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业基础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农业基础化学
  • 彭翠珍主编;毛绍春,杨丽云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08060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81页
  • 文件大小:79MB
  • 文件页数:397页
  • 主题词:农业化学-高等学校:技术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农业基础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理论部分1

绪论1

一、化学的研究对象1

二、化学的研究范围1

三、化学与农、林、牧业的关系1

四、《农业基础化学》的主要内容2

五、化学的学习方法2

第1章 溶液的浓度3

1.1 溶液的浓度3

1.1.1 溶液组成3

1.1.2 关于浓度的计算6

1.1.3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8

1.2 溶液的依数性9

1.2.1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9

1.2.2 溶液的沸点升高10

1.2.3 溶液的凝固点降低10

1.2.4 渗透压12

第2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16

2.1 化学反应速率16

2.1.1 化学反应速率16

2.1.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7

2.2 化学平衡18

2.2.1 可逆反应18

2.2.2 化学平衡18

2.2.3 化学平衡常数18

2.2.4 化学平衡的移动19

第3章 电解质溶液胶体23

3.1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23

3.2 弱电解质溶液中的电离平衡24

3.2.1 电离常数24

3.2.2 电离度和稀释定律25

3.3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26

3.3.1 水的电离26

3.3.2 pH、溶液的酸碱性27

3.3.3 溶液pH的测定方法27

3.4 离子方程式27

3.4.1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27

3.4.2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28

3.5 盐的水解29

3.5.1 盐的水解29

3.5.2 盐类水解的类型29

3.5.3 影响盐水解的因素30

3.6 缓冲溶液30

3.6.1 同离子效应30

3.6.2 缓冲溶液的概念及组成31

3.6.3 缓冲作用的原理31

3.6.4 缓冲溶液的pH32

3.7 胶体33

3.7.1 分散系33

3.7.2 溶胶粒子的结构34

3.7.3 胶体中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34

3.7.4 胶体的基本性质35

3.7.5 胶体的制备36

3.7.6 溶胶的聚沉37

第4章 定量分析概述42

4.1 定量分析的任务和方法42

4.2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42

4.2.1 试样的采集与制备42

4.2.2 试样的分解43

4.2.3 干扰杂质的分离43

4.2.4 测定方法的选择43

4.2.5 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的评价43

4.3 定量分析的误差与分析数据的处理43

4.3.1 定量分析误差43

4.3.2 分析数据的处理46

4.4 实验报告的内容与格式50

4.4.1 实验报告50

4.4.2 实验报告格式51

第5章 滴定分析法56

5.1 滴定分析概述56

5.1.1 滴定分析原理56

5.1.2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56

5.1.3 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57

5.1.4 滴定分析的步骤及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57

5.2 酸碱滴定法57

5.2.1 酸碱滴定法的原理57

5.2.2 酸碱指示剂58

5.2.3 酸碱滴定曲线与指示剂的选择59

5.2.4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60

5.2.5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61

5.3 氧化还原滴定法62

5.3.1 氧化还原反应概述62

5.3.2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分类63

5.3.3 氧化还原指示剂64

5.3.4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64

5.4 沉淀滴定法65

5.4.1 沉淀溶解平衡65

5.4.2 沉淀滴定法66

5.5 配位滴定法68

5.5.1 配位化合物68

5.5.2 配位滴定法及其应用69

第6章 吸光光度法74

6.1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74

6.1.1 物质的颜色与其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的关系74

6.1.2 光吸收定律——朗伯-比尔定律75

6.2 吸光光度法75

6.2.1 吸光光度法的分析方法75

6.2.2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76

第7章 烃79

7.1 有机化合物概述79

7.1.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79

7.1.2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79

7.1.3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80

7.1.4 有机化合物与农业的关系81

7.2 烷烃82

7.2.1 烷烃的分子结构、通式与同系物82

7.2.2 烷烃的命名83

7.2.3 烷烃的性质84

7.2.4 烷烃的应用85

7.3 不饱和链烃85

7.3.1 不饱和链烃的分子结构、通式与同系物85

7.3.2 不饱和烃的性质86

7.3.3 不饱和链烃的应用88

7.4 芳香烃89

7.4.1 苯的结构和芳香烃的分类89

7.4.2 单环芳香烃的性质90

7.4.3 常见的几种芳香烃92

7.5 萜类化合物93

7.5.1 萜的涵义和异戊二烯规律93

7.5.2 萜的分类和命名93

7.5.3 萜类化合物94

第8章 烃的衍生物102

8.1 烃的含卤衍生物102

8.1.1 卤代烃的定义102

8.1.2 卤代烃的性质102

8.1.3 重要的卤代烃103

8.2 醇、酚、醚104

8.2.1 醇、酚、醚的定义及分类104

8.2.2 醇、酚、醚主要性质105

8.2.3 重要的醇、酚、醚106

8.3 醛和酮108

8.3.1 醛和酮的定义108

8.3.2 醛和酮的性质109

8.3.3 重要的醛和酮109

8.4 羧酸和酯110

8.4.1 羧酸、酯的定义和分类110

8.4.2 羧酸、酯的性质110

8.4.3 重要的羧酸和酯111

8.5 甾类化合物113

8.5.1 甾族化合物的结构113

8.5.2 甾族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114

8.5.3 重要的甾族化合物114

8.6 烃的含氮衍生物116

8.6.1 常见的烃的含氮衍生物116

8.6.2 烃的含氮衍生物的一般性质117

8.6.3 常见的烃的含氮衍生物的应用118

第9章 杂环化合物及生物碱123

9.1 杂环化合物123

9.1.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123

9.1.2 杂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124

9.2 生物碱125

9.2.1 生物碱概述125

9.2.2 生物碱的分类和命名126

9.2.3 生物碱的一般性质126

9.2.4 重要的生物碱127

第10章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131

10.1 传统提取与分离方法原理及工艺简介131

10.1.1 传统提取法原理131

10.1.2 常用提取方法简介131

10.1.3 传统分离纯化方法132

10.2 现代提取分离技术132

10.2.1 现代提取技术132

10.2.2 现代分离纯化技术134

10.2.3 干燥技术136

10.2.4 发展趋势137

第11章 三大营养物质148

11.1 糖148

11.1.1 糖的组成148

11.1.2 糖的分类148

11.1.3 单糖149

11.1.4 二糖153

11.1.5 多糖154

11.1.6 糖的生物学功能156

11.2 油脂156

11.2.1 油脂的组成、结构157

11.2.2 油脂的性质158

11.2.3 脂肪的生物学功能159

11.2.4 其他脂质159

11.3 蛋白质与氨基酸161

11.3.1 氨基酸162

11.3.2 蛋白质166

第12章 核 酸176

12.1 核酸的化学组成176

12.1.1 核酸的元素组成176

12.1.2 核酸完全水解的产物176

12.2 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178

12.2.1 核苷178

12.2.2 核苷酸178

12.3 核酸的结构179

12.3.1 核酸的一级结构179

12.3.2 DNA的空间结构180

12.4 核酸的性质182

12.4.1 核酸的两性性质182

12.4.2 核酸的降解182

12.4.3 核酸的紫外吸收183

12.4.4 核酸的颜色反应183

12.4.5 核酸的变性与复性183

第13章 酶与维生素186

13.1 酶186

13.1.1 酶的概念与特性186

13.1.2 酶的分类187

13.1.3 酶的命名188

13.1.4 酶的组成188

13.1.5 酶催化作用的机理189

13.1.6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190

13.2 维生素和辅酶194

13.2.1 水溶性维生素194

13.2.2 脂溶性维生素198

第14章 糖代谢201

14.1 新陈代谢概述201

14.1.1 新陈代谢的概念201

14.1.2 能量的释放和转移202

14.2 生物氧化203

14.2.1 生物氧化的含义203

14.2.2 生物氧化的特点203

14.2.3 生物氧化的方式203

14.2.4 生物氧化体系——呼吸链203

14.2.5 ATP的生成和利用205

14.3 糖的分解代谢206

14.3.1 糖的无氧分解(无氧氧化)207

14.3.2 糖的有氧分解——TCA循环211

14.3.3 磷酸戊糖途径215

14.4 糖的合成代谢217

14.4.1 葡萄糖的合成过程217

14.4.2 糖异生作用221

14.4.3 其他糖类物质的合成221

第15章 脂质代谢226

15.1 脂肪的分解代谢226

15.1.1 脂肪的酶促水解226

15.1.2 甘油的氧化226

15.1.3 脂肪酸的氧化分解227

15.2 脂肪的合成代谢229

15.2.1 α-磷酸甘油的生物合成229

15.2.2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230

15.2.3 脂肪的生物合成231

第16章 蛋白质降解和氨基酸代谢235

16.1 蛋白质酶促降解235

16.1.1 蛋白质水解酶235

16.1.2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236

16.1.3 组织蛋白质的水解236

16.2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236

16.2.1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237

16.2.2 脱羧基作用239

16.2.3 氨基酸分解产物的代谢239

16.3 氨基酸的合成代谢241

16.3.1 还原性氨基化反应241

16.3.2 转氨基作用生成氨基酸242

16.3.3 氨基酸之间的转化生成氨基酸242

第17章 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245

17.1 DNA的合成245

17.1.1 半保留复制245

17.1.2 DNA的复制过程246

17.1.3 逆转录247

17.1.4 基因突变和DNA的损伤和修复247

17.2 RNA的生物合成248

17.2.1 转录249

17.2.2 RNA的复制合成249

17.3 基因工程249

17.3.1 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的一个分支249

17.3.2 基因工程简介250

17.4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254

17.4.1 RNA的类型254

17.4.2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256

第18章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和调控259

18.1 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259

18.1.1 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相互关系259

18.1.2 核酸与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相互关系261

18.2 代谢调节262

18.2.1 酶水平的调节262

18.2.2 激素和神经系统的调节263

第2篇 实训部分265

第1单元 化学实验基础知识265

1.1 化学实验规则265

1.2 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266

1.3 化学实验中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267

1.4 化学实验室废弃物的环保处理267

第2单元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269

2.1 化学实验用水的制备和检验269

2.1.1 化学实验用水的分类及用途269

2.1.2 化学实验用水的级别及主要指标270

2.1.3 纯水的制备和检验271

2.2 化学试剂及其取用271

2.2.1 化学试剂的规格271

2.2.2 化学试剂的存放272

2.2.3 化学试剂的取用272

2.3 试纸、滤纸的种类及使用275

2.3.1 试纸的种类275

2.3.2 滤纸的选用276

2.4 化学实验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与干燥技术277

2.5 加热、干燥和冷却278

第3单元 化学实验基本测量技术282

3.1 质量的称量技术282

3.1.1 托盘天平282

3.1.2 电光天平282

3.1.3 电子天平288

3.1.4 称量方法289

3.1.5 分析天平的性能290

3.2 液体体积的测量技术296

第4单元 溶液的配制技术309

4.1 近似浓度溶液的配制309

4.2 标准溶液的配制310

第5单元 滴定分析技术314

5.1 甲醛测定法314

5.2 氧化还原滴定法315

5.3 沉淀滴定法318

5.4 配位滴定法320

第6单元 分析仪器使用技术324

6.1 酸度的测定技术324

6.1.1 测定原理324

6.1.2 测定仪器——雷磁PHS—25型pH计325

6.1.3 雷磁PHS—25型pH计的操作步骤325

6.2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技术及标准曲线的绘制技术327

6.2.1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技术327

6.2.2 标准曲线的绘制技术329

第7单元 化学实验基本分离技术332

7.1 蒸馏技术332

7.1.1 常压蒸馏的原理332

7.1.2 常压蒸馏装置及其操作333

7.1.3 蒸馏操作注意事项335

7.2 萃取分离技术336

7.2.1 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337

7.2.2 液体物质的萃取337

7.2.3 固体物质的萃取339

7.3 色谱分离技术341

7.3.1 色谱分离简介341

7.3.2 柱色谱342

7.3.3 纸色谱法344

7.3.4 薄层色谱346

第8单元 综合实验351

第9单元 微量滴定技术364

第10单元 生化分离技术367

10.1 生物材料367

10.1.1 提取法367

10.1.2 发酵法367

10.1.3 化学合成法367

10.1.4 组织培养法367

10.1.5 遗传工程368

10.2 生物产品的特点368

10.3 生物提取的基本原理368

10.4 提取369

10.5 生物分离纯化方法369

附录1 常见酸、碱和盐的溶解性376

附录2 常用酸、碱溶液的相对密度和浓度377

附录3 弱酸、弱碱的电离常数378

附录4 元素周期表380

参考文献38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