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资本市场运作案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资本市场运作案例
  • 何小锋,韩广智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 ISBN:780087957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24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49页
  • 主题词:资本市场-案例-世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资本市场运作案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IPO最佳的经济路径:“建行”上市案例 4

上市融资4

1.思路导航及其他5

2.案例主角——“建行”的前生后世6

【1】“建行”的由来6

【2】“建行”的经营状况8

3.“建行”上市的经济理由 10

4.“建行”财务重组的经济分析 13

【1】不良资产的剥离13

【3】财务重组之发行次级债15

【2】注资15

5.“建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经济分析 16

6.如何选择主承销商 21

7.“建行”上市地点的选择:解析考克斯效应 24

8.“建行”IPO定价中的博弈 25

9.何谓成功上市:“建行”案例的追问 27

10.“建行”成功上市的经济意义 28

【1】“全流通”的经济意义28

【2】资本项目下的外汇管制问题29

【3】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问题31

二、在整体和分拆上市之间的选择:“TCL集团”案例 32

1.思路导航及其他 33

2.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由来 34

【1】全民所有制企业:1981~1997年4月34

【2】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7月~2002年2月35

【3】股份制改组:2002年2月36

【4】“TCL集团”整体上市前后的股权结构38

3.谁在推动“TCL集团”的整体上市 39

【1】“TCL集团”整体上市的理论理由39

【2】“TCL集团”整体上市的利益驱动41

【3】基于预期的公司价值提升44

【1】“TCL集团”整体上市方案设计中的核心问题48

4.“TCL集团”最佳方案选择是什么 48

【2】“TCL集团”可供选择的整体上市模式49

【3】“TCL集团”的整体上市方案52

5.分拆上市“背后的力量” 53

【1】“TCL移动”分拆上市的经济理由53

【2】“TCL移动”分拆上市的利益博弈55

6.“TCL移动”分拆上市的方案选择 56

【1】“TCL移动”分拆上市所面临的经济难题56

【2】“TCL移动”分拆上市方案57

【3】“TCL通讯控股”未来发展战略的猜想60

7.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之间的悖论 61

三、借壳上市的策略:“盈科动力” 63

1.思路导航及其他 64

2.借壳上市“得信佳” 66

【1】借壳上市反向收购中的资产:“数码港”66

【2】为什么选择借壳上市67

【3】为什么选择“得信佳”68

【4】借壳“得信佳”上市的过程70

【5】“盈科动力”的融资活动71

3.再次借壳“东方燃气”上市 73

【1】为什么收购“香港电讯”75

4.并购“香港电讯 75

【2】收购的财务结构设计77

【3】收购“香港电讯”前后的股权结构变化78

【4】收购“香港电讯”之后的套现79

5.“电讯盈科”的资产重组 80

【1】财务重组80

【2】业务的重组82

【3】人员重组83

6.出售“电讯盈科” 85

7.李泽楷的资本市场运作路径及其启示 87

一、解析“领汇”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92

产业投资基金92

1.思路导航及其他93

2.基于制度约束的金融创新:REITs的来龙去脉 94

【1】1960年税法规定95

【2】《1976年税制改革法》96

【3】《1986年税制改革法》96

【4】《REIT精简法》和《REIT现代法》97

【5】现代的REITs97

3.为什么选择REITs:组织结构的成本收益分析 98

【1】REITs的成本和收益权衡98

【2】基于转换成本的REITs新结构:UPREIT和DOWNREIT101

【3】什么样的公司不适合REITs103

4.REITs经济问题的分析框架 103

【1】REITs的资产组合问题103

【2】REITs的治理结构问题104

【3】REITs的资本结构问题105

5.经济视角下的“领汇”方案 106

【1】“领汇”的房地产资产107

【2】“领汇”的治理框架109

【3】“领汇”的融资方略111

6.中国REITs的模式猜想 112

【1】中国实施REITs的关键性突破113

【2】中国REITs的框架结构114

二、风险投资公司:“昂赛特”案例 117

1.思路导航及其他 118

2.公司背景、定位和结构 119

3.“昂赛特”的激励机制 122

4.“昂赛特”投资的经济学 124

【1】如何选择一个潜在的投资对象124

【2】如何进行有效的投资125

【3】如何优化其投资程序127

5.解析“昂赛特Ⅱ”对TallyUp公司的投资决策 129

【1】TallyUp公司背景130

【2】孵化TallyUp公司131

【3】聘请首席执行官133

【4】进一步的融资决策133

6.“昂赛特Ⅲ”的方案设计 136

【1】募集资金的时机选择136

【2】募集资金的数量137

【3】投资领域137

【4】孵化过程138

【5】价值提升的方法139

【6】以技术为基础的产业139

【8】成功的关键因素140

【7】聚焦北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140

【9】“昂赛特Ⅲ”的治理机制141

PPP融资PPP融资:“迪斯尼乐园”的融资方略 144

1.思路导航及其他 145

2.沃尔特·迪斯尼公司兴建迪斯尼乐园的基本融资理念 146

3.解析迪斯尼乐园PPP融资原理 149

【1】“控制—激励、非控制—非惩罚”原理149

【2】承诺可置信原理150

【3】项目融资原理151

【4】PPP融资的定价原理151

【5】PPP中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功能界定、优势互补原理152

4.迪斯尼乐园的投资结构 154

【1】公司型合资结构155

【2】合伙制结构155

【3】非公司型合资结构156

【4】信托基金结构157

【5】迪斯尼乐园投资结构的选择158

5.迪斯尼乐园的可供资金选择 159

【1】股本资金与准股本资金160

【2】债务资金162

【2】投资者通过项目公司安排融资的模式166

6.迪斯尼乐园的融资结构设计 166

【1】投资者直接安排的融资模式166

【3】以“设施使用协议”为基础的融资模式167

【4】以“生产支付”为基础的融资模式168

【5】以“杠杆租赁”为基础的融资模式168

【6】BOT项目融资模式168

资产证券化172

一、MBS:“建行”的资产证券化方案 172

1.思路导航及其他173

2.“建行”资产证券化主体的市场地位 174

【1】“建行”的住房抵押贷款业务174

【2】“中信信托”的资产证券化业务176

3.“建行”资产证券化背后的经济动因 177

【1】解析有关的背景材料177

【2】“建行”资产证券化的财务效应179

【3】“建行”资产证券化的经济效应181

4.“建行”资产证券化的流程解析 182

【1】“建行”资产证券化的交易流程182

【2】资产支持证券的利率定价机制184

【3】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易机制185

【4】资产支持证券的偿付机制185

【1】风险隔离原理186

5.“建行”资产证券化的原理 186

【2】资产重组原理188

【3】信用增级原理194

6.“建行”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收益分析 196

7.解读“建行”的资产证券化试点方案 199

【1】拓展资产证券化的疆域201

【2】完备资产证券化的内在机制202

【3】进一步化解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交易成本”202

二、ABS:“国开行”的资产证券化方案 204

1.思路导航及其他 205

2.2005年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概要206

3.资产证券化主体“国开行”的经济背景 207

4.“国开行”资产证券化的经济理由 210

5.解析“国开行”资产证券化的流程  212

【1】“国开行”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212

【2】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易机制213

【3】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价机制213

【4】资产支持证券的赎回终止机制214

【5】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结构分析214

【6】清偿证券原理215

6.解析“国开行”资产证券化的原理  215

【1】以资产重组原理构建资产池216

【2】风险隔离原理217

【3】信用增级218

7.“国开行”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收益分析 219

【1】提前还款率等经济指标220

【2】加权平均期限221

【3】利率敏感性分析221

8.从“国开行”试点方案的视角分析资产证券化的深化方向 221

三、企业ABS的一个新分析框架:“莞深”收益计划224

1.思路导航及其他 225

【1】“莞深”收益专项计划的框架226

2.“莞深”收益专项计划的框架、“东莞控股”及其他 226

【2】“东莞控股”概况227

【3】“莞深”高速(一、二期)228

【4】车辆通行费的历史情况229

【5】车辆通行费现金流量预测229

3.“莞深”收益专项计划的交易方程式 230

【1】交易的基本结构232

【2】专项计划份额的流动性安排234

【3】专项计划的交易费用235

【4】专项计划的治理问题236

【5】专项计划的定价机制238

【6】专项计划的资产管理239

4.专项计划的投融资分析:金融创新的内在经济动机 240

【1】投资视角下的“莞深”收益专项计划240

【2】融资视角下的“莞深”收益专项计划241

5.评价“莞深”收益专项计划 242

【1】金融创新的经济动力243

【2】破产隔离问题243

【3】特殊目的载体:“莞深”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244

【4】交易费用问题244

一、制度性套利空间:“电广传媒”的“以股抵债”方案 246

金融衍生工具246

1.思路导航及其他 247

2.曾经的设想:“股转债” 249

3.“以股抵债”的合理性条件分析 251

4.“以股抵债”方案中的套利效应 255

【1】企业上市的套利过程256

【2】“电广传媒”的套利收益模型257

【3】套利交易是一个共赢格局吗259

5.解析“电广传媒”的“以股抵债”方案 261

【1】“电广传媒”“以股抵债”的进程261

【2】“以股抵债”价格的“时机拿捏”262

【3】关于净资产质量的争论266

【4】资产构成的来源分析268

【5】“以股抵债”方案的制度约束268

【6】“以股抵债”事件的大结局270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天使和魔鬼:安然 272

1.思路导航及其他 273

2.安然转型之惑 274

3.天然气银行 276

4.天气衍生产品 278

【1】为什么买卖金融衍生产品278

【2】防御天气风险的可供选择的金融工具279

【3】确定太平洋西北电力公司防御天气风险的需求280

【4】虚拟的太平洋西北电力公司天气衍生工具合约281

【5】决策282

5.纵横于“金字塔”式的结构之间 283

6.真伪“互换协议”之辨 287

7.真伪“资产证券化”之辨 289

公司并购294

一、收购与反收购:“希尔顿”与ITT公司294

1.思路导航及其他295

【2】ITT公司296

【1】“希尔顿”296

2.并购主角的情况 296

3.“希尔顿”、ITT公司可供选择的收购和反收购策略 297

【1】股票交易策略298

【2】管理策略299

【3】诉诸于法律的保护301

4.“希尔顿”恶意收购ITT公司的要约:理由和时机选择 302

5.ITT公司的反收购措施 308

6.最终的结局及其经济意义 310

二、并购的协同价值: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的合并 322

1.思路导航及其他  323

【1】克莱斯勒公司324

2.合并双方的经济背景 324

【2】戴姆勒·奔驰公司326

3.基于协同价值的并购分析 330

【1】成本节约效应331

【2】收入提升效应331

【3】工艺改进效应332

【4】财务策划效应332

【5】税收惠利效应333

4.其他可供选择的战略空间 333

【3】合资公司334

【2】联营334

【1】合并334

【4】优先关系335

5.合并方案 336

【1】交易价格336

【2】支付形式337

【3】获得主要股东的支持337

【6】会计处理338

【7】税项处理338

【5】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338

【4】公司治理338

【8】选择某个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339

三、杠杆收购:KKR杠杆收购雷诺·纳贝斯克公司 340

1.思路导航及其他  341

2.杠杆收购的前因后果  342

【1】杠杆收购的前身:鞋带收购342

【2】解析Jerome Kohlberg的第一笔“鞋带交易”343

【3】杠杆收购的专业操作者:KKR345

【4】KKR的杠杆交易模式346

【5】杠杆收购的特征348

3.解析雷诺·纳贝斯克公司  350

4.解析KKR杠杆收购雷诺·纳贝斯克的方案 352

【1】组建董事局卖方队伍353

【2】管理层竞投方案353

【3】 KKR的杠杆收购方案354

【4】其他杠杆收购方的方案354

【5】竞投过程354

【6】方案比较355

5.解构KKR杠杆收购雷诺·纳贝斯克的经济理由 355

【1】治理成本的问题356

【2】基于现金流的公司股价问题358

【3】金融条件359

四、MBO的方案设计:中国MRO案例 366

1.思路导航及其他 367

2.经典MBO视角下中国MBO的功能分析 368

3.MBO的“融资创新” 371

【1】“商业信贷”372

【2】员工集资或员工持股会372

【3】信托融资372

【4】战略投资者融资373

【5】私募MBO基金融资373

【6】非常规手段374

4.基于悖论的中国MBO方案设计的要点 374

【1】MBO经济原因悖论375

【2】股权结构悖论376

【3】上市悖论376

【4】目标企业悖论377

【5】避税悖论377

【6】融资悖论377

【7】交易过程的悖论378

【8】金融工具创新的悖论379

5.实施MBO的方案选择:五种模式 379

【1】“宇通客车”的MBO方案380

【2】“江苏吴中”的MBO方案383

【3】“康辉”的MBO方案385

【4】“伊利股份”的MBO方案388

【5】解读“张裕集团”的MBO方案390

公司重组396

一、债务重组:“中航油”的债务重组方案 396

1.思路导航及其他 397

2.“中航油”亏损的经济理由398

3.“中航油”选择重组方案的经济动因 400

4.“中航油”债务重组的方案选择 404

【1】一般性的债务重组方式404

【2】问题债务重组405

【3】外部力量主导的债务重组方式406

【1】基于市场“垄断地位”的“中航油”的盈利能力408

5.“中航油”债权重组成功的经济原因 408

【2】债务重组主导者“国资委”和“淡马锡”409

6.“中航油”债务重组的收益和成本权衡 410

二、公司权益重组:USX公司 412

1.思路导航及其他 413

2.USX公司的来龙去脉 414

【1】钢铁巨型企业阶段:1901~1979年414

【2】多元化阶段:1979~1986年414

3.USX公司权益重组的经济动因 415

【1】分立方案417

4.可供USX选择的方案 417

【2】剥离方案418

【3】分拆方案419

【4】追踪股票420

5.USX选择不同方案的理由 421

【1】是否选择分立方案呢421

【2】是否选择剥离的方案呢422

【3】是否选择分拆方案呢423

【4】是否选择追踪股票的方案呢423

6.最终的决定 4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