道教哲学447

第一节 隋唐道教哲学的发展及其特点447

第二节 成玄英“重玄”论的道教哲学451

一、“道者,虚通之妙理”452

二、“万类参差无非独化者也”455

三、“道契重玄,境智双绝”456

四、“因其素分,任其天然”458

第三节 司马承祯《坐忘论》的道教哲学460

第七章 李筌的“盗机”论与军事辩证法467

第一节 李筌的的天人观与“盗机”论467

第二节 李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472

第八章 柳宗元、刘禹锡的儒家哲学与天人新义476

第一节 柳宗元“天人不相预”的儒家哲学476

一、元气自动的自然观476

二、重“势”的历史观478

三、儒佛兼综的文化观481

第二节 刘禹锡“天人交相胜”的儒家哲学482

第九章 韩愈、李翱的儒家哲学及其新的趋向485

第一节 韩愈的哲学思想485

一、对佛老的批判486

二、“道统”观念的确立488

三、对“性三品”说的总结490

第二节 李翱的哲学思想491

一、性善情恶的人性论491

二、“复其性”的修养说493

第三节 韩愈、李翱在哲学上的贡献和影响494

第十章 《无能子》与《化书》的哲学思想496

第一节 隐士《无能子》的道家哲学496

一、《无能子》的自然观496

二、《无能子》的社会历史观498

三、自然无为的修养说500

第二节 谭峭《化书》的道教哲学502

一、《化书》的自然观502

二、《化书》的社会历史观5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