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局域网一点通 组建交换式局域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群,王琳琳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711512246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06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318页
- 主题词:局部网络-基本知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局域网一点通 组建交换式局域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5.8.2 show running-config命令 131
目 录1
5.5使用初始化对话框配置交换机 111
第一章交换式局域网组网基础1
1.1.1 10Base5以太网2
1.1 10Mbit/s以太网2
1.1.2 10Base2以太网3
1.1.3 10Mbit/s双绞线以太网(10Base-T)4
1.1.4 10Base-F光纤链路8
1.1.5吉比特接口转换器(GBIC)9
1.2 100Mbit/s快速以太网10
1.3 1000Mbit/s以太网10
1.4 10000Mbit/s以太网12
1.5 半双工和全双工以太网13
1.5.1 半双工以太网的工作特点13
1.5.2 全双工以太网的工作特点14
1.5.3 自动协商15
1.6.1 以太网寻址16
1.6局域网MAC地址及管理方法16
1.6.2 MAC地址的手工修改方法18
1.7本章小结20
第二章网络的基本通信方式21
2.1 开放系统互联(OSI)模型22
2.1.1 OSI的分层特征22
2.1.2 OSI参考模型的上下层划分23
2.1.3 OSI参考模型各层功能介绍24
2.1.4 OSI参考模型与网络设备之间的关系29
2.2数据格式和数据传输方式30
2.2.1 数据的格式及数据帧、数据包、数据段的概念30
2.2.2数据的封装与解封32
2.2.3 局域网中的体系结构35
2.3 TCP/IP与OSI参考模型36
2.3.1 TCP/IP参考模型36
5.8.5 show flash命令 137
2.3.2 TCP/IP协议介绍37
2.3.3 TCP/IP与OSI之间的关系38
2.4本章小结39
第三章全面认识和理解局域网交换机41
3.1.1冲突域和广播域42
3.1数据的传输方式42
3.1.2单播、广播和多播43
3.2.1为什么要进行网络分段45
3.2局域网的分段及应用45
3.2.2集线器与网络分段47
3.2.3 网桥与网络分段48
3.2.4交换机与网络分段50
3.2.5路由器与网络分段51
3.2.6一个应用实例53
3.3.1交换机的存储转发方式53
3.3交换机的工作方式53
3.3.2交换机的直通转发方式54
3.3.4交换机3种工作方式的比较55
3.3.3交换机的自由分段方式55
3.4多层交换技术56
3.4.1第二层交换56
3.4.2路由器与交换机的比较56
3.4.3第三层交换57
3.4.4第四层交换58
3.5交换机的工作过程58
3.5.1 网桥的工作过程59
3.5.2交换机的学习(建立MAC地址表)过程62
3.5.3交换机的数据转发和过滤(建立MAC地址表)过程65
3.5.4交换机的消除回路机制66
3.6本章小结67
第四章局域网交换机的部署69
4.1从外观认识局域网交换机70
4.1.1 交换机的连接端口70
4.1.2交换机的LED指示灯71
4.1.3交换机的Console端口72
4.1.4三层交换引擎73
4.2交换机的主要技术参数74
4.2.1工作方式、延时和转发速率75
4.2.2管理功能75
4.2.3 MAC地址数、生成树和背板带宽76
4.2.4端口数和堆叠方式77
4.3.1 根据传输介质和传输速度划分80
4.3交换机的分类80
4.3.2根据应用划分82
4.3.3根据交换机的结构划分83
4.3.4根据交换机工作的协议层划分85
4.3.5根据是否提供网管功能划分86
4.4交换机的安装87
4.4.1 机架式交换机的安装87
4.4.2 GBIC模块的安装及介质的连接88
4.4.3 交换机的堆叠方法89
4.5局域网交换机的分层概念和部署方法93
4.5.2汇聚层交换机的特点及选择94
4.5.1 接入层交换机的特点及选择94
7.6.3 VTP的相关配置 197
4.5.3 核心层交换机的特点及选择97
4.6本章小结97
第五章交换机IOS操作基础99
5.1 Catalyst交换机是如何启动的100
5.2 Catalyst交换机的配置方法100
5.3建立到交换机的控制台连接100
5.4.1 命令行模式简介102
5.4 IOS软件的基本操作102
5.4.2 Catalyst 2950和Catalyst3550系列交换机的文件系统106
5.4.3 使用命令行的帮助功能107
5.6使用命令行模式配置交换机113
5.6.1 全局配置模式114
5.6.2接口配置模式118
5.6.3线路配置模式124
5.7使用Web Console方式配置交换机125
5.7.1启用Web控制台125
5.7.2Web控制台的一些控制选项127
5.7.3 Web控制台的具体操作127
5.8获取交换机的信息及检查交换机的配置130
5.8.1 showversion命令130
5.8.3 show interface命令133
5.8.4定制show命令的输出134
5.9管理交换机的文件137
5.9.1 管理交换机的配置文件138
5.9.3利用copy startup-config running-config将配置文件复制到RAM中139
5.9.4利用erase startup-config删除交换机的配置文件139
5.9.5 使用TFTP服务器管理配置文件139
5.9.2利用copy running-config startup-config保存交换机的配置文件139
5.9.6使用FTP服务器管理配置文件141
5.9.7 copy running-config flash142
5.9.8 copy flash:config system:running-config142
5.10管理交换机IOS的镜像文件142
5.10.1指定交换机IOS镜像143
5.10.2使用copy命令143
5.10.3使用archive命令146
5.10.4使用delete命令删除flash中的文件148
5.11恢复交换机的密码149
5.12本章小结151
第六章生成树协议及其应用和管理153
6.1交换机之间的冗余链路154
6.1.1 广播回路154
6.1.2 MAC地址表的不稳定155
6.2生成树协议(Spanning-Tree Protocol,STP)156
6.2.1 桥接协议数据单元(BPDU)157
6.2.2生成树的收敛158
6.2.3端口的状态164
6.2.4生成树中的时间参数166
6.2.5生成树的重新计算167
6.3在Catalyst交换机上配置生成树168
6.3.2 show spanning-tree命令168
6.3.1启用主禁用生成树168
6.3.3修改网桥的优先级171
6.3.4修改路径开销和端口ID173
6.3.5生成树应用案例分析173
6.4本章小结177
第七章VLAN的功能及其应用和管理179
7.1 VLAN的概念180
7.2.1控制广播风暴181
7.2为什么要使用VLAN对网络进行管理181
7.2.2提高网络整体的安全性182
7.2.3方便网络管理183
7.3 VLAN的实现方式183
7.3.1 静态VLAN183
7.3.2 动态VLAN184
7.4链路类型184
7.4.1 接入链路185
7.4.2干道链路(trunk)185
7.5 VLAN的配置187
7.5.1 VLAN的创建和删除187
7.5.2 静态VLAN的划分189
7.5.3 动态VLAN的一些配置192
7.5.4 校检VLAN的配置192
7.6 VTP(VLAN干道协议)194
7.6.1 VTP通告信息195
7.6.2 VTP修剪196
7.7 VLAN和生成树的结合199
7.7.1 PVST(每VLAN一个生成树)199
7.7.2 CST(公共生成树)200
7.8本章小结200
第八章生成树的高级特性及应用203
8.1速端口(portfast)204
8.1.1速端口技术204
8.2速上行(uplinkfast)205
8.1.2配置速端口205
8.2.1速上行技术206
8.2.2配置速上行207
8.2.3校验速上行的配置209
8.3速主干(backbonefast)210
8.3.1 速主干技术210
8.3.2配置速主干213
8.3.3校验速主干的配置213
8.4本章小结214
第九章第三层交换及应用215
9.1什么是第三层交换216
9.2利用三层交换解决VLAN之间的通信216
9.2.1 使用路由器实现VLAN之间的通信217
9.2.2 使用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之间的通信222
9.2.3三层交换机与路由器之间的通信223
9.3 以太网通道技术的实现和应用225
9.3.1 什么是以太网通道技术225
9.3.2 PAgP和LACP协议226
9.3.3 以太网通道的手工配置方法226
9.3.4 太网通道的地址学习方法227
9.3.5 以太网通道端口之间的负载平衡227
9.3.6配置以太网通道228
9.4本章小结233
第十章其他品牌交换机的基本操作235
10.1华为S3526交换机236
10.1.1 通过控制台端口访问华为交换机237
10.1.2在华为交换机上使用show命令240
10.1.3和生成树相关的配置241
10.1.4系统管理与配置维护242
10.1.5华为交换机上的第三层配置242
10.2 STAR-S2024系列交换机243
10.2.1实达S2024交换机的相关模块244
10.2.2通过控制台端口管理实达S2024M交换机244
10.3本章小结275
附录A各类接入层交换机性能对比表277
附录B各类核心层(汇聚层)交换机性能对比表287
附录C Cisco交换机命令大全295
附录D Catalyst2900/2926/4000/5000/5500/6000系列交换机密码恢复方法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