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杨东莼文集 专著卷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杨东莼文集 专著卷 上
  • 杨东莼著;周洪宇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263937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620页
  • 文件大小:104MB
  • 文件页数:652页
  • 主题词:社会科学-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杨东莼文集 专著卷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什么是文化1

二、什么是文化史2

三、中国文化之特征2

四、中国文化起源的根据地4

五、其他文化枢核5

六、构成中国文化的诸民族6

第一编 经济生活之部13

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状况15

一、初民生活状况之一般15

二、传说中中国初民的生活状况17

三、打破历史上的一种偏见18

第二章 农业20

一、农业的发明20

二、农业的发达20

三、代田法与牛耕法22

四、水利22

五、农业的破产23

第三章 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24

一、传疑的井田制度24

二、富豪的兼并与王莽的改革26

三、授田制度与杨炎的两税法28

四、土地问题的紧迫与孙中山的平均地权说30

第四章 农业经济下的民生33

一、奴隶制国家下的民生33

二、封建制度确立以后的民生34

三、国际资本主义侵略以来的民生36

第五章 商业货币杂税38

一、商业的发生38

二、商业的发达39

三、商业资本何以不曾代替土地资本——重农抑商的政策40

四、中西通商之始及其发达42

五、东西新航路的发现44

六、国际资本主义侵入以后的商业44

七、货币的发生及其沿革46

八、杂税制度的沿革49

第六章 工业53

一、工业的发生53

二、手工业54

三、国际资本主义侵略之下的中国工业55

第二编 社会政治生活之部59

第一章 中国社会之演进及其结构61

一、社会演进之一般的法则61

二、中国社会之演进63

三、中国社会之结构67

第二章 政治制度之变迁71

一、氏族社会的政治制度71

二、神权政治72

三、贵族政治与封建政治73

四、专制政治与秦之废封建为郡县77

五、封建郡县并行制79

六、封建政治之再现与军阀政治81

七、魏晋以后的门阀82

八、专制政治之成熟84

第三章 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之演变85

一、官制之始85

二、中央官制之演变与中央政权之推移86

三、地方制度与地方官制之演变90

第四章 乡治制度之演变95

一、古代之传疑的乡治制度95

二、《周礼》上之传疑的乡治制度96

三、军国主义下的乡治制度97

四、秦汉的乡治制度98

五、汉代以后的乡治制度98

第五章 参政制度之演进101

一、《王制》上之传疑的参政制度101

二、辟举制之发生及其演变102

三、科举考试制之发生及其演变103

第六章 教育制度之演进108

一、古代教育之权柄于官府108

二、上古之传疑的教育制度109

三、教育之解放111

四、学校制之继起112

五、书院制之代起113

六、现代的学校之兴起114

第七章 司法制度之演进116

一、法之起源116

二、战国时代司法之变革118

三、司法制度之成长119

四、司法制度之完成121

五、司法制度之改革122

第八章 兵制之演进124

一、兵之起源与上古之传疑的兵制124

二、民兵制度126

三、府兵制度127

四、募兵制度及其他128

五、兵制之改革130

第九章 宗教132

一、宗教之起源与上古之宗教132

二、道教及其变革134

三、佛教之输入及其流派138

四、摩尼教、祅教、景教、回教之输入141

五、基督教之输入143

六、喇嘛教之兴起及其改革146

第十章 礼教149

一、周礼中之五礼149

二、支配中国人心的礼教151

第三编 智慧生活之部157

第一章 先秦诸子(上)159

一、智慧生活与经济基础159

二、先秦诸子学说勃兴之原因161

三、道家及其流派163

四、儒家及其流派169

第二章 先秦诸子(下)177

一、墨家及其流派177

二、法家及其代表人物182

三、道儒墨三家总论186

第三章 学术的厄运与经学的特盛189

一、所谓学术的厄运189

二、经学的特盛与今古文学家193

三、儒家与阴阳谶纬之关系196

四、独树一帜的王充200

第四章 清谈与玄学的特盛204

一、清谈与玄学特盛的原因204

二、清谈与玄学206

三、葛洪的神仙说208

四、鲍敬言的非君主制度说210

第五章 佛学时代212

一、佛学特盛的原因212

二、诸宗的历史及其教义213

三、李翱的复性书:宋明理学的开端217

第六章 理学时代221

一、儒家的一大转变:理学的发生221

二、濂学——周敦颐224

三、洛学——程颢、程颐225

四、关学——张载227

五、闽学——朱熹229

六、象山学——陆九渊232

七、阳明学——王守仁234

第七章 考据学(汉学)时代239

一、清代考据学特盛的原因239

二、清初四大学者241

三、考据学的建立及其特盛245

第八章 维新运动与新文化运动249

一、今文学的兴起249

二、今文学与维新运动250

三、维新运动的二大健将——谭嗣同与梁启超255

四、新文化运动前的国内外局势260

五、新文化运动的前前后后261

第九章 文学与美术266

一、文字的起源及其变迁266

二、文学的起源及其演进268

三、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276

四、艺术——书、画277

第十章 科学281

一、天文历数281

二、医学283

三、史学与地理学284

中国学术史讲话291

第一讲 学术思想的萌芽291

概论291

鬼神291

术数294

天297

祖299

洪范301

第二讲 学术思想的解放与分野306

概论306

学术思想的解放306

老子308

孔子312

墨子316

孟子321

稷下派及其他327

庄子332

荀子334

韩非338

六艺之学及其他340

第三讲 学术思想的混合与儒学的独尊346

概论346

吕氏春秋347

李斯349

陆贾与贾谊351

黄老之学352

淮南子353

董仲舒355

司马迁358

刘向 刘歆359

王充361

郑玄364

经学365

第四讲 道教的兴起及其变革373

概论373

道教的开创374

魏伯阳与葛洪375

道教的完成377

道教的分派379

第五讲 自然主义的特盛381

概论381

代表这时代思潮的《杨朱篇》382

倡清谈之风的何晏王弼383

阮籍384

陶渊明385

葛洪386

反对清谈的范宁与傅玄388

经学及其他390

第六讲 佛教的输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与影响395

概论395

佛教的输入395

诸宗的教义399

佛教在中国学术上的影响407

儒佛道三教之争409

第七讲 理学未兴前学术思想界的倾向411

概论411

文中子411

韩愈——《原道》与排佛414

柳宗元的三教合一说,《天论》及《封建论》415

李翱的《复性书》417

陈抟419

刘知几420

经学的变迁423

第八讲 儒学的大转变——理学426

概论426

理学家与佛学427

理学的先导429

濂溪之学429

康节之学431

横渠之学433

明道伊川之学434

晦庵之学438

南轩之学440

东莱之学440

象山之学441

永嘉之学443

永康之学443

文行之学444

白沙之学445

阳明之学446

蕺山之学450

东林学派451

经学与史学451

第九讲 西学东渐455

概论455

西学东渐的第一期455

西学东渐的第二期458

历法461

天文466

数学470

地理471

第十讲 朴学477

概论477

朴学的启蒙时期479

朴学的成熟时期484

朴学的衰落时期489

朴学的业绩489

第十一讲 今文学与维新运动493

概论493

今文学家的兴起495

康有为与维新运动496

维新运动中的两个思想家——谭嗣同与梁启超501

第十二讲 新文化运动509

概论509

新文化运动前国内思想界的趋势及这运动的黎明时期510

划时期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奔放513

思想的分野与新文化运动的转变519

高中公民 社会问题 政治概要525

社会问题525

第一章 绪论525

第二章 人口问题529

第一节 人口概论529

第二节 吾国人口问题532

第三章 农村问题537

第一节 农村经济537

第二节 中国农村的衰落540

第三节 中国农村的复兴542

第四章 劳动问题545

第一节 劳动与生产545

第二节 劳资协作548

第三节 中国劳动问题550

第五章 职业问题552

第一节 职业训练552

第二节 职业选择553

第三节 职业道德555

第四节 失业救济555

第六章 婚姻问题557

第一节 婚姻之社会的意义557

第二节 订婚、结婚与离婚558

第三节 夫妻间之权义关系561

政治概要563

第一章 绪论563

第二章 政治制度567

第一节 民主政治567

第二节 独裁政治572

第三节 吾国现行政治制度575

第四节 政党580

第三章 宪法584

第一节 宪法之意义与种类584

第二节 宪法的内容586

第三节 宪法之产生与修改589

第四章 国际关系与国际组织593

第一节 国家与国际组织593

第二节 国际会议与国际公约596

第三节 国际联合会与国际法庭599

第四节 中国与国际组织之关系601

战时教育问题607

平时教育与战时教育607

中国过去教育的缺点608

什么是战时教育的任务610

战时教育的最高原则611

战时教育实施方法613

战时教育的实施问题615

结尾62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