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民国史 第8卷 1932-1937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民国史 第8卷 1932-1937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77/30751800.jpg)
- 周天度,郑则民,齐福霖,李义彬等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710108001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20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50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民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民国史 第8卷 1932-1937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伪满洲国的成立1
第一节 日本发动淞沪战争的阴谋1
一 打击上海的抗日活动1
二 转移国际社会的视线4
三 “日僧事件”6
四 日海军与陆军争功10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对策13
一 “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政策的提出13
二 十九路军布防京沪18
第三节 淞沪抗战经过24
一 闸北抗战24
二 打退日军第一次总攻27
三 吴淞之战30
四 粉碎日军“中央突破”计划34
五 中国军队退守第二道防线39
六 国民政府的抵抗与妥协43
七 全国人民及华侨对淞沪抗战的支持56
第四节 英美等国的调停及上海停战谈判63
一 英美等国的调停63
二 《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71
第五节 国民政府迁都洛阳与国难会议的召开82
一 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及返京82
二 国难会议的召开84
第六节 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提出91
第七节 伪满洲国的建立和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98
一 关东军的“建国运动”99
二 伪满洲国的成立105
三 日本对东北经济的统制与掠夺108
四 日本在东北的文化统治与奴化教育122
五 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127
第二章 华北军民抗战的开展和国民党内部的分化139
第一节 长城抗战139
一 日军侵占热河139
二 长城抗战146
三 《塘沽停战协定》的签订152
第二节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抗战156
一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建立156
二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抗日斗争160
三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失败163
第三节 各省地方实力派的纷争167
一 陈济棠与粤海舰队之战167
二 韩复榘与刘珍年之战171
三 四川各派军阀之间的混战177
四 新疆政变,盛世才统治的确立187
第四节 福建事变195
一 十九路军调往福建196
二 福建人民政府的成立206
三 国民政府的武力讨伐和福建事变的失败217
第三章 国民党统治的加强227
第一节 军事独裁体制的确立227
一 蒋介石总揽兵权,控制全局227
二 国民政府军队的基本建制与征兵制的实行234
三 保安队和民团的编组训练249
第二节 保甲制度与特务组织的建立254
一 保甲制度的内容和实施254
二 “中统”“军统”特务组织的形成及其活动262
第四章 国民政府对苏区的“围剿”282
第一节 对鄂豫皖、湘鄂西和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282
一 对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的军事“围剿”和进占284
二 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293
第二节 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军事“围剿”和追堵红军长征307
一 第五次军事“围剿”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307
二 追堵红军长征324
第三节 对革命文化的“围剿”338
一 文化专制与尊孔复古339
二 对革命文化的“围剿”343
第四节 新生活运动348
一 新生活运动的组织发起349
二 新生活运动的内容及其实质352
三 新生活运动的实施356
第五章 华北事变和国民政府的对策363
第一节 1935年的国际环境363
一 法西斯侵略的加紧363
二 日本侵华政策新方案的确定365
第二节 华北五省“自治”运动367
一 “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的签订367
二 华北“自治”事件374
三 内蒙“自治”运动379
第三节 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386
一 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386
二 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390
三 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和二中全会398
第四节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制定和颁布403
一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制定403
二 “五五宪草”述评408
第五节 联苏联德制日方针413
一 中苏复交413
二 中苏代表会谈417
三 联德外交419
第六章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421
第一节 “一二九”运动421
一 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提出421
二 “一二九”运动爆发432
第二节 救国运动的兴起441
一 上海救国运动的兴起441
二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成立及其政治主张450
三 各地救国运动的开展456
四 上海救国运动的进一步发展460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470
一 两广“六一”事变470
二 绥远抗战488
三 国民政府对日外交趋向强硬511
第四节 国共两党的秘密接触519
一 在莫斯科的接触520
二 CC派与中共北方局代表的谈判523
三 董健吾陕北送信528
四 张子华充当联络员529
五 潘汉年与陈立夫谈判532
第五节 国民党对救国运动的迫害534
一 对救国运动的压制534
二 “七君子”事件541
三 声势浩大的营救运动549
第七章 西安事变556
第一节 西安事变的起因556
一 张学良、杨虎城在“剿共”中接连失利556
二 中共与张学良共求联合抗日559
三 中共争取杨虎城联合抗日568
四 蒋介石逼迫张、杨继续“剿共”572
五 营救“七君子”574
第二节 西安事变的爆发578
一 诤谏失败578
二 临潼兵谏581
三 解除蒋系武装584
四 摧毁蒋介石在陕甘的统治587
第三节 西安事变在国内外的反响589
一 国民政府和战两派的分歧589
二 地方实力派与民众团体的反映598
三 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确定603
四 国际上的反应609
第四节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612
一 宋氏兄妹的营救活动612
二 周恩来在西安的调解615
三 蒋介石获释617
四 张学良被扣622
五 西北“三位一体”局面的瓦解624
第八章 国民党由内战转向抗日634
第一节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基本结束634
一 “安内攘外”政策的变化634
二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637
第二节 对救国领袖的继续迫害648
一 “七君子”案的开庭审理648
二 蒋介石态度的改变655
三 江苏高等法院更新审理660
第三节 救国无罪,人民的抗争664
一 新的营救抗议浪潮664
二 救国入狱运动672
三 “七君子”保释出狱678
第四节 联共联苏付诸实施682
一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积极进行682
二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692
第九章 国民政府的财政金融696
第一节 国民政府财政管理制度的建立696
一 财政收支体制的确立和完善696
二 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健全703
三 财政审计制度的确立和财政法规的制定与推行705
第二节 海关行政的改革与关税自主政策的实现708
一 改革海关行政制度708
二 实行自主制定关税政策711
第三节 税收制度的整顿和改革722
一 中央税制的整顿和改革722
二 整顿改革地方税收制度728
第四节 国家金融机构的建立与中国现代银行制度的初步确立734
一 国家金融机构的建立734
二 对私人行庄的控制与全国金融网的形成743
第五节 整理货币与废两改元746
一 货币制度的整理746
二 图谋采行金本位制与实行海关金单位750
三 实施废两改元及影响753
第六节 法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759
一 实施法币政策的导因和条件759
二 法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762
三 实施法币改革政策的效应766
第七节 国民政府三十年代财政收支概况与赤字772
一 不断膨胀的财政支出和赤字772
二 内战军费和债务费占财政支出的绝大部分774
三 以关盐统三税为中心的国税收入不断增长777
第八节 国民政府三十年代的内外债780
一 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外债780
二 国民政府举借的国内公债787
第十章 国民政府的经济794
第一节 经济行政的调整794
一 实业部的设立794
二 全国经济委员会的成立798
三 资源委员会的建立802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806
一 国营经济的建立806
二 对民营企业的扶助815
三 合作事业的推广818
四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823
第三节 经济建设的初步成效826
一 工业生产状况826
二 交通运输状况838
三 农村及农业生产状况846
四 对外贸易状况854
第四节 抗战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估计859
第十一章 国民政府的教育和学术研究865
第一节 各级各类教育概况865
一 初级教育865
二 中级教育870
三 高等教育与留学教育875
四 其他各类教育881
五 乡村教育运动885
第二节 学术研究的奠基与发展894
一 中央研究院894
二 北平研究院及其他研究机构905
三 高校学术研究的开展及社会各界对学术的促进916
参考文献924
人名索引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