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动物微生物学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动物微生物学 第3版
  • 崔保安主编;河南农业大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9543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01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417页
  • 主题词:兽医学-微生物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动物微生物学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三版前言1

第二版前言1

第一版前言1

绪论1

第一章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4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4

一、细菌的形态4

二、细菌的结构6

第二节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14

一、单细胞性真菌15

二、多细胞性真菌15

第三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18

一、病毒的形态19

二、病毒的结构19

一、放线菌22

第四节 其他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22

二、螺旋体23

三、霉形体24

四、衣原体24

五、立克次氏体25

第二章 微生物的生理27

第一节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27

一、水分27

二、干物质28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29

一、微生物的营养要求29

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30

三、微生物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31

四、微生物的酶32

五、微生物的呼吸33

六、微生物的代谢产物34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39

第三节 细菌的生长与繁殖39

三、细菌的繁殖速度与生长曲线40

二、细菌的繁殖方式40

四、细菌的培养特性41

第四节 真菌的生长与繁殖43

一、真菌生长繁殖的条件43

二、真菌繁殖的方式43

三、真菌的培养特性48

第五节 病毒的增殖与培养49

一、病毒的增殖49

二、病毒的培养方法51

三、病毒的培养特性52

第三章 微生物分类54

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物中的分类地位54

第二节 细菌的分类55

一、细菌的分类原则55

三、细菌的分类体系56

二、细菌的分类方法56

四、细菌的分类单元与等级57

五、细菌的命名原则58

第三节 病毒的分类59

一、病毒的分类原则59

二、病毒的分类系统59

三、病毒的命名规则59

第四章 微生物生态63

第一节 概述63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64

第三节 空气和水的微生物生态学66

第四节 动物微生态学68

一、反刍动物微生态学68

二、非反刍动物微生态学69

一、微生态平衡的概念70

二、微生态平衡的标准70

第五节 微生态平衡70

三、影响微生态平衡的因素71

第六节 微生态失调71

一、微生态失调的概念72

二、微生态失调的分类72

三、微生态失调的影响因素73

四、菌群失调的调整74

第五章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76

第一节 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76

一、温度76

二、干燥80

三、渗透压80

四、光线和射线81

五、超声波82

六、氧化还原电势82

一、化学消毒剂83

第二节 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83

七、滤过除菌83

二、化学治疗剂87

第三节 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87

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89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89

一、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89

二、核酸与性状遗传91

第二节 微生物的变异现象92

一、形态结构的变异92

二、毒力的变异92

三、培养性状的变异93

四、生化特性和对药物敏感性的变异93

第三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机制94

一、非遗传性变异94

二、遗传性变异94

二、人工诱变98

一、筛选98

第四节 人工定向变异的方法及应用98

三、杂交育种99

四、基因工程100

五、基因工程的应用100

第七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102

第一节 病原菌的毒力102

一、构成病原菌毒力的因素102

二、病原菌毒力的测定105

第二节 病原菌的传染106

一、病原菌引起传染的条件106

二、病原菌传染的表现形式107

三、病原菌的排出途径108

第八章 免疫学基础109

第一节 免疫系统110

一、免疫器官111

二、免疫细胞113

三、细胞因子117

第二节 抗原与抗体118

一、抗原118

二、抗体123

第三节 抗原抗体反应130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130

二、常用的抗原抗体反应131

第四节 免疫应答143

一、非特异性免疫防御143

二、特异性免疫应答148

三、抗传染免疫152

四、免疫耐受和免疫缺陷156

第五节 变态反应156

一、Ⅰ型变态反应157

二、Ⅱ型变态反应158

三、Ⅲ型变态反应158

四、Ⅳ型变态反应159

一、免疫学诊断160

第六节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160

二、免疫学防治162

第九章 重要的病原菌166

第一节 分支杆菌属166

一、结核分支杆菌、牛分支杆菌和禽分支杆菌166

二、副结核分支杆菌169

第二节 炭疽杆菌170

第三节 猪丹毒杆菌173

第四节 葡萄球菌与链球菌176

一、葡萄球菌176

二、链球菌178

第五节 假单胞菌属181

一、鼻疽假单胞菌181

二、铜绿假单胞菌182

第六节 厌氧芽孢杆菌属183

一、肉毒梭菌184

二、魏氏梭菌187

三、破伤风梭菌189

四、气肿疽梭菌190

五、腐败梭菌191

六、诺维氏梭菌192

第七节 嗜血杆菌属192

第八节 布氏杆菌属194

第九节 多杀性巴氏杆菌198

第十节 沙门氏菌属200

第十一节 埃希氏菌属204

第十二节 李氏杆菌206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207

第十三节 禽波氏杆菌208

第十四节 军团杆菌211

第十五节 病原性真菌213

一、假皮疽组织胞浆菌213

二、皮肤丝状菌214

三、镰刀菌属216

四、曲霉菌属217

第十章 常见的致动物疾病性病毒219

第一节 口蹄疫病毒219

第二节 狂犬病病毒221

第三节 伪狂犬病病毒223

第四节 猪瘟病毒225

第五节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227

第六节 猪细小病毒229

第七节 猪圆环病毒230

第八节 猪流行性感冒病毒231

第九节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33

第十节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235

第十一节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237

第十二节 牛副流行性感冒病毒238

第十三节 牛轮状病毒240

第十四节 牛冠状病毒242

第十五节 禽流行性感冒病毒243

第十六节 马立克氏病病毒246

第十七节 鸡新城疫病毒248

第十八节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250

第十九节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252

第二十节 鸡喉气管炎病毒254

第二十一节 减蛋综合征病毒256

第二十二节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258

第二十三节 禽白血病病毒260

第二十四节 鸭瘟病毒262

第二十五节 小鹅瘟病毒263

第二十六节 兔出血症病毒265

第二十七节 朊病毒267

第十一章 其他病原微生物270

第一节 霉形体270

一、霉形体概述270

三、禽败血霉形体273

二、猪肺炎霉形体273

四、牛、羊的致病霉形体274

第二节 立克次氏体275

第三节 衣原体276

一、衣原体概述276

二、沙眼衣原体277

三、鹦鹉热嗜性衣原体278

四、肺炎嗜性衣原体278

五、反刍动物嗜性衣原体278

第四节 螺旋体279

一、螺旋体概述279

二、疏螺旋体属279

三、蛇形螺旋体属280

四、密螺旋体属282

五、细螺旋体属282

一、放线杆菌属285

第五节 放线杆菌和奴卡氏菌285

二、奴卡氏菌属287

第十二章 与动物性食品卫生有关的微生物289

第一节 乳及乳制品中的微生物289

一、鲜牛乳中的微生物289

二、奶粉中的微生物291

第二节 肉类中的微生物291

第三节 蛋中的微生物292

一、气单胞菌属294

第十三章 重要的水产病原微生物294

第一节 病原性细菌294

二、假单胞菌属296

三、弧菌属298

四、爱德华氏菌属300

五、黄杆菌属302

第二节 病原性真菌303

一、水霉属303

二、鳃霉属304

三、镰刀菌属305

第三节 常见的致水生动物疾病性病毒306

一、疱疹病毒科306

二、杆状病毒科306

三、弹状病毒科307

四、呼肠孤病毒科309

五、双节段RNA病毒科310

实验指导313

实验需知313

实验一 显微镜油浸系的使用及细菌基本形态观察313

实验二 细菌抹片的制备及染色315

附:常用染色液的配制319

实验三 培养基的制备320

实验四 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的观察322

实验五 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331

实验六 细菌的生化试验333

实验七 动物试验法344

实验八 凝集试验347

实验九 沉淀反应350

实验十 补体结合反应352

实验十一 荧光抗体染色法358

实验十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359

实验十三 主要病原菌的认识(一)361

实验十四 主要病原菌的认识(二)363

实验十五 主要病原菌的认识(三)364

实验十六 酵母菌细胞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染色鉴别366

实验十七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367

实验十八 霉菌的形态观察368

实验十九 病毒学实验技术370

附录一 常用玻璃器材的准备380

附录二 常用仪器的使用383

附录三 常用培养基的制备389

主要参考文献4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