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波谱分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波谱分析
  • 刘玉鑫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42964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65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375页
  • 主题词:波谱分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波谱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第2章 紫外光谱5

2.1 分子吸收光谱5

2.2 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7

2.2.1 电子跃迁的类型7

2.2.2 紫外光谱的表示方法7

2.2.3 发色团、助色团、向红移、向蓝移及增色、减色效应8

2.2.4 吸收带及其种类10

2.3 影响紫外光谱的主要因素11

2.3.1 分子内部结构的影响11

2.3.2 环境因素的影响15

2.4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光谱17

2.4.1 简单分子的紫外光谱17

2.4.2 含有共轭双键的化合物18

2.4.3 多共轭体系21

2.4.4 芳香化合物21

2.5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25

2.5.1 d—d跃迁光谱25

2.5.2 电荷迁移光谱26

2.5.3 配体内的电子跃迁光谱27

2.6 紫外分光光度计与测定紫外光谱时的注意事项27

2.6.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原理27

2.6.2 测定紫外光谱时的注意事项28

2.7 紫外光谱的应用29

2.7.1 有机化合物定性的一般方法29

2.7.2 紫外光谱解析举例与加合规则29

2.7.3 紫外光谱的应用31

2.8 紫外光谱谱图集和数据表37

第3章 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42

3.1 红外光谱概述42

3.2 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概念43

3.2.1 红外吸收与分子瞬时偶极矩以及振动频率的关系43

3.2.2 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45

3.3 红外光谱仪与样品制备方法50

3.3.1 红外光谱仪简介50

3.3.2 仪器的性能指标51

3.3.3 样品的制备52

3.4 基团与振动频率的关系53

3.4.1 振动频率与成键原子的质量和键能的关系53

3.4.2 基团频率54

3.4.3 红外光谱区域划分54

3.4.4 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55

3.5 红外光谱定性分析62

3.5.1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特征吸收63

3.5.2 高分子化合物的红外光谱89

3.5.3 无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91

3.5.4 红外吸收光谱的解析93

3.5.5 红外光谱例解96

3.5.6 标准谱图的应用98

3.6 红外光谱定量分析99

3.6.1 吸光度的测量方法99

3.6.2 定量分析方法100

3.7 红外光谱的新进展100

3.8 拉曼光谱102

3.8.1 拉曼光谱的原理102

3.8.2 激光拉曼光谱仪与样品制备104

3.8.3 拉曼光谱的特征频率104

3.8.4 拉曼光谱的应用106

第4章 核磁共振波谱概述115

4.1 核磁共振原理116

4.1.1 核的自旋与磁性116

4.1.2 核磁共振条件119

4.1.3 核自旋弛豫(Nuclear Spin Relaxation)120

4.2 核磁共振波谱仪与实验技术122

4.2.1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类型和性能指标122

4.2.2 实验技术125

4.3 核磁共振波谱中的结构信息125

4.3.1 化学位移的产生与表示125

4.3.2 自旋耦合、自旋裂分与耦合常数127

4.3.3 信号强度131

第5章 核磁共振氢谱133

5.1 氢谱的化学位移与影响因素133

5.1.1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134

5.1.2 各类氢的化学位移及其经验值的计算139

5.2 氢谱的耦合常数与分子结构的关系146

5.2.1 邻碳耦合147

5.2.2 同碳耦合151

5.2.3 远程耦合153

5.2.4 芳烃与杂环芳氢间的耦合154

5.2.5 氢核与其他磁核的耦合155

5.3 自旋体系157

5.3.1 自旋体系157

5.3.2 核的等价性157

5.3.3 自旋体系的命名160

5.3.4 自旋体系的分类及特点162

5.3.5 常见的自旋体系163

5.4 核磁共振氢谱中的动力学现象——分子的动态变换与它的氢谱特征172

5.4.1 单键旋转受阻173

5.4.2 杂原子上活泼氢的交换174

5.4.3 环的翻转178

5.4.4 酮—烯醇式互变178

5.5 氢谱解析的辅助手段179

5.5.1 改变仪器的磁场强度进行氢谱的测定179

5.5.2 双照射去耦技术179

5.5.3 核Overhauser效应(NOE)181

5.5.4 重氢交换法182

5.5.5 位移试剂(shift reagents)182

5.5.6 溶剂效应183

5.6 氢谱的解析184

5.6.1 核磁共振谱图的制作及其准备工作184

5.6.2 解析氢谱的一般程序185

5.6.3 氢谱解析实例187

5.7 常用标准氢谱图195

5.8 氢谱的应用196

5.8.1 高聚物的研究196

5.8.2 动力学方面的研究198

5.8.3 配合物结构的研究198

第6章 核磁共振碳谱206

6.1 概述206

6.1.1 碳谱的发展206

6.1.2 碳谱的特点206

6.1.3 碳谱谱图207

6.2 碳谱的波谱参数207

6.2.1 化学位移及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207

6.2.2 计算各类化合物δC的经验公式214

6.2.3 碳谱中的耦合与耦合常数225

6.2.4 信号强度228

6.2.5 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229

6.3 碳谱的测定技术231

6.3.1 脉冲—傅立叶变换技术(PFT)简介231

6.3.2 碳谱中几种重要的去耦照射技术232

6.4 碳谱的解析236

6.4.1 试样的制备与碳谱的制作236

6.4.2 核磁共振碳谱的解析步骤236

6.5 常用标准碳谱237

6.6 碳谱解析实例238

6.7 核磁共振新进展242

6.7.1 测定碳原子级数的几种新方法242

6.7.2 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谱243

6.7.3 二维核磁共振谱(2DNMR)244

6.7.4 磁共振成像248

第7章 质谱257

7.1 质谱的基本原理与仪器简介257

7.1.1 基本原理257

7.1.2 仪器简介259

7.1.3 分辨率262

7.2 离子的主要类型与相关信息264

7.2.1 分子离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264

7.2.2 同位素离子与分子式的确定266

7.2.3 碎片离子270

7.2.4 亚稳离子(Metastable Ion)270

7.2.5 多电荷离子(Multiply Charged Ion)271

7.2.6 离子—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的复合离子271

7.2.7 负离子271

7.3 裂解类型与影响裂解的因素271

7.3.1 裂解类型271

7.3.2 影响离子裂解的因素278

7.4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典型质谱280

7.4.1 烃类280

7.4.2 含氧化合物284

7.4.3 含氮化合物293

7.4.4 有机卤化物297

7.4.5 有机硫化物298

7.5 质谱的解析程序299

7.5.1 解析质谱的一般程序299

7.5.2 标准质谱图和质谱的计算机检索303

7.6 无机化合物的质谱分析303

7.7 生物分子的质谱304

7.8 质谱的新进展304

7.8.1 软电离技术304

7.8.2 离子动能谱(Ion Kinetic Energy Spectrum,IKES)304

7.8.3 质能谱(Mass—Analyzed Ion Kinetic Energy Spectrum,MIKES)305

7.8.4 串联质谱(Tandem Mass Spectrometry,MS—MS)305

7.8.5 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仪(GC—MS—DS和LC—MS—DS)305

7.9 质谱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实例306

第8章 波谱综合解析320

8.1 各谱解析时的要点320

8.1.1 质谱320

8.1.2 核磁共振氢谱321

8.1.3 核磁共振碳谱321

8.1.4 红外光谱321

8.1.5 紫外光谱321

8.2 有机化合物主要结构与各谱间的关系322

8.3 测定具有复杂结构的未知物的其他方法325

8.4 波谱综合解析方法介绍325

8.5 综合解谱实例327

附录一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特征吸收360

附录二 碳、氢、氮、氧各种组合的精密质量以及同位素丰度比(选摘)363

参考文献3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