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体体质学 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人体体质学 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32/30817359.jpg)
- 匡调元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2368491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28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445页
- 主题词: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人体体质学 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绪言1
第一章人体体质学导论6
一、概述6
(一)体质与人体体质学的概念6
(二)人体体质学与人类学和医学的关系8
(三)人体体质学理论体系及其分支学科9
二、人体体质学研究简史13
(一)中国体质学研究简史13
(二)西方体质学研究简史17
三、研究人体体质学的意义21
四、展望22
第二章人类群体体质学27
(一)体质的遗传性及多样性31
一、人体遗传体质学31
第三章人体发生体质学31
(二)体质的可变性与稳定性34
(三)群体体质学与个体体质学的遗传学理论35
(四)体质类型的遗传学基础探讨35
(五)体质性疾病36
二、生态体质学37
(一)气象因素与体质38
(二)地理因素与体质42
(三)环境污染与体质44
(四)战争与体质44
(五)“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45
三、优质学与优生学48
(一)优种于种子之前49
(二)择辰于种子之时50
(五)优育于出生之后51
(四)优生于出生之时51
(三)优胎于受精之后51
四、养生体质学52
(一)养生体质学的理论53
(二)养生难,难在认识不足56
第四章医学体质学和人体生理体质学58
一、医学体质学58
二、人体生理体质学58
(一)年龄体质学59
(二)性别体质学75
(三)类型体质学90
(四)体质要素理论112
第五章人体病理体质学126
一、《周易》与病理体质学原理126
(二)“一阴一阳之谓道”127
(一)“大哉乾元”、“至哉坤元”127
(三)“与天地合其德”128
(四)“生生之谓易”129
(五)“易者,象也”129
(六)“保合大和,乃利贞”131
(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131
二、论历代主要医家的体质理论132
(一)《内经》的体质理论133
(二)张仲景的体质理论136
(三)钱乙的体质理论141
(四)陈直的体质理论142
(五)刘完素的体质理论144
(六)李杲的体质理论146
(七)王好古的体质理论148
(八)朱震亨的体质理论149
(九)张介宾的体质理论151
(十)绮石的体质理论155
(十一)张璐的体质理论157
(十二)何炫的体质理论159
(十三)叶桂的体质理论160
(十四)徐大椿的体质理论162
(十五)王清任的体质理论163
(十六)章楠的体质理论165
(十七)石芾南的体质理论168
(十八)周学海的体质理论170
三、体质病因学171
(一)内因与体质171
(二)易感性、“同气相求”与体质172
(三)温病伏气与体质173
四、体质病机学176
(一)关于“症”、“征”、“病”、“证”与体质的概念177
(二)关于“质化”的问题178
(三)体质与疾病常互为因果179
五、病理体质诊断学180
(一)辨体质180
(二)中医病理体质分型学说181
(三)病理体质的诊断原则与方法183
(四)“两纲八要”辨体质193
(五)辨病、辨证与辨体质197
六、病理体质形成原理略探203
(一)元阴元阳与体质形成203
(二)后天脾胃与体质形成211
(三)其他因素与体质形成214
(四)五种病理体质形成机理述要215
第六章治疗体质学218
一、关于调理体质的几个认识问题219
(一)治病必求其本,本于体质219
(二)急则治其症,缓则治其质220
(三)辨质论治与随质加减221
二、调质六法222
(一)正常质——平补阴阳强质法222
(二)燥红质——滋阴清热润质法223
(三)迟冷质——壮阳祛寒温质法224
(四)倦?质——益气生血健质法225
(五)腻滞质——除湿化滞利质法226
(六)晦涩质——行血消瘀活质法227
三、八法之体质宜忌228
(一)补法228
(二)温法230
(三)清法230
(四)消法231
(五)汗法231
(七)下法232
(六)吐法232
(八)和法233
四、方药之体质宜忌233
五、体质与治疗反应235
六、辨质论方236
(一)解表剂236
(二)泻下剂237
(三)清热剂238
(四)祛暑剂239
(五)温里剂239
(六)补益剂241
(七)固涩剂242
(八)安神剂243
(九)理气剂244
(十)理血剂245
(十二)祛痰剂246
(十一)祛湿剂246
(十三)治燥剂247
(十四)其他方剂248
第七章体质食疗学249
一、中华饮食文化概述249
(一)中国哲学中的“天人观”与中华饮食文化249
(二)“气一元论”与中华饮食文化251
(三)《周易》与中华饮食文化252
(四)中华饮食文化崇尚“顺应自然”、“恬憺虚无”253
(五)中华饮食融营养、美味、强身、美容、治病于一炉254
(六)中国传统食疗学的历史经验与人类饮食史述要255
二、病从口入新解260
(一)进食过量260
(二)烹调技术不当261
三、各型体质的食养食品与食谱举例262
(三)饮食不合体质262
(一)正常质用平补阴阳强质法263
(二)燥红质用滋阴清热润质法263
(三)迟冷质用壮阳祛寒温质法266
(四)倦?质用益气生血健质法270
(五)腻滞质用除湿化滞利质法273
(六)晦涩质用行血消瘀活质法276
四、新世纪的饮食新理念278
(一)食物能治病278
(二)西药、中药与家常菜281
(三)食补、食泻与食毒283
(四)药害不如食害284
(五)饮食的医误与自误285
(六)吃水果不等于吃维生素C286
(七)“吃冰”害人非浅287
(八)调味品也是药288
(九)冬令防误补290
(十)水与体质290
(十一)慢性病为何久治难愈291
五、烹饪技术要革新294
六、几种常见病的体质食疗举例296
(一)放眼将病未病时296
(二)疲劳与慢性疲劳综合征298
(三)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299
(四)恶性肿瘤300
(五)糖尿病301
(六)胃炎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303
(七)妇女带下304
(八)感冒与咳嗽305
(九)哮喘病306
(十)功能性便秘与腹泻307
(十一)孕妇、产妇的食养309
(十二)失眠310
(十三)肾虚的病因病机与食养311
七、常用食物的性味、主要功能与体质宜忌317
(一)燥红质宜食食物318
(二)迟冷质宜食食物328
(三)倦?质宜食食物335
(四)腻滞质宜食食物343
(五)晦涩质宜食食物345
八、体质食养是21世纪人类饮食发展的方向346
第八章气质体质学349
一、概述349
(一)气质与气质学说简介349
(二)气质分型学说简介351
(三)气质体质学简介354
(一)科学相面术与科学相手术358
二、气质体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358
(二)气质血型学364
(三)犯罪(行为)与气质体质学366
(四)性别与气质体质学368
(五)年龄与气质体质学371
(六)疾病与气质体质学374
三、研究气质体质学的意义375
第九章人体体质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学探讨378
一、探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中医体质学说中的反映378
(一)关于直觉领悟问题378
(二)关于实用科学形态问题379
(三)关于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问题380
(四)关于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术语与概念问题381
二、从当代若干科学哲学和横断科学观点探讨人体体质学的研究思路382
(一)从还原论与系统论的辩证统一探讨研究思路382
(二)从结构主义某些方法论探讨体质功能态的研究思路383
(三)从耗散结构理论探讨研究思路384
(四)探讨人体体质学的潜科学性质384
(五)东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汇通,为人体体质学的发展展示了非常乐观的前景385
三、人体体质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探讨386
(一)必须多学科协作386
(二)经典的宏观方法与现代的微观技术相结合387
(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387
第十章人体体质学、体质病理学与体质食疗学的历史意义389
一、伤寒学派389
二、河间学派389
三、攻邪学派390
四、易水学派390
五、丹溪学派390
六、温补学派391
七、温病学派391
八、人体体质学学派392
第十一章实验研究述要394
一、常体、寒体和热体的实验研究394
(一)本研究的思路与体质分型方法395
(二)实验方法395
(三)实验结果396
(四)若干自然人群中常体、寒体和热体的调研情况398
(五)讨论399
二、内燥与内湿的实验研究400
(一)以中医燥湿理论为指导的实验研究400
(二)复制内燥与内湿动物的方法与肉眼观察结果400
(三)各分题组实验方法与结果401
(四)讨论406
(五)本实验研究的意义及建议407
三、“急病及肾”的病理研究408
(一)实验方法408
(二)实验结果410
(三)讨论411
(四)结语413
四、肾虚证的食疗研究414
(一)实验方法414
(二)实验资料414
(三)实验结果415
(四)讨论417
五、白种人和黑种人的体质类型研究417
(一)方法418
(二)结果418
(三)讨论423
附录427
主要学术著作参考目录427
(一)概述427
(二)中医病理学系列427
(三)体质病理学与体质食疗学系列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