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
  • 何光威主编;邢艳芳,鲁小利,贾鹏程,丁钟康,仲祝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365736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65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376页
  • 主题词:数字电视-有线电视网-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论1

1.1 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历史1

1.1.1 有线电视网络的特点2

1.1.2 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趋势与展望2

1.2 有线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4

1.2.1 信号源5

1.2.2 前端系统5

1.2.3 干线传输系统5

1.2.4 用户分配网6

1.2.5 家庭网络6

第2章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总体规划8

2.1 总体规划概述8

2.1.1 前期准备9

2.1.2 网络总体规划原则与内容10

2.2 频率划分和频道配置10

2.2.1 双向有线电视系统的频率划分10

2.2.2 有线数字电视的频道配置11

2.3 相关基础知识16

2.3.1 分贝比与电平16

2.3.2 电压的叠加18

第3章 有线电视系统的性能分析和参数21

3.1 系统噪声21

3.1.1 系统噪声的产生和分类21

3.1.2 热噪声22

3.1.3 噪声系数23

3.1.4 信噪比与载噪比25

3.2 系统非线性失真指标26

3.2.1 交扰调制比26

3.2.2 载波互调比27

3.2.3 载波组合三次差拍比27

3.2.4 载波组合二次差拍比27

3.3 系统线性失真27

3.3.1 幅频特性27

3.3.2 色/亮时延差28

3.4 系统的反射28

3.4.1 有线电视系统的反射28

3.4.2 回波值29

3.5 技术参数和计算公式29

3.5.1 视频、射频传输参数29

3.5.2 IP传输层指标33

3.5.3 码流层传输指标33

3.5.4 系统指标的计算34

3.5.5 模/数混合传输的设计指标36

3.6 网络系统其他性能参数36

3.6.1 传送速率与符号映射36

3.6.2 脉冲成形与滚降系数39

3.6.3 Eb/No42

3.6.4 频带利用率42

3.6.5 抖动性能43

3.6.6 可靠性与寿命44

第4章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线缆与接插件46

4.1 同轴电缆46

4.1.1 同轴电缆的结构与类型46

4.1.2 同轴电缆的特性与指标48

4.2 光纤与光缆51

4.2.1 光纤的结构与分类51

4.2.2 光纤的特性52

4.2.3 光缆56

4.2.4 新型光纤58

4.3 电缆接插件59

4.3.1 分配器59

4.3.2 分支器61

4.3.3 衰减器、均衡器与电源插入器62

4.3.4 电缆连接头与用户终端盒65

4.4 无源光器件69

4.4.1 光功率分配耦合器69

4.4.2 光衰减器71

4.4.3 光隔离器73

4.4.4 滤光器、环行器和偏振控制器74

4.4.5 光开关75

4.4.6 光连接器78

4.4.7 光纤活动连接器的性能指标80

4.4.8 活动连接器的使用81

4.5 楼道分线盒与光纤接续盒81

4.5.1 楼道分线盒81

4.5.2 光缆接续盒81

4.6 光波分复用器件81

4.6.1 光波分复用器的概念81

4.6.2 光波分复用器的原理82

4.6.3 光波分复用器的要求及参数82

第5章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设备86

5.1 电缆放大器86

5.1.1 电缆放大器的图形符号86

5.1.2 电缆放大器的特点87

5.1.3 电缆放大器的主要技术指标88

5.2 激光与激光器89

5.2.1 激光的产生90

5.2.2 激光的特点91

5.2.3 激光器92

5.3 光端机94

5.3.1 光发射机94

5.3.2 光接收机95

5.4 光放大器97

5.4.1 光纤放大器的构成和特性98

5.4.2 光放大器的应用与产品性能99

第6章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信息处理102

6.1 伪随机序列与能量扩散103

6.1.1 伪随机序列103

6.1.2 能量扩散104

6.2 差错控制编码105

6.2.1 纠错码的分类106

6.2.2 基本概念106

6.3 BCH码110

6.3.1 BCH码的结构111

6.3.2 BCH码的特点111

6.3.3 BCH码的工程应用112

6.4 R-S码113

6.4.1 R-S码的结构114

6.4.2 R-S码的特点115

6.4.3 R-S码在工程中的应用115

6.5 LDPC码118

6.5.1 LDPC码结构118

6.5.2 LDPC码特性120

6.5.3 LDPC码在工程中的应用120

6.6 卷积码123

6.6.1 基本概念123

6.6.2 卷积编码器举例124

6.6.3 卷积码译码125

6.7 交织码126

6.7.1 交织码的基本概念127

6.7.2 卷积交织128

6.7.3 伪随机交织129

6.7.4 性能的分析比较130

6.8 高效率信道编码131

6.8.1 级联码131

6.8.2 网格编码调制131

6.9 信道编码小结133

6.10 数字电视信号调制和解调134

6.10.1 数字调制概述134

6.10.2 正交幅度调制136

6.10.3 单载波与多载波调制137

6.11 正交频分复用138

6.11.1 OFDM基本原理139

6.11.2 OFDM调制的DFT实现140

6.11.3 OFDM调制的特点140

6.11.4 TDS-OFDM调制141

6.12 数字电视调制性能比较142

6.12.1 调制方式举例142

6.12.2 调制后的几项性能143

第7章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前端系统147

7.1 前端系统基础147

7.1.1 数字电视信号的形成147

7.1.2 数字视频编码技术150

7.1.3 统计复用及码率修正153

7.1.4 数字电视信号的基带传输159

7.1.5 传输系统组成与功能分层165

7.2 DVB-C前端系统166

7.2.1 数字电视前端的构成167

7.2.2 信道编码与高频调制168

7.3 DVB-C2前端系统171

7.3.1 C2系统结构概述172

7.3.2 DVB-C2发送端系统结构175

7.4 IP架构的前端系统180

7.4.1 基于IP的前端系统180

7.4.2 IP构架前端系统的优势181

7.5 点播电视前端系统182

7.5.1 基本概念及系统模型182

7.5.2 视频点播系统架构、功能模块184

7.5.3 分布式部署架构186

7.5.4 NGB视频点播系统流程187

7.5.5 EQAM部署191

7.5.6 视频服务器部署192

第8章 前端系统构建及设备195

8.1 前端系统设计195

8.1.1 前端设计的主要任务196

8.1.2 前端设计的主要内容196

8.1.3 前端系统功能需求197

8.1.4 前端系统设备选型198

8.1.5 前端系统的技术要求198

8.2 编码器原理与实现199

8.2.1 编码器原理199

8.2.2 编码器硬件实现200

8.3 复用器功能与实现206

8.3.1 复用器功能206

8.3.2 复用器实现技术209

8.3.3 统计复用212

8.4 典型IP化的前端设备213

8.4.1 DVB-IP网关213

8.4.2 媒体传输交换设备213

8.4.3 边缘调制器213

8.5 QAM调制器特性要求214

8.6 前端系统构建考虑214

8.6.1 整体网管215

8.6.2 设备兼容性218

8.6.3 核心设备对系统质量的影响218

第9章 条件接收与中间件220

9.1 CA系统概述221

9.2 CA技术的发展221

9.2.1 CA系统的起源222

9.2.2 CAS市场现状222

9.2.3 机卡分离222

9.2.4 软硬件分离223

9.3 可下载条件接收系统技术规范224

9.3.1 DCAS系统架构224

9.3.2 终端安全芯片功能226

9.4 软硬件分离后的CAS227

9.4.1 解密算法及密钥的保护227

9.4.2 硬件克隆保护228

9.4.3 智能卡CA的CW共享安全隐患228

9.4.4 数字电视CAS的未来228

9.5 CA技术及标准229

9.5.1 MPEG-2中与CA有关的规定229

9.5.2 DVB中与CA有关的规定229

9.6 典型CA系统构造230

9.6.1 节目信息管理系统230

9.6.2 用户管理系统230

9.6.3 加解扰系统230

9.6.4 控制字231

9.6.5 加解密系统231

9.7 CA系统的安全技术231

9.7.1 CA系统三级密钥体制231

9.7.2 CA系统安全体制232

9.8 CA系统的实现方式232

9.8.1 同密条件接收232

9.8.2 多密条件接收233

9.8.3 两种方式的比较234

9.9 DRM系统234

9.9.1 基本概念234

9.9.2 工作原理234

9.10 数字电视中间件概述235

9.10.1 什么是中间件235

9.10.2 中间件的作用236

9.10.3 开放中间件的特点236

9.11 中间件系统架构237

9.11.1 软件总体模型237

9.11.2 驱动及资源系统软件模型240

9.12 中间件传输协议模型241

9.12.1 单向广播通道242

9.12.2 双向交互通道243

9.13 中间件的运行引擎——Java243

9.13.1 Java技术243

9.13.2 Java组成244

9.13.3 Java虚拟机244

9.14 China TVOS中间件技术TVM244

9.14.1 TVM环境245

9.14.2 TVM方案概述245

第10章 综合业务运营支撑系统247

10.1 运营商BOSS概况247

10.1.1 概念248

10.1.2 系统功能248

10.2 Cable BOSS概念249

10.2.1 BOSS的发展沿革249

10.2.2 电信BOSS250

10.2.3 Cable BOSS基本概念250

10.3 Cable BOSS的架构和主要功能251

10.3.1 Cable BOSS系统架构251

10.3.2 Cable BOSS功能框架251

10.3.3 Cable BOSS对外接口框架252

10.3.4 系统功能253

10.3.5 Cable BOSS的具体功能253

10.4 Cable BOSS的数据模型254

10.4.1 Cable BOSS信息模型254

10.4.2 共享信息模型255

10.4.3 数据模型255

10.5 Cable BOSS技术实现257

10.5.1 软件体系架构257

10.5.2 Cable BOSS集成技术258

10.5.3 基础设施要求258

10.5.4 安全架构258

10.6 Cable BOSS的实施指南259

10.6.1 实施管控259

10.6.2 建设管控260

10.6.3 系统部署263

第11章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信息传输265

11.1 调幅光纤干线传输系统265

11.1.1 基本组成265

11.1.2 直接调制光发射机266

11.1.3 外调制光发射机268

11.1.4 光接收机269

11.2 数字光纤传输系统271

11.3 SDH传输技术273

11.3.1 帧结构和开销273

11.3.2 复用和映射274

11.4 宽带IP技术275

11.4.1 概述275

11.4.2 技术比较277

11.5 WDM传输技术277

11.6 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278

11.6.1 MSTP的概念279

11.6.2 MSTP类别279

11.6.3 MSTP功能与技术特点279

11.6.4 MSTP关键技术280

11.7 光接入网280

11.7.1 光接入网概述280

11.7.2 光接入网系统结构281

11.7.3 有源光网络282

11.7.4 无源光网络283

11.7.5 无源光网络的多址技术284

11.7.6 光以太网285

第12章 有线电视网络增值业务287

12.1 面向NGB的互动业务平台287

12.1.1 三网融合的基本概述288

12.1.2 广电互动业务发展现状288

12.1.3 互动业务平台的基本模块288

12.1.4 NGB对互动平台的新要求289

12.2 电视互联网内容发布平台290

12.2.1 发布平台的相关分析290

12.2.2 系统概况291

12.3 典型增值业务292

12.3.1 云媒体电视业务292

12.3.2 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299

第13章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传输系统设计302

13.1 光纤传输系统的分类302

13.2 副载波复用光纤传输系统303

13.2.1 光信号的基带调制和副载波调制303

13.2.2 副载波复用光纤传输系统原理与分类303

13.2.3 SCM光纤传输系统特点305

13.3 AM-IM系统设计305

13.3.1 AM-IM系统总体规划305

13.3.2 光传输技术的选择306

13.3.3 1310nm系统设计307

13.3.4 1550nm系统设计309

13.4 DM-IM系统设计310

13.4.1 DM-IM系统指标310

13.4.2 系统指标分配和测量点312

13.5 数字光纤通信链路设计314

13.5.1 设计步骤314

13.5.2 设计方法315

13.6 光纤到驻地传输系统319

13.6.1 EPON原理319

13.6.2 GPON原理324

13.7 HFC接入网326

13.8 NGB的定义、特征和关键技术326

13.8.1 NGB的定义327

13.8.2 NGB的特征327

13.8.3 NGB核心共性技术328

13.8.4 NGB发展方向329

13.9 基于NGB的宽带接入网技术规范329

13.9.1 C-DOCSIS技术规范330

13.9.2 C-HPAV系统技术规范335

13.9.3 HINOC技术规范337

13.10 基于NGB的宽带接入网技术发展341

13.11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建设342

13.11.1 单向广播网络342

13.11.2 双向网络343

13.11.3 射频叠加的视频组网349

附录A 常用专业术语与缩略语354

附录B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结构图3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