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免疫毒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免疫毒理学
  • 谭壮生,赵超英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90108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40页
  • 文件大小:140MB
  • 文件页数:358页
  • 主题词:免疫学:毒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免疫毒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总论3

第一章 概述3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发展史3

一、研究内容3

二、发展史3

第二节 研究方向与展望4

一、人群免疫毒理学4

二、发育免疫毒理学5

三、药物免疫毒理学5

四、野生动物免疫毒理学7

第二章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其功能11

第一节 免疫器官11

一、骨髓11

二、胸腺12

三、脾13

四、淋巴结14

五、黏膜免疫系统15

第二节 免疫细胞16

一、T淋巴细胞16

二、B淋巴细胞16

三、吞噬细胞16

四、树突状细胞19

五、自然杀伤细胞20

六、嗜酸性粒细胞21

七、嗜碱性粒细胞21

八、肥大细胞21

第三节 抗原22

一、抗原的概念22

二、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23

三、抗原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24

四、抗原的分类25

五、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刺激剂26

第四节 抗体28

一、抗体28

二、抗体结构28

三、抗体生物学功能31

四、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32

五、免疫球蛋白抗体形成34

第五节 T淋巴细胞与细胞免疫35

一、T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35

二、自然杀伤T细胞(NKT细胞)37

三、初始T淋巴细胞与记忆性T淋巴细胞38

第六节 B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41

一、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41

二、B淋巴细胞的亚群43

三、B淋巴细胞的成熟43

四、B淋巴细胞的激活和分化-体液免疫应答44

第七节 天然免疫细胞46

一、主要天然免疫细胞46

二、天然免疫应答的特点49

第八节 细胞因子50

一、概述50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51

三、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效应53

四、细胞因子受体53

第九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54

一、HLA复合体的基因结构与组成55

二、HLA复合体的基本概念及遗传特征56

三、MHC抗原结构57

四、MHC抗原的表达及其调控58

五、MHC的功能58

六、HLA与医学60

第十节 免疫调节61

一、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61

二、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64

三、整体和群体水平的免疫调节65

第三章 致免疫毒性外源化学物及毒性表现71

第一节 致免疫毒性外源化学物71

一、外源化学物的概念71

二、致免疫毒性的外源化学物71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致免疫毒性的特点72

一、灵敏性72

二、多样性73

三、差异性73

四、个体差异74

第三节 免疫抑制74

一、免疫抑制的表现与机制74

二、引起免疫抑制的外源化学物75

第四节 免疫刺激76

一、免疫刺激的概念及机制76

二、免疫刺激剂的种类77

三、免疫刺激的负作用81

第五节 变应反应82

一、变应反应的类型83

二、致变应反应的外源化学物85

三、变应反应机制86

第六节 自身免疫反应86

一、自身免疫反应的表现与机制86

二、引起自身免疫反应的外源化学物87

第七节 影响免疫系统毒性因素87

一、心理、生理、神经87

二、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89

三、年龄、性别与免疫功能91

四、时间与免疫92

第四章 外源化学物致免疫系统毒性机制96

第一节 免疫细胞DNA损伤和凋亡96

一、免疫细胞DNA损伤96

二、免疫细胞凋亡96

第二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机制98

一、细胞因子对免疫应答的影响99

二、对抗原加工和转录因子的影响99

三、第二信使与免疫抑制100

四、芳香烃受体途径101

五、共刺激因子途径101

第五章 免疫毒性研究方法104

第一节 免疫病理学检查与免疫功能评价方法104

一、免疫病理学检查104

二、免疫功能评价方法104

第二节 变应反应和自身免疫反应检测方法106

一、变应反应的检测方法106

二、自身免疫反应相关实验108

第三节 细胞因子检测方法与转基因动物模型109

一、细胞因子检测方法109

二、转基因动物模型109

第四节 新的免疫检测方法109

一、荧光细胞芯片测定法110

二、钥孔?血蓝素实验110

三、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淋巴细胞转化实验111

四、流式细胞术112

五、免疫细胞表型分析113

六、磁珠分离术113

第五节 免疫毒性作用的评价原则114

第二部分 外源化学物的免疫毒性第六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121

第一节 镉及其化合物3

一、理化性质3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3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3

四、毒性概述122

五、毒性表现124

六、毒性机制126

第二节 汞及其化合物128

一、理化性质128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2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29

四、毒性概述130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132

第三节 铝及其化合物134

一、理化性质134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3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34

四、毒性概述135

五、毒性表现137

六、毒性机制139

第四节 铜及其化合物140

一、理化性质140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40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40

四、毒性概述141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142

第五节 铍及其化合物144

一、理化特性144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4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44

四、毒性概述145

五、毒性表现146

六、毒性机制148

第六节 铅及其化合物150

一、理化性质150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50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50

四、毒性概述151

五、毒性表现153

六、毒性机制156

第七节 镍及其化合物157

一、理化特性157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57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57

四、毒性概述158

五、毒性表现159

六、毒性机制160

第七章 砷及其化合物170

一、理化性质170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70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70

四、毒性概述171

五、毒性表现173

六、毒性机制175

第八章 石棉177

一、理化性质177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77

三、吸入与转归177

四、毒性概述178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180

第九章 有机磷农药186

一、理化性质186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86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86

四、毒性概述187

五、毒性表现190

六、毒性机制194

第十章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199

第一节 西维因199

一、理化性质19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9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99

四、毒性概述200

五、毒性表现201

六、毒性机制204

第二节 其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205

一、理化性质205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205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05

四、毒性概述206

五、毒性表现208

六、毒性机制210

第十一章 硫与氧化合物215

第一节 二氧化硫215

一、理化性质215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215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15

四、毒性概述216

五、毒性表现217

六、毒性机制218

第二节 臭氧219

一、理化性质21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21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20

四、毒性概述220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222

第十二章 氯代烷烃与环氧化物229

第一节 四氯化碳229

一、理化性质22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22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29

四、毒性概述231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233

第二节 环氧乙烷236

一、理化特性236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237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37

四、毒性概述237

五、毒性表现240

六、毒性机制241

第十三章 氯代烯烃类与氯代环烃类244

第一节 氯乙烯244

一、理化性质244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24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44

四、毒性概述245

五、毒性表现247

六、毒性机制247

第二节 六氯苯248

一、理化性质248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248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48

四、毒性概述248

五、毒性表现250

六、毒性机制251

第十四章 芳香族烃类254

第一节 多环芳烃254

一、理化特性254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25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55

四、毒理概述255

五、毒性表现257

六、毒性机制259

第二节 二噁英261

一、理化特性261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261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62

四、毒性概述262

五、毒性表现264

六、毒性机制264

第三节 多氯联苯265

一、理化性质265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266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66

四、毒性概述267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269

第十五章 酯类与酸酐类274

第一节 邻苯二甲酸酯类274

一、理化性质274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27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74

四、毒性概述275

五、毒性表现277

六、毒性机制277

第二节 甲苯二异氰酸酯278

一、理化性质278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278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78

四、毒性概述279

五、毒性表现280

六、毒性机制281

第三节 偏苯三酸酐282

一、理化性质282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282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83

四、毒性概述283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285

第十六章 酰胺类与醛类289

第一节 环磷酰胺289

一、理化性质28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28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89

四、毒性概述290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292

第二节 甲醛295

一、理化性质295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295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96

四、毒性概述296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298

第十七章 氯代烃杀虫剂303

第一节 滴滴涕303

一、理化性质303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30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304

四、毒性概述305

五、毒性表现307

六、毒性机制308

第二节 六六六309

一、理化性质30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30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309

四、毒性概述309

五、毒性表现311

六、毒性机制311

第三节 甲氧滴滴涕312

一、理化性质312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313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313

四、毒性概述313

五、毒性表现314

六、毒性机制315

第四节 氯丹315

一、理化性质315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316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316

四、毒性概述316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318

第十八章 有机颗粒物322

第一节 种类、来源及暴露322

一、植物性粉尘322

二、动物性粉尘322

三、人工合成有机粉尘323

第二节 对健康的影响323

一、有机粉尘毒性综合征(organic dust toxic syndrome,ODTS)或毒性肺炎(toxic pneumonitis)323

二、呼吸道炎症323

三、有机尘肺324

四、致癌作用324

五、棉尘症324

六、单纯性非特异性呼吸道刺激324

七、其他危害324

第三节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325

一、变应性肺炎325

二、职业性哮喘325

三、变应性肺泡炎326

第十九章 药物328

第一节 青霉素328

一、概述328

二、用途329

三、变应反应329

四、注意事项331

第二节 糖皮质激素331

一、概述331

二、免疫抑制作用334

三、作用机制335

四、不良反应336

第三节 环孢素A337

一、概述337

二、用途与免疫抑制作用338

三、不良反应339

四、注意事项3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