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 基于C市东村的调查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 基于C市东村的调查研究
  • 张霁雪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5167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43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258页
  • 主题词:城乡结合部-社会调查-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 基于C市东村的调查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本书缘起1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城乡结合部相关文献综述3

一 关于城乡结合部概念界定及其生成机制的研究3

二 关于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的研究8

三 关于城乡结合部本地村民的研究12

四 关于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研究15

五 总体述评17

第三节 典型个案与研究方法18

一 个案简介19

二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本土化思考20

三 底层记忆的口述史研究23

四 本书结构与主要观点29

第二章 从空间维存到空间维权:迈向空间正义的城市社会学32

第一节 空间维度的发现与深化32

第二节 空间维存:关注适应与秩序的城市生态学34

一 帕克及其同事的贡献34

二 新传统城市生态学的新取向与范式修订36

三 疲惫的城市生态学:未完成的学术理想39

第三节 异彩纷呈的十年:将空间权益融入城市社会学的60年代41

一 人本主义社会性规划的城市研究42

二 “住房阶级”的形成:新韦伯主义城市社会学的分析44

三 拒绝走向城市空间的边缘: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的先声46

四 空间权益的沦陷与争取47

第四节 空间维权:指向抗争与正义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48

一 空间生产与阶级斗争:列斐伏尔的资本主义城市空间替代方案49

二 集体消费与新都市社会运动:卡斯特尔的结构马克思主义52

三 空间构型与资本积累:哈维的辩证乌托邦54

四 洛杉矶学派的集结号:后现代大都市的批判56

五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派的价值取向与理论缺憾58

第五节 空间正义的进路和中国经验的嵌入58

一 空间生产的正义原则59

二 空间分配的正义原则60

三 空间交换的正义原则61

四 空间消费的正义原则62

第六节 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的双向建构63

一 社会样态的传统与推进64

二 空间实践的维存与维权66

三 建构过程的制约与再造68

第三章 东村的社会样态70

第一节 从乡村向城市的过渡:物质景观与社会生态的转变70

一 历史视角下的空间变迁70

二 横向视角下的物质景观71

三 生态视角下的职业转型73

第二节 从静止向流动的变迁:家园归属感的消逝76

一 人口结构的倒挂现象76

二 公共空间的精英缺失78

第三节 从一元向二元的融合: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型80

一 服务体系的双重覆盖80

二 公共参与的上下动员83

第四节 从异质向同质的固化:东村社会的底层结构化85

一 就业方式的非正规性86

二 经济地位的自我认同87

三 消费结构与压力评估88

四 休闲方式的群体特征90

第四章 他者的世界:东村的外来人口93

第一节 就业空间的生产与生存伦理的选择93

一 非正规就业空间的自发生产94

二 非正规就业空间的竞争与合作95

三 非正规就业空间的职业风险97

第二节 城乡的空间分配与个体的空间流动99

一 空间流动的推拉分析:户籍制度的弱化99

二 空间流动的个体意愿:生存方式的改变101

三 空间流动的身份际遇:融入城市的可能103

第三节 居住空间的交换与社会关系再生产105

一 房东与租户社会关系的生成机制106

二 房东与租户社会关系的文化构成108

三 房东与租户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110

第四节 边缘空间的消费与底层的自我诉求112

一 边缘的区隔符号:消费与权力112

二 琐细的日常生活:隐忍与越轨113

三 国家的消费视角:开放与适度114

第五节 小结:城市融入与机会空间116

第五章 失衡的乡土:东村的本地村民118

第一节 “种房”:投机行为与租房阶层118

一 “种房”的动机:补偿与房租的权重118

二 “种房”的干预:权力的在场与不在场121

三 “种房”的结果:“租房阶层”的现实与想象122

第二节 务农:乡土情结与文化自觉124

一 自给自足与新乡土主义124

二 村庄的面向与内源性资源125

三 重寻乡土文化的自性127

第三节 迁移:空间转换与成本制约128

一 迁移的本意128

二 迁移的前提129

三 迁移的实质131

第四节 消遣:闲暇空间与道德秩序132

一 消遣的主要方式132

二 消遣的空间蔓延133

三 消遣的伦理重建134

第五节 小结:乡土蜕变与工具空间135

第六章 权力的技术:东村的社区治理136

第一节 公共服务的空间生产:城乡供给模式的融合136

一 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共性与均等化136

二 社会关系的空间再生产140

三 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供给的路径选择142

第二节 现有农地的空间分配:隐规则与利益排斥142

一 地价预期与要地风波143

二 自理口粮户的双重困境145

三 土地分配的公平抉择148

第三节 土地征收的空间交换:本地村民与征收代理人的博弈149

一 东村土地征收现状149

二 空间维权的策略与权力消解的技术151

三 合乎空间交换正义的土地征收机制157

第四节 集体用地的空间消费:资本、身份与权力的逻辑158

一 本地村民的态度:空间资源的寻租行为158

二 社区管理者的回应:合情、合理、合法160

三 集体用地出租收益的流失161

第五节 小结:服务管理与利益空间162

第七章 迈向空间正义的城乡结合部164

第一节 东村的社会样态:城乡结合部的空间变迁164

一 过渡空间165

二 人口膨胀而精英缺失的流动后果166

三 形式有余而内容不足的二元管理167

四 身份异质而生活同质的底层社会167

第二节 东村的空间实践:城乡结合部的主体建构169

一 空间生产:社会样态的基础构型169

二 空间分配:社会样态的权益分享170

三 空间交换:社会样态的关系互动171

四 空间消费:社会样态的资本映像172

第三节 无根的社会:城乡结合部空间构型过程中的现代性命运173

一 作为社会之根的集体意识与空间权益173

二 社会之根的失落:集体意识的瓦解与空间权益的沦陷174

三 社会生根与社会扎根:集体意识的重建与空间权益的争取176

四 迈向空间正义的乌托邦想象177

第四节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对我国地域政策的启示179

一 空间生产的地域政策:人本主义的社会性规划180

二 空间分配的地域政策:农业人口的自由流动与身份转换181

三 空间交换的地域政策:从城乡对立走向协调联动182

四 空间消费的地域政策:共享城镇化空间与反贫困工程183

第八章 “撤村建居”型社区的文化转型与再生产——城乡结合部发展的一种可行路径185

第一节 城乡文化差异:从对立冲突到包容共生185

一 文化概念的界定:时空、交往、制度与理念186

二 类型学视野下的村落文化与城市文化187

三 迈向关联发展:城乡文化关系的反思188

第二节 城乡文化关联:“撤村建居”型社区的文化再生产189

一 时空体验190

二 睦邻运动190

三 本土性资源191

四 第三种发展192

第三节 新文化与新故乡193

附录195

本地村民问卷195

外来人口问卷204

本地村民访谈提纲213

外来人口访谈提纲215

本地村民访谈人员基本情况一览217

外来人口访谈人员基本情况一览224

参考文献230

后记2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