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物联网通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物联网通信
  • 杜庆伟主编;陈兵,钱红燕,王松青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1241748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88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302页
  • 主题词:通信网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物联网通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引论1

第1章 概论2

1.1 物联网的概念2

1.1.1 物联网的理解2

1.1.2 物联网的模型4

1.2 传感器网络5

1.2.1 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5

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6

1.2.3 传感器节点7

1.3 物联网通信环节的划分8

1.3.1 接触环节9

1.3.2 末端网10

1.3.3 接入网11

1.3.4 互联网11

1.4 本书的组织思想11

第2章 物联网通信体系12

2.1 USN体系架构及其分析12

2.1.1 USN体系架构12

2.1.2 感知层13

2.1.3 网络层14

2.1.4 应用层15

2.1.5 体系结构的分析15

2.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15

2.2.1 ISO/OSI体系结构16

2.2.2 TCP/IP参考模型18

2.2.3 体系结构的比较20

2.3 从通信角度出发的物联网体系结构分析22

2.3.1 通信模式22

2.3.2 物联网的通信体系结构23

2.3.3 直接通信模式的分析24

2.3.4 网关通信模式的分析28

第3章 物联网中物体的分析32

第二部分 接触环节的通信技术34

第4章 射频标签RFID技术36

4.1 RFID概述36

4.2 RFID的工作原理37

4.2.1 RFID的主要部件37

4.2.2 RFID的工作过程39

4.3 RFID的通信协议39

4.3.1 RFID的通信形式40

4.3.2 空中接口41

4.3.3 数据标准41

4.4 ISO/IEC 18000-6B协议42

4.4.1 概述42

4.4.2 部件及工作流程43

4.4.3 阅读器到标签的通信44

4.4.4 标签到阅读器的通信46

4.5 防止冲突算法47

4.5.1 纯ALOHA算法48

4.5.2 时隙ALOHA算法49

4.5.3 帧时隙ALOHA算法49

4.5.4 Type A的防冲突机制51

4.5.5 Type B的防冲突机制52

4.5.6 Type C的防冲突机制54

第5章 无线电导航56

5.1 无线电导航概述56

5.2 GPS57

5.2.1 GPS工作原理57

5.2.2 GPS组成58

5.2.3 GPS通信技术61

5.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65

5.3.1 概述65

5.3.2 北斗一号65

5.3.3 北斗二号68

5.3.4 北斗通信技术70

5.3.5 北斗进展72

第6章 激光制导73

6.1 概述73

6.2 激光制导原理73

6.3 激光制导编码75

6.3.1 激光驾束制导编码75

6.3.2 激光寻的制导编码77

6.4 反激光制导81

第三部分 末端网通信技术——有线通信技术82

第7章 串行接口通信84

7.1 概述84

7.2 RS-232串行接口标准84

7.3 RS-42287

7.4 串口的扩展88

7.5 GPS输出通信协议——NMEA018388

第8章 USB总线91

8.1 USB概述91

8.2 USB组成91

8.3 USB通信93

8.3.1 USB通信的层次结构93

8.3.2 USB传输方式94

8.3.3 USB传输技术96

8.4 USB的发展97

第9章 现场总线100

9.1 现场总线概述100

9.2 CAN总线102

9.2.1 概述102

9.2.2 CAN总线系统组成103

9.2.3 CAN总线通信104

9.2.4 CAN的数据链路层106

9.3 其他现场总线技术109

第10章 其他有线末端网通信技术111

10.1 RFID阅读器网络111

10.1.1 Wiegand111

10.1.2 RFID中间件113

10.1.3 EPC技术114

10.1.4 RFID实时定位系统116

10.2 X-10电力载波协议116

第四部分 末端网通信技术——无线通信底层技术118

第11章 无线通信底层技术概述119

11.1 物理层119

11.2 数据链路层119

11.2.1 概述119

11.2.2 MAC子层相关算法121

第12章 超宽带UWB123

12.1 超宽带UWB概述123

12.2 脉冲无线电124

12.3 多频带OFDM126

12.3.1 概述126

12.3.2 物理层126

12.3.3 MAC层127

第13章 IrDA红外连接技术129

13.1 概述129

13.2 IrDA协议栈130

13.3 IrLAP工作原理132

13.4 其他应用协议135

第14章 水下通信136

14.1 概述136

14.2 水声网络137

14.3 物理层技术138

14.3.1 多址技术分析138

14.3.2 水声通信的调制138

14.3.3 水声通信技术的发展142

14.4 MAC层技术142

14.4.1 MACA142

14.4.2 DBTMA算法144

第五部分 末端网通信技术——Ad Hoc网络通信技术146

第15章 Ad Hoc的概念147

15.1 Ad Hoc的概述147

15.2 自组织网的演化148

15.3 自组织网的体系结构149

第16章 Ad Hoc网络153

16.1 Ad Hoc网络概述153

16.2 Ad Hoc系统结构154

16.2.1 移动节点结构154

16.2.2 网络结构154

16.3 Ad Hoc路由协议156

16.3.1 概述156

16.3.2 环路问题回顾157

16.3.3 Ad Hoc路由协议的分类158

16.3.4 DSDV路由算法159

16.3.5 DSR路由协议162

16.3.6 AODV协议165

第17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170

17.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170

17.2 路由算法171

17.2.1 概述171

17.2.2 SPIN协议173

17.2.3 LEACH协议174

17.2.4 PEGASIS协议178

17.3 特殊传感器网络179

17.3.1 水声传感器网络179

17.3.2 WSID182

第18章 机会网络183

18.1 机会网络概述183

18.2 机会网络体系结构及路由技术186

18.2.1 概述186

18.2.2 PROPHET189

18.2.3 CMTS路由算法190

18.3 车载自组织网络192

第19章 蓝牙193

19.1 概述193

19.2 蓝牙协议体系结构194

19.3 微微网与散射网196

19.4 蓝牙的传输技术198

19.4.1 双工198

19.4.2 跳频198

19.4.3 无线链路199

19.4.4 数据包和编址200

19.4.5 建立连接201

19.4.6 连接模式202

19.4.7 可靠性保证203

19.5 散射网拓扑形成和路由算法204

19.5.1 BTCP算法204

19.5.2 BlueTrees算法205

19.5.3 Scatternet-Route协议206

19.5.4 BlueStars算法206

19.5.5 BAODV算法207

19.5.6 LARP算法209

第20章 ZigBee212

20.1 概述212

20.2 ZigBee组网213

20.3 ZigBee体系结构216

20.3.1 物理层216

20.3.2 MAC层218

20.3.3 网络层221

20.3.4 应用层221

20.4 ZigBee路由222

20.4.1 树形路由223

20.4.2 AODVjr225

第21章 其他无线技术228

21.1 Z-Wave228

21.1.1 概述228

21.1.2 网络组成228

21.1.3 Z-Wave体系229

21.2 MiWi无线网络协议232

21.2.1 概述232

21.2.2 MiWi网络拓扑232

21.2.3 MiWi地址和路由233

第六部分 接入网通信技术235

第22章 有线接入方式237

22.1 拨号上网237

22.2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238

22.3 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接入240

22.4 以太接入网技术242

22.5 电力线上网244

22.6 光纤接入技术246

第23章 无线光通信249

23.1 概述249

23.2 光调制技术251

23.3 信道编码254

23.4 差错控制方法255

23.5 复用技术256

23.6 卫星激光通信258

23.7 可见光通信系统259

第24章 IEEE 802.1 1无线局域网260

24.1 概述260

24.2 Wi-Fi系统的组成260

24.3 IEEE 802.1 1协议261

24.3.1 协议栈261

24.3.2 DCF工作模式262

24.3.3 IEEE 802.1 1的CSMA/CA263

第25章 无线Mesh网络266

25.1 概述266

25.2 WMN结构267

25.3 WMN路由269

25.3.1 HWMP概述269

25.3.2 RM-AODV270

25.3.3 基于树的路由协议272

25.3.4 混合路由模式273

第26章 蜂窝通信274

26.1 概述274

26.2 LTE系统架构275

26.3 LTE、LTE-A相关技术276

26.3.1 多址方式276

26.3.2 链路自适应278

26.3.3 协作多点传输技术280

26.3.4 混合自动重传技术282

26.3.5 随机接入控制282

26.3.6 LTE接入网284

参考文献2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