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体系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体系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46/30638404.jpg)
- 潘懋元,刘海峰丛书主编;史秋衡,谢作栩丛书副主编;曾天山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6150904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22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234页
- 主题词:社会科学-科学研究-质量标准-标准体系-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体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问题提出1
一、社会科学研究增长的极限2
(一)投入与产出不对称3
(二)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10
(三)理论创新不足11
(四)应对社会问题能力薄弱12
(五)国际竞争力低下14
二、社会科学研究低质高产缘于重量轻质的行政化评价体系19
(一)数量导向19
(二)粗放式管理20
(三)单一化评价22
(四)奖惩不力23
三、亟待健全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体系24
(一)完善质量标准24
(二)基于标准提高质量26
第二章 研究思路29
一、研究意义29
(一)理论创新29
(二)指标体系29
(三)试点试验30
二、核心概念30
(一)社会科学30
(二)质量标准32
(三)质量评价体系33
三、研究内容33
(一)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观33
(二)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主体34
(三)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内容34
(四)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34
(五)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技术34
(六)社会科学质量评价机制35
(七)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发展阶段35
四、研究假设35
(一)制定质量标准对提高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5
(二)实施分类多元评价可成为提高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可行性措施36
五、研究方法37
(一)调查研究37
(二)文献分析38
(三)案例研究38
(四)比较研究38
(五)行动研究39
第三章 提升质量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主题41
一、提升质量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41
(一)提升质量是科学研究的不懈追求42
(二)提升质量对科学解释和正确回答社会问题意义重大43
二、提升质量是世界社会科学发展的共同趋势44
(一)社会科学诞生于回应复杂社会问题的时代需要44
(二)以质取胜是世界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基本走向47
三、提升质量是我国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紧迫任务51
(一)转型期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51
(二)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亟待突破质量瓶颈56
第四章 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关键领域63
一、成果评价63
(一)著作类成果评价65
(二)论文类成果评价66
(三)报告类成果评价68
二、人才评价71
(一)推行代表作制75
(二)创新研究方法76
(三)专业技术手段78
三、项目评价80
(一)立项率82
(二)结题率84
(三)优秀率85
四、学科评价89
(一)人文社会学科分类评价91
(二)强化特色突出重点94
(三)注重跨学科研究96
五、机构评价103
(一)丰富的研究资源105
(二)一流的人才、学科和成果114
(三)高水平的对外交流合作能力118
六、学术期刊评价120
(一)投稿量123
(二)读者面123
(三)转引率124
第五章 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主体127
一、同行评议128
(一)学术交流128
(二)学术批评129
二、行政评价133
(一)投入产出比134
(二)成果效用134
(三)人才培养135
三、基层评价136
(一)产出成果136
(二)学科建设137
(三)单位声誉137
四、行业评价137
(一)学术规范138
(二)学术影响138
五、公众评价139
(一)成果作用139
(二)人才声誉140
六、自我评价141
(一)自我完善141
(二)自我批评142
第六章 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的核心要素147
一、科学性148
(一)观点可信148
(二)材料可靠149
二、创新性149
(一)学术观点创新150
(二)学科体系创新151
(三)研究方法创新152
三、应用性154
(一)政府决策154
(二)社会生活157
四、影响度159
(一)国内影响159
(二)国外影响160
五、规范性161
(一)学术伦理161
(二)学术规范163
第七章 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技术171
一、科学计量评价方法172
(一)模糊综合等级评价法172
(二)引文计量法180
二、优秀研究成果和杰出研究人才评价184
(一)优秀研究成果184
(二)杰出研究人才评价184
三、政府决策与公众生活质量影响力测评185
(一)政府决策影响力测评185
(二)公众生活质量影响力测评186
四、网络发表平台评价方法187
(一)网络发表187
(二)网络评议187
第八章 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机制189
一、准入机制190
(一)专业化研究190
(二)内行管理191
(三)同行评议192
(四)经费配置193
(五)出版物资质195
二、多元化的学术评估与运行考核机制195
(一)主体多元化196
(二)类型多元化196
(三)层次多元化196
三、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机制196
(一)质量取向196
(二)效益取向197
四、效果取向的问责退出机制197
(一)行政问责198
(二)社会问责198
(三)法律问责198
第九章 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发展阶段201
一、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201
(一)内部评价202
(二)外部评价202
(三)全面评价203
二、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204
(一)结果评价204
(二)过程评价204
(三)全程评价204
三、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205
(一)定性评价205
(二)定量评价205
(三)综合评价206
四、短期和中长期评价相结合206
(一)短期评价207
(二)中长期评价207
(三)历史评价207
参考文献214
后记 思想的力量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