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合成橡胶工业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合成橡胶工业手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19/30541052.jpg)
- 赵旭涛,刘大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8704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364页
- 文件大小:81MB
- 文件页数:1405页
- 主题词:合成橡胶-橡胶工业-技术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合成橡胶工业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3.1 分类1
1.1.3.2 命名1
第1章 总论1
1.1 合成橡胶的定义、分类和命名1
1.1.1 定义1
1.1.2 橡胶与弹性体1
1.1.3 分类与命名1
1.2.1 合成橡胶与汽车工业2
1.2 合成橡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2
1.2.3 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的互补和协调发展3
1.2.2 合成橡胶在其他部门和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3
1.2.4 合成橡胶工业与石油化学工业同步发展4
1.3.2.1 甲基橡胶和丁钠橡胶的诞生5
1.3.2 创立期5
1.3 世界合成橡胶工业发展史5
1.3.1 萌芽期5
1.3.2.6 聚异丁烯和丁基橡胶的问世6
1.3.2.5 氯丁橡胶的诞生6
1.3.2.2 前苏联合成橡胶工业的起步6
1.3.2.3 丁苯橡胶和丁腈橡胶的诞生6
1.3.2.4 聚硫橡胶的问世6
1.3.3.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合成橡胶工业7
1.3.3 迅速发展期7
1.3.3.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末的合成橡胶工业8
1.3.4.1 合成橡胶重要新品种的诞生9
1.3.4 成熟期9
1.3.4.2 合成橡胶工业生产继续快速增长10
1.3.5.1 经历第一次波折的20世纪70年代11
1.3.5 波折中的发展期11
1.3.5.2 经历第二次波折的20世纪80年代12
1.3.5.3 20世纪90年代初的合成橡胶工业14
1.4.1 近况15
1.4 合成橡胶工业近况及其主要特点15
1.4.2 合成橡胶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6
1.5.1 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19
1.5 中国合成橡胶工业的发展历史与展望19
1.5.2 中国合成橡胶工业的现状20
参考文献21
1.5.3 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发展前景展望21
2.1 聚合反应类型概述23
第2章 橡胶合成化学23
2.2 加成聚合25
2.2.1 自由基聚合26
2.2.1.1 聚合机理及动力学27
2.2.1.2 引发剂类型和选择原则31
2.2.1.3 活性自由基聚合35
2.2.1.4 自由基聚合在合成橡胶中的应用36
2.2.2 离子聚合38
2.2.2.1 负离子聚合39
2.2.2.2 正离子聚合50
2.2.3.1 单体和催化剂57
2.2.3 配位聚合57
2.2.3.2 聚合机理和动力学60
2.2.3.3 活性配位聚合63
2.2.3.4 配位聚合在合成橡胶中的应用64
2.2.4.1 无规共聚65
2.2.4 共聚合反应65
2.2.4.2 交替共聚66
2.2.4.3 嵌段共聚68
2.2.4.4 接枝共聚69
2.3 缩合聚合反应72
2.4.2 开环聚合的特点及类型73
2.4.1 环状单体的聚合能力73
2.4 开环聚合73
2.4.3.3 配位负离子开环聚合74
2.4.3.2 负离子开环聚合74
2.4.3 碳-杂环的开环聚合74
2.4.3.1 正离子开环聚合74
2.4.4.2 开环易位机理75
2.4.4.1 开环聚合催化剂75
2.4.4 环烯烃的开环聚合75
2.4.4.3 环烯烃开环易位聚合在合成橡胶中的应用77
2.5.1 化学交联与物理交联78
2.5 聚合物的交联(硫化)反应78
2.5.2 二烯烃类橡胶的硫化79
2.5.3 饱和橡胶的硫化81
2.5.4 互穿聚合物网络82
2.6.1 本体聚合83
2.6 聚合反应实施方法和聚合工艺83
2.6.3.1 乳化剂及其作用84
2.6.3 乳液聚合84
2.6.2 悬浮聚合84
2.6.3.2 乳液聚合机理及动力学86
2.6.3.3 乳液聚合新技术88
2.6.4.2 离子型溶液聚合94
2.6.4.1 自由基溶液聚合94
2.6.4 溶液聚合94
参考文献95
2.6.4.3 配位型溶液聚合95
3.2 合成橡胶的结构和基本特征99
3.1 概述99
第3章 合成橡胶的结构与性能99
3.2.1.2 结构单元的键接方式100
3.2.1.1 化学组成100
3.2.1 大分子链结构100
3.2.1.3 立体构型102
3.2.1.4 分子的大小与形状103
3.2.1.6 分子链的柔顺性104
3.2.1.5 分子链的内旋转及其构象104
3.2.1.7 合成橡胶分子链结构特征的影响因素105
3.2.1.8 分子链结构的分析方法109
3.2.2 聚集态结构和物理状态110
3.2.2.1 大分子间的作用力111
3.2.2.2 橡胶的拉伸取向与结晶112
3.2.2.3 分子运动与橡胶的物理状态113
3.2.2.4 聚集态结构的分析方法115
3.3.1 力学性能116
3.3 合成橡胶性能与结构的关系116
3.3.1.1 黏弹性117
3.3.1.2 应力-应变性能119
3.3.1.3 动态力学性能120
3.3.1.4 磨耗性能122
3.3.1.5 滞后性能123
3.3.1.7 胎面胶滚动阻力和抗湿滑性124
3.3.1.6 阻尼性质124
3.3.2.1 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与橡胶的流动性127
3.3.2 流变性能127
3.3.1.8 动态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127
3.3.2.2 橡胶熔体的切变性能129
3.3.2.3 橡胶熔体的弹性效应130
3.3.2.4 橡胶流变性能的分析测试方法131
3.3.3.1 橡胶的溶解和溶胀132
3.3.3 合成橡胶溶液的性质132
3.3.3.4 高分子溶液黏度与分子结构的关系134
3.3.3.3 利用稀溶液的特性测定平均分子量134
3.3.3.2 稀溶液中橡胶的形态134
3.3.3.5 高分子溶液的光散射性质135
3.4.1.2 介电常数136
3.4.1.1 橡胶的极化136
3.4 合成橡胶的其他物理性质136
3.4.1 电学性质136
3.4.1.4 其他电学性质137
3.4.1.3 介电损耗137
3.4.2.1 橡胶的折射率138
3.4.2 光学性质138
3.4.3.1 橡胶的热膨胀性139
3.4.3 热学性质139
3.4.2.2 橡胶分子的光学各向异性139
3.4.4 声学性质140
3.4.3.3 橡胶的导温系数140
3.4.3.2 橡胶的热传导140
3.5.1.1 交联反应过程141
3.5.1 交联机理及结构141
3.4.5 气体扩散性质141
3.5 合成橡胶的交联网络结构141
3.5.1.2 橡胶的交联机理类型142
3.5.2.1 硫黄的交联方式143
3.5.2 交联方式143
3.5.2.2 其他类型的交联方式144
3.5.3 交联网络结构与性能的关系146
3.6.1.1 橡胶的自动氧化机理147
3.6.1 老化机理147
3.6 橡胶的老化147
3.6.3 橡胶的化学降解148
3.6.2 橡胶的热降解148
3.6.1.2 臭氧老化机理148
3.6.4.2 硫化胶结构对氧化的影响150
3.6.4.1 橡胶生胶结构对氧化的影响150
3.6.4 橡胶结构对氧化的影响150
参考文献151
3.6.5 橡胶的机械疲劳151
4.2 合成橡胶的流变性能与加工行为154
4.1 概述154
第4章 合成橡胶的加工技术154
4.2.2.2 断裂特性155
4.2.2.1 包辊行为155
4.2.1 冷流155
4.2.2 在开炼机辊筒上的行为155
4.2.2.3 分子结构参数、加工条件对断裂特性、包辊行为的影响156
4.2.3.2 在密炼机中的炼胶状态157
4.2.3.1 与开炼机辊筒上行为的相似性及高速混炼对橡胶分子结构的要求157
4.2.3 在密炼机中的行为157
4.2.4.1 挤出物胀大158
4.2.4 挤出膨胀与挤出破裂158
4.2.4.2 挤出破裂159
4.3.1.1 塑炼与橡胶的可塑性160
4.3.1 塑炼160
4.3 合成橡胶的基本加工工艺160
4.3.1.3 塑炼设备161
4.3.1.2 塑炼方法161
4.3.1.4 合成橡胶的塑炼特性162
4.3.2.1 混炼原理163
4.3.2 混炼163
4.3.2.2 混炼工艺及其影响因素164
4.3.3.1 挤出设备和挤出工艺169
4.3.3 挤出169
4.3.2.3 混炼技术的新进展169
4.3.3.2 挤出过程原理171
4.3.3.3 挤出工艺及其影响因素172
4.3.3.4 各种橡胶的挤出特性173
4.3.4.1 工艺和设备174
4.3.4 压延174
4.3.3.5 挤出技术的新进展174
4.3.4.2 压延原理175
4.3.4.3 压延工艺及其特点176
4.3.5 注射179
4.3.4.4 压延技术的新进展179
4.3.5.2 典型的注射设备180
4.3.5.1 注射过程与原理及其技术要求180
4.3.5.3 注射工艺181
4.3.6.1 硫化(交联)体系的选择185
4.3.6 硫化和交联185
4.3.5.4 注射技术的新进展185
4.3.6.2 硫化历程及工艺条件189
4.3.6.3 硫化特性的测定191
4.3.6.4 硫化方法和典型的硫化设备193
4.3.6.5 硫化技术的新进展195
4.4.1 橡胶配合体系196
4.4 橡胶配方设计基础196
4.4.1.1 硫化体系197
4.4.1.2 补强-填充体系198
4.4.1.4 防护体系200
4.4.1.3 软化-增塑体系200
4.4.2.2 配方的组成和表达形式201
4.4.2.1 配方设计的基本概念201
4.4.2 配方设计原则与方法201
4.4.2.4 配方设计的程序与方法202
4.4.2.3 配方设计的技术原则202
参考文献203
5.1.2.1 模量、强度和补强206
5.1.2 力学性能的改进206
第5章 合成橡胶的改性技术206
5.1 合成橡胶的配合改性206
5.1.1 概述206
5.1.2.3 疲劳破坏性能和抗疲劳207
5.1.2.2 磨耗性能和抗磨207
5.1.2.4 动态生热性能和降低生热208
5.1.2.6 橡胶的纳米增强技术209
5.1.2.5 补强剂类别及应用209
5.1.3.1 耐热和耐热老化性能211
5.1.3 特种性能和功能性能的改进211
5.1.3.2 导电或高绝缘性能212
5.1.3.3 导热性能213
5.1.3.4 阻燃性能214
5.2.1.1 共混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215
5.2.1 橡胶/塑料共混改性215
5.2 合成橡胶的共混改性215
5.2.1.3 橡胶/塑料共混物的制备与相结构216
5.2.1.2 橡胶/塑料共混的增容216
5.2.1.4 橡胶/塑料共混体系及性能217
5.2.2.2 配合剂的分配和相间迁移220
5.2.2.1 概述220
5.2.2 橡胶/橡胶共混改性220
5.2.2.4 橡胶/橡胶共混体系与性能221
5.2.2.3 橡胶/橡胶共硫化221
5.2.3.2 类别及应用225
5.2.3.1 基本原理225
5.2.3 橡胶的互穿网络改性技术225
5.3.1 概述226
5.3 合成橡胶的化学改性226
5.3.3 加氢改性227
5.3.2 活性端基改性227
5.3.3.2 SBS(SIS)的氢化228
5.3.3.1 氢化丁腈橡胶228
5.3.4.2 乙丙橡胶的卤化229
5.3.4.1 丁二烯橡胶的氯化229
5.3.4 卤化改性229
5.3.6 丙烯酸金属盐/橡胶纳米复合材料230
5.3.5.2 SBS的环氧化230
5.3.5 环氧化改性230
5.3.5.1 丁二烯橡胶的环氧化230
参考文献231
6.1.2.1 生产能力及产量235
6.1.2 生产现状235
第6章 单体的生产235
6.1 丁二烯235
6.1.1 概述235
6.1.2.2 中国丁二烯生产技术发展概况237
6.1.3.2 化学性质238
6.1.3.1 物理性质238
6.1.3 性质、用途及技术规格238
6.1.3.3 用途239
6.1.3.4 技术规格240
6.1.4.1 基本原理241
6.1.4 裂解C4抽提(萃取精馏)制取丁二烯生产工艺241
6.1.4.2 二甲基甲酰胺抽提工艺243
6.1.4.3 N-甲基吡咯烷酮抽提工艺244
6.1.4.4 乙腈抽提工艺246
6.1.5.1 反应机理249
6.1.5 正丁烯氧化脱氢法制丁二烯249
6.1.4.5 三种萃取精馏方法的技术经济比较249
6.1.5.3 中国的丁烯氧化脱氢法制丁二烯工艺技术250
6.1.5.2 Petro-Tex OXO-D法250
6.1.6.2 NMP抽提工艺的阻聚剂使用方案252
6.1.6.1 DMF抽提工艺的阻聚剂使用方案252
6.1.6 阻聚剂及其应用252
6.1.7.2 丁二烯过氧化物的形成及处理253
6.1.7.1 丁二烯处理过程的安全技术253
6.1.6.3 ACN抽提工艺的阻聚剂使用方案253
6.1.6.4 阻聚剂TBC和二乙基羟胺的比较253
6.1.7 安全技术253
6.1.7.5 溶剂毒性254
6.1.7.4 炔烃254
6.1.7.3 丁二烯端聚物的形成与防止及处理方法254
6.1.9 技术进展255
6.1.8 废弃物治理255
6.2 异戊二烯256
6.2.1 概述256
6.2.2.2 物理性质258
6.2.2.1 化学性质258
6.2.2 性质及用途258
6.2.2.3 用途及需求259
6.2.3 工业生产方法260
6.2.3.1 历史上采用过的方法261
6.2.3.2 裂解汽油抽提法265
6.2.3.3 烯醛合成法270
6.2.3.4 各种合成方法的技术经济性比较273
6.2.6 废弃物治理275
6.2.5 贮运及安全技术275
6.2.4 阻聚剂275
6.3.1 概述277
6.3 氯丁二烯277
6.2.7 近期科技进展277
6.3.2.1 物理性质278
6.3.2 性质和用途278
6.3.2.2 化学性质279
6.3.3 乙炔法生产氯丁二烯280
6.3.2.3 用途280
6.3.3.1 乙炔二聚制乙烯基乙炔281
6.3.3.2 乙烯基乙炔的分离精制与副产物的利用286
6.3.3.3 乙烯基乙炔合成氯丁二烯287
6.3.4.1 概述291
6.3.4 丁二烯氯化法生产氯丁二烯291
6.3.4.2 丁二烯氯化制二氯丁烯292
6.3.4.3 二氯丁烯异构化293
6.3.4.4 二氯丁烯脱氯化氢制氯丁二烯294
6.3.5.2 防范措施295
6.3.5.1 毒性物质的毒害作用295
6.3.5 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295
6.3.5.5 废弃物处理方法296
6.3.5.4 贮运安全措施296
6.3.5.3 危险物质的特性296
6.4.2 生产发展状况297
6.4.1 概述297
6.4 异丁烯297
6.4.3.1 物理性质298
6.4.3 性质与用途298
6.4.3.2 化学性质299
6.4.4.1 硫酸萃取法300
6.4.4 生产技术300
6.4.3.3 主要用途300
6.4.4.2 叔丁醇脱水法302
6.4.4.3 MTBE裂解法306
6.4.4.4 丁烷异构化和异丁烷脱氢309
6.4.4.5 正丁烯异构化制异丁烯310
6.4.4.6 提高异丁烯收率的催化裂化新工艺311
6.5.1 概述312
6.5 苯乙烯312
6.4.5 环境保护和安全技术312
6.4.5.1 生产及贮运过程的安全措施312
6.4.5.2 废弃物治理312
6.5.2 性质与用途314
6.5.3.1 苯烷基化制乙苯及乙苯催化脱氢法316
6.5.3 苯乙烯的工业生产方法316
6.5.3.2 苯乙烯的其他生产方法322
6.5.3.4 贮运及安全技术323
6.5.3.3 阻聚剂323
6.6.1 概述324
6.6 丙烯腈324
6.5.3.5 废弃物治理及排放标准324
6.6.2.1 物理性质325
6.6.2 性质与用途325
6.6.2.3 用途327
6.6.2.2 化学性质327
6.6.3.1 丙烯氨氧化法328
6.6.3 工业生产方法328
6.6.4.2 中国生产状况329
6.6.4.1 国外生产状况329
6.6.3.2 其他方法329
6.6.4 丙烯腈生产现状329
6.6.5 科技进展与发展方向330
6.6.6.2 废水331
6.6.6.1 废气331
6.6.6 废弃物治理331
参考文献332
6.6.6.3 废渣332
7.1.2.1 分子量及其分布335
7.1.2 基本性质335
第7章 乳液聚合丁苯橡胶335
7.1 结构、特性与用途335
7.1.1 结构式与结构特征335
7.1.3 基本性能及用途336
7.1.2.4 非橡胶烃组分含量336
7.1.2.2 玻璃化温度336
7.1.2.3 溶度参数336
7.2.1 国外发展史337
7.2 生产技术发展史337
7.3.1 生产能力现状338
7.3 生产能力及消费现状338
7.2.2 中国发展史338
7.3.2 世界消费现状340
7.5.1.1 单体及聚合助剂341
7.5.1 聚合方法341
7.4 品种和牌号的划分341
7.4.1 品种划分原则341
7.4.2 品种与牌号的标志及其特征参数341
7.5 普通乳聚丁苯橡胶生产技术341
7.5.1.3 聚合工艺348
7.5.1.2 聚合配方348
7.5.1.4 影响聚合的主要因素349
7.5.1.5 主要控制指标355
7.5.1.6 主要控制方法356
7.5.2.1 丁二烯回收工艺357
7.5.2 未反应单体回收357
7.5.2.3 回收过程控制手段358
7.5.2.2 苯乙烯回收工艺358
7.5.2.4 闪蒸槽和汽提塔359
7.5.4.2 凝聚剂对橡胶性能的影响360
7.5.4.1 凝聚体系与工艺流程360
7.5.3 胶乳掺混360
7.5.4 凝聚工艺360
7.5.4.5 絮凝箱的结构361
7.5.4.4 凝聚工艺条件控制361
7.5.4.3 凝聚工艺过程361
7.5.5.3 Welding型挤压脱水机362
7.5.5.2 French型挤压脱水机362
7.5.5 脱水工艺362
7.5.5.1 Anderson型挤压脱水机362
7.5.6.3 两种干燥工艺对比363
7.5.6.2 挤压膨胀干燥工艺363
7.5.6 干燥工艺363
7.5.6.1 箱式干燥工艺363
7.5.6.4 干燥箱和挤压膨胀干燥机结构364
7.6 充油乳聚丁苯橡胶365
7.5.7 压块和包装365
7.6.2.1 油品类型366
7.6.2 油品特性对充油橡胶性能的影响366
7.6.1 特性和用途366
7.6.2.5 油品的技术指标367
7.6.2.4 油品的色度367
7.6.2.2 油品的密度和黏度367
7.6.2.3 油品的比黏常数367
7.6.3.1 工艺流程及生产工艺368
7.6.3 充油乳聚丁苯橡胶生产工艺368
7.7.1 特性和用途370
7.7 充油充炭黑乳聚丁苯母炼胶370
7.6.3.2 主要控制指标370
7.6.4 充油乳聚丁苯橡胶的加工370
7.7.2.1 工艺流程371
7.7.2 生产技术371
7.7.2.2 生产工艺372
7.7.3 充油充炭黑母炼胶的加工373
7.8 成品橡胶质量分析与测试方法374
7.9.2 安全技术375
7.9.1.3 废渣处理375
7.9 废弃物处理及安全技术375
7.9.1 废弃物处理375
7.9.1.1 废气处理375
7.9.1.2 废水处理375
7.9.2.2 自聚物的种类和清理376
7.9.2.1 一般安全规则376
7.10.1 原料、辅料消耗定额377
7.10 技术经济指标377
7.11 产品质量指标378
7.10.2 公用工程消耗定额378
7.12.1.1 硫化体系380
7.12.1 配合380
7.12 乳聚丁苯橡胶的加工和硫化380
7.12.1.2 补强填充体系381
7.12.2.3 挤出与压延382
7.12.2.2 混炼382
7.12.1.3 防护体系382
7.12.2 加工工艺382
7.12.2.1 塑炼382
7.12.4 丁苯橡胶的应用配方383
7.12.3.2 丁苯橡胶与树脂并用383
7.12.2.4 硫化383
7.12.3 丁苯橡胶的并用383
7.12.3.1 丁苯橡胶与其他橡胶并用383
7.13.1.2 性能与用途384
7.13.1.1 制造方法384
7.13 乳聚丁苯橡胶的其他品种384
7.13.1 填充木质素丁苯母炼胶384
7.13.2.2 生产工艺385
7.13.2.1 特性和用途385
7.13.2 高苯乙烯树脂和高苯乙烯橡胶385
7.13.3.1 合成工艺386
7.13.3 丁甲苯橡胶386
7.13.2.3 质量指标与技术经济386
7.13.2.4 加工应用方法386
7.13.4 预交联丁苯橡胶387
7.13.3.2 性能与用途387
7.13.4.2 性能与应用388
7.13.4.1 合成方法388
7.13.5.2 生产技术389
7.13.5.1 特性与用途389
7.13.5 胶姆糖胶基用丁苯橡胶389
7.13.6.2 生产技术390
7.13.6.1 性能及用途390
7.13.5.3 加工应用390
7.13.6 粉末丁苯橡胶390
7.14 乳聚丁苯橡胶主要品种、牌号基本性能391
7.13.6.3 加工方法391
参考文献398
8.1.1 结构式及结构特征400
8.1 结构与性能400
第8章 溶液聚合丁苯橡胶400
8.1.2.2 硫化特性和硫化胶性能402
8.1.2.1 生胶性能402
8.1.2 基本性能402
8.1.2.3 充油S-SBR的性能404
8.1.3.1 硫化胶性能405
8.1.3 S-SBR与E-SBR的性能比较405
8.2.1 发展历程406
8.2 发展史与现状406
8.1.3.2 动态力学性能406
8.2.2 生产现状407
8.3 品种牌号409
8.4.1.2 多活性种414
8.4.1.1 活性聚合414
8.4 聚合机理及影响聚合的主要因素414
8.4.1 负离子聚合的特征414
8.4.2 聚合机理及动力学415
8.4.1.4 聚合物的微观构型415
8.4.1.3 聚合物分子量分布415
8.4.3.3 高温聚合法417
8.4.3.2 调节单体加入速度法417
8.4.3 S-SBR的合成方法417
8.4.3.1 恒定反应过程单体相对浓度法417
8.4.4.2 聚合溶剂418
8.4.4.1 引发剂418
8.4.3.4 添加极性剂法418
8.4.3.5 添加碱金属化合物法418
8.4.4 影响聚合的主要因素418
8.4.4.3 极性添加剂419
8.4.4.6 聚合温度420
8.4.4.5 单体浓度420
8.4.4.4 偶联剂420
8.4.4.7 杂质的影响421
8.4.5.2 对抗湿滑性和滚动阻力的影响423
8.4.5.1 S-SBR综合性能的影响423
8.4.5 1,2-构型含量和St结合量对S-SBR性能的影响423
8.4.5.4 1,2-构型含量与St结合量对橡胶性能影响的相关性及其比较424
8.4.5.3 PS微嵌段的影响424
8.5.1 原材料及其规格425
8.5 生产技术425
8.5.2.1 间歇式生产工艺427
8.5.2 生产工艺427
8.5.2.2 间歇式生产过程控制431
8.5.2.3 多釜连续和单釜连续聚合工艺432
8.5.2.5 连续与间歇聚合工艺的技术经济对比433
8.5.2.4 连续聚合过程避免生成大分子凝胶的方法433
8.5.3 产品技术性能及分析测试434
8.6.2 S-SBR与E-SBR技术经济比较435
8.6.1 国内外S-SBR生产技术经济指标435
8.6 技术经济435
8.7.2 废气处理436
8.7.1 废水处理436
8.7 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436
8.7.4 安全技术437
8.7.3 废渣处理437
8.8.2.1 概念438
8.8.2 集成橡胶438
8.8 S-SBR合成工艺技术的改进438
8.8.1 1,2构型和结合苯乙烯含量及其序列分布的调节438
8.8.3 新型引发剂440
8.8.2.2 SIBR的合成及其特征440
8.8.7 S-SBR部分氢化442
8.8.6 端基官能化442
8.8.4 新型调节剂442
8.8.5 新型偶联剂及偶联技术442
8.9.1.1 塑炼443
8.9.1 加工工艺443
8.9 S-SBR的加工443
8.9.1.4 硫化444
8.9.1.3 挤出444
8.9.1.2 混炼444
8.9.2.1 基本配方445
8.9.2 配合技术445
8.9.3 应用446
8.9.2.2 配合技术446
参考文献448
9.1.1.2 聚集态结构452
9.1.1.1 微观结构452
第9章 丁二烯橡胶452
9.1 结构、特性及用途452
9.1.1 结构式及结构特征452
9.1.2.2 各种构型含量对丁二烯橡胶性能的影响453
9.1.2.1 微观结构性质453
9.1.2 各种微观结构性质及其对橡胶基本性能的影响453
9.2.1 发展史455
9.2 发展史及现状455
9.1.3 顺丁橡胶与天然橡胶、丁苯橡胶的性能比较455
9.1.4 用途及消耗量455
9.2.3 生产现状457
9.2.2 中国丁二烯橡胶发展状况457
9.4.1.2 溶剂460
9.4.1.1 单体丁二烯460
9.3 品种牌号460
9.3.1 品种类别的划分460
9.3.2 品种牌号的标志及其含义460
9.3.3 主要生产厂家的产品牌号460
9.4 高顺式丁二烯橡胶生产技术460
9.4.1 原材料及其规格460
9.4.1.3 辅助原材料462
9.4.2.2 催化剂各组分之间的反应463
9.4.2.1 催化剂组成463
9.4.2 镍催化剂体系463
9.4.2.4 镍催化剂体系的特点464
9.4.2.3 催化剂的加料方式和陈化464
9.4.3.1 催化剂组成465
9.4.3 钛催化剂体系465
9.4.2.5 聚合动力学及聚合基本规律465
9.4.4 钴催化剂体系466
9.4.3.2 特征466
9.4.4.3 聚合影响因素467
9.4.4.2 催化剂各组分之间的反应467
9.4.4.1 催化剂组成467
9.4.5.2 类型及组成469
9.4.5.1 特性469
9.4.5 稀土催化剂体系469
9.4.5.3 稀土三元组分催化剂的配制方式及工艺条件对聚合活性的影响470
9.4.5.4 聚合规律及影响因素471
9.4.6 其他催化剂体系473
9.4.5.5 聚合动力学与参数473
9.4.7 各种催化剂体系制备的顺丁橡胶的性能及其比较474
9.4.8.2 聚合工艺条件475
9.4.8.1 工艺流程475
9.4.8 生产工艺475
9.4.8.3 主要工艺设备及工程问题477
9.4.8.4 聚合工艺过程的控制479
9.4.9 技术水平与技术经济480
9.4.8.5 分析控制项目480
9.4.10.2 特性与性能481
9.4.10.1 生产现状481
9.4.10 充油顺丁橡胶481
9.4.10.3 填充油种类及性能482
9.4.10.4 高门尼黏度基础胶制备技术483
9.5.1.1 塑炼和混炼484
9.5.1 加工工艺484
9.4.10.5 充油工艺484
9.5 顺丁橡胶的加工技术484
9.5.2.1 基本配方485
9.5.2 配合技术485
9.5.1.2 挤出与压延485
9.5.1.3 硫化485
9.5.2.2 配合技术486
9.5.3 应用487
9.6.1.3 性能488
9.6.1.2 特性488
9.6 低顺式丁二烯橡胶488
9.6.1 结构特征、特性与性能488
9.6.1.1 结构特征488
9.6.2 发展史和现状490
9.6.4.1 生产工艺流程491
9.6.4 生产技术491
9.6.3 品种和牌号491
9.6.4.3 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问题492
9.6.4.2 聚合工艺的对比492
9.6.5 配合、加工和应用493
9.7.1.1 中乙烯基丁二烯橡胶的合成495
9.7.1 中乙烯基丁二烯橡胶495
9.7 聚丁二烯的其他品种495
9.7.2 高乙烯基丁二烯橡胶496
9.7.1.3 聚合动力学496
9.7.1.2 杂质对聚合的影响496
9.7.2.3 钼系高乙烯基丁二烯橡胶497
9.7.2.2 钴系高乙烯基丁二烯橡胶497
9.7.2.1 锂系高乙烯基丁二烯橡胶497
9.7.3.1 商品牌号498
9.7.3 乳液聚合丁二烯橡胶498
9.7.2.4 铁系高乙烯基丁二烯橡胶498
9.7.4.1 构型及特性499
9.7.4 羧基丁二烯橡胶499
9.7.3.2 生产工艺499
9.7.3.3 构型、性能及应用499
9.7.4.4 应用500
9.7.4.3 硫化胶性能500
9.7.4.2 生产方法500
9.7.6.1 生产工艺501
9.7.6 丁锂橡胶501
9.7.5 丁钠橡胶501
9.7.5.1 产品牌号501
9.7.5.2 生产工艺501
9.7.5.3 性能及用途501
9.8.1.1 废气处理502
9.8.1 废弃物治理502
9.7.6.2 构型与特性502
9.7.7 卤化丁二烯橡胶502
9.8 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502
9.8.2.2 主要原料和化学品的毒性及其防护503
9.8.2.1 主要危险化学品的特性503
9.8.1.2 废水处理503
9.8.1.3 废渣处理503
9.8.2 安全技术503
9.9 丁二烯橡胶技术的新进展504
9.8.2.3 丁二烯自聚物的防范504
参考文献510
10.1.1 结构及其特征513
10.1.1.1 微观构型513
第10章 异戊二烯橡胶513
10.1 结构、特性与用途513
10.1.1.2 分子结构514
10.1.2.1 异戊二烯橡胶与天然橡胶的差异515
10.1.2 特性与用途515
10.2.1 国外发展历史与现状517
10.2 国内外发展历史与现状517
10.1.2.2 用途517
10.2.2 中国发展历史与现状519
10.3.2 各国生产的品种牌号520
10.3.1 品种牌号划分的原则520
10.3 品种牌号520
10.4.1.1 聚合反应机理522
10.4.1 钛系异戊橡胶522
10.4 顺式聚异戊二烯(异戊橡胶)522
10.4.1.2 原材料及其规格523
10.4.1.3 催化剂组分及制备524
10.4.1.4 生产工艺525
10.4.1.5 聚合工艺条件及影响因素527
10.4.1.6 主要设备529
10.4.1.7 原料及公用工程消耗指标530
10.4.2.2 引发剂531
10.4.2.1 聚合反应机理531
10.4.2 锂系异戊橡胶531
10.4.2.5 聚合工艺的改进532
10.4.2.4 聚合影响因素532
10.4.2.3 工艺流程532
10.4.3.2 聚合反应机理及特点533
10.4.3.1 概况533
10.4.3 稀土催化体系异戊橡胶533
10.4.3.3 催化剂及其制备534
10.4.3.4 聚合工艺条件及影响因素535
10.4.3.5 聚合工艺技术的改进536
10.5.2 合成阶段的改性537
10.5.1 概述537
10.5 顺式异戊橡胶的改性537
10.5.3 配合加工阶段的改性539
10.6.1.1 硫化体系540
10.6.1 配合技术540
10.6 异戊橡胶的加工技术540
10.6.1.4 其他配合剂541
10.6.1.3 防护体系541
10.6.1.2 补强填充体系541
10.6.2.1 混炼542
10.6.2 加工工艺542
10.6.2.2 挤出、压延和成型543
10.6.3.2 异戊橡胶与丁苯橡胶并用544
10.6.3.1 异戊橡胶与天然橡胶并用544
10.6.3 异戊橡胶与其他聚合物材料的并用544
10.6.3.3 异戊橡胶与顺丁橡胶并用545
10.7.1.1 结构特征及一般物性546
10.7.1 结构与性能546
10.6.4 锂系异戊橡胶的加工546
10.6.5 稀土体系异戊橡胶的加工546
10.7 反式-1,4-聚异戊二烯546
10.7.1.2 TPI的硫化特征548
10.7.1.4 炭黑对TPI的补强作用549
10.7.1.3 硫化胶的动态黏弹性能549
10.7.3.1 催化剂550
10.7.3 合成方法550
10.7.2 TPI的应用550
10.7.3.2 合成工艺551
10.8.3 合成方法554
10.8.2 应用554
10.8 3,4-聚异戊二烯554
10.8.1 结构与性能特征554
10.9.1 概述555
10.9 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橡胶555
10.9.2.1 应用556
10.9.2 高顺式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橡胶性能556
10.10.1 废弃物治理557
10.10 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557
10.9.2.2 合成557
参考文献558
10.10.2 安全技术558
11.1.1 分子结构式及结构特征562
11.1 结构、性能与用途562
第11章 乙丙橡胶562
11.1.2.1 组成与组成分布563
11.1.2 分子组成与结构参数对物性的影响563
11.1.2.2 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564
11.1.2.3 第三单体565
11.1.2.4 结晶566
11.1.2.5 凝胶567
11.1.3.1 基本性质568
11.1.3 物性568
11.1.2.6 长链支化568
11.1.3.2 弹性569
11.1.3.4 耐热性570
11.1.3.3 耐候性及耐老化性570
11.1.3.6 其他性能571
11.1.3.5 耐臭氧性571
11.2.1 发展史572
11.2 发展史和现状572
11.1.4 用途572
11.2.2 生产及消费现状573
11.2.4.3 世界乙丙橡胶牌号574
11.2.4.2 牌号的标志与含义574
11.2.3 中国乙丙橡胶发展状况574
11.2.4 牌号的划分574
11.2.4.1 牌号划分的原则574
11.3.1.1 来源与性质575
11.3.1 基本单体乙烯、丙烯575
11.3 原材料及其性质与规格575
11.3.2.1 分子结构和性质576
11.3.2 5-亚乙基-2-降冰片烯576
11.3.1.2 技术规格576
11.3.3.1 分子结构和性质577
11.3.3 双环戊二烯577
11.3.2.2 ENB合成577
11.3.2.3 技术规格与贮存方法577
11.3.2.4 生产现状577
11.3.4.1 种类与性质580
11.3.4 溶剂580
11.3.3.2 制备方法580
11.3.3.3 技术规格与贮存方法580
11.4.1.1 组成与结构581
11.4.1 传统钒-铝催化剂体系581
11.3.4.2 来源与规格581
11.3.5 其他原材料581
11.4 催化剂体系581
11.4.1.2 属性或性质582
11.4.1.4 聚合反应历程583
11.4.1.3 合成乙丙橡胶的传统钒-铝催化剂体系583
11.4.1.5 各组分的制法及性质584
11.4.2.1 组成与结构585
11.4.2 载体钛(钒)-铝催化剂体系585
1 1.4.2.2 载体催化剂体系及其特性586
11.4.3.2 组成与结构587
11.4.3.1 特点587
11.4.2.3 制备方法587
11.4.3 茂金属催化剂体系587
11.5.1 生产技术588
11.5 溶液聚合法588
11.5.2 聚合反应的影响因素593
11.5.3 传统工艺与Insite工艺的经济性比较594
11.5.4.2 用途595
11.5.4.1 性质595
11.5.4 低分子乙丙橡胶595
11.6.1 基本原理596
11.6 悬浮聚合法596
11.5.4.3 生产方法596
11.6.2.1 工艺流程597
11.6.2 生产技术597
11.6.2.3 聚合反应影响因素598
11.6.2.2 消耗定额598
11.7.1 工艺过程600
11.7 气相聚合法600
11.6.2.4 悬浮聚合法与溶液聚合法的比较600
11.7.2 聚合反应影响因素601
11.8 分析测定方法602
11.7.3 气相聚合法与溶液聚合法的比较602
11.9.1.1 分子结构603
11.9.1 氯化三元乙丙橡胶603
11.9 乙丙橡胶的化学改性603
11.9.1.3 性质与性能604
11.9.1.2 合成方法604
11.9.2.2 制备方法605
11.9.2.1 组成与性质605
11.9.1.4 应用605
11.9.2 接枝三元乙丙橡胶605
11.9.2.3 用途606
11.9.3 磺化三元乙丙橡胶607
11.10.1.1 补强剂-填充剂体系608
11.10.1 乙丙橡胶的配合剂体系608
11.10 乙丙橡胶的加工608
11.10.1.2 硫化剂体系609
11.10.1.4 其他助剂610
11.10.1.3 防护剂体系610
11.10.2.2 混炼方法及其对橡胶性能的影响612
11.10.2.1 混炼特点612
11.10.2 混炼612
11.10.3.1 成型特点613
11.10.3 成型613
11.10.2.3 混炼设备613
11.10.3.3 成型工艺条件614
11.10.3.2 成型方法与设备614
11.10.4.3 硫化条件615
11.10.4.2 硫化体系615
11.10.4 硫化615
11.10.4.1 硫化特性615
11.10.4.4 硫化方法616
11.10.4.5 乙丙橡胶的微波硫化617
11.10.6 检验配方618
11.10.5 加工性能测试618
11.11.1 特点619
11.11 乙丙橡胶的应用619
11.11.3 乙丙橡胶具体应用620
11.11.2 主要用途620
11.12 乙丙橡胶的技术发展方向623
11.13.1 主要原材料的毒性及防护措施624
11.13 环境保护和安全技术624
11.13.2 安全技术625
参考文献633
12.1.2.1 特性637
12.1.2 特性与用途637
第12章 丁基橡胶637
12.1 结构、特性与用途637
12.1.1 分子结构式及其特征637
12.2.1 国外发展历史与现状639
12.2 国内外发展历史与现状639
12.1.2.2 用途639
12.2.2 国内发展历史与现状641
12.3.1 品种牌号划分的原则642
12.3 品种牌号642
12.3.2 各国公司的丁基橡胶品种牌号643
12.4.1 聚合反应机理644
12.4 丁基橡胶聚合反应机理及特点644
12.4.2 特点645
12.5.1.2 异戊二烯646
12.5.1.1 异丁烯646
12.5 淤浆法生产工艺646
12.5.1 原材料及其规格646
12.5.1.3 氯甲烷647
12.5.2.2 聚合648
12.5.2.1 引发剂的配制648
12.5.1.4 三氯化铝648
12.5.2 工艺过程及操作条件648
12.5.2.3 聚合淤浆的稳定化649
12.5.2.4 聚合物淤浆的后处理与未反应单体及溶剂的回收再用650
12.5.2.5 制冷剂的运作652
12.5.3.1 影响聚合的因素653
12.5.3 影响聚合的因素及聚合反应的控制653
12.5.2.6 聚合反应器挂胶的清理653
12.5.3.2 聚合反应的过程655
12.5.3.3 聚合反应的控制656
12.5.4.2 多层搅拌内冷管束式反应器657
12.5.4.1 轴流列管循环式反应器657
12.5.4 反应器的结构及主要技术特点657
12.5.5.2 单螺杆挤压脱水机658
12.5.5.1 振动脱水筛658
12.5.5 脱水干燥系统设备结构及主要技术参数658
12.5.5.4 振动输送干燥机659
12.5.5.3 双螺杆挤压膨胀干燥机659
12.6.2.1 异丁烯及异戊二烯660
12.6.2 原料及其规格660
12.6 溶液法丁基橡胶生产工艺660
12.6.1 特点660
12.6.3.1 工艺过程661
12.6.3 工艺过程及聚合工艺条件661
12.6.2.2 溶剂661
12.6.6 聚合反应器的清洗662
12.6.5 溶液法聚合反应器662
12.6.3.2 聚合工艺条件662
12.6.3.3 聚合过程的影响因素662
12.6.4 溶液法丁基橡胶的牌号及应用662
12.8.1 技术性能663
12.8 丁基橡胶的技术性能指标及分析测试方法663
12.7 原料、动力消耗及技术经济663
12.7.1 原料及动力消耗663
12.7.2 技术经济663
12.8.2.2 门尼黏度664
12.8.2.1 标准664
12.8.2 丁基橡胶的分析测试方法664
12.8.2.7 不饱和度665
12.8.2.6 硫化胶拉伸性能665
12.8.2.3 挥发分665
12.8.2.4 总灰分665
12.8.2.5 硫化特性665
12.9.1 结构特征及反应机理666
12.9 卤化丁基橡胶666
12.9.2.1 基础胶液制备667
12.9.2 生产工艺667
12.9.2.3 氯化工艺668
12.9.2.2 卤化反应器668
12.9.3 产品性能669
12.9.2.4 溴化工艺669
12.10.1.1 丁基橡胶的配合670
12.10.1 丁基橡胶的加工技术670
12.9.4 品种牌号670
12.9.5 卤化丁基橡胶的分析测试方法670
12.9.5.1 卤化丁基橡胶的评价方法670
12.9.5.2 卤化丁基橡胶的氯和溴含量分析670
12.10 丁基橡胶及卤化丁基橡胶的加工技术670
12.10.1.2 加工672
12.10.2.1 配合674
12.10.2 卤化丁基橡胶的加工技术674
12.10.1.3 并用与应用674
12.10.2.3 并用与应用675
12.10.2.2 加工675
12.11.1 结构与性能特点676
12.11 支化丁基橡胶676
12.11.2 支化剂677
12.11.4 氯化与溴化678
12.11.3 工艺条件678
12.12.1.2 聚合反应机理679
12.12.1.1 结构特征679
12.12 异丁烯-对甲基苯乙烯共聚物及其溴化679
12.12.1 结构特征及反应机理679
12.12.1.3 溴化反应机理680
12.12.3 配合、加工与硫化681
12.12.2.2 溴化工艺681
12.12.2 生产工艺681
12.12.2.1 共聚工艺681
12.12.4 产品性能及应用682
12.13.1 预交联丁基橡胶683
12.13 丁基橡胶的其他改性品种683
12.13.3.2 丁基橡胶/聚酰胺类热塑性弹性体684
12.13.3.1 共混产品分类684
12.13.2 低分子丁基橡胶684
12.13.3 丁基橡胶的共混产品684
12.14.1 引发剂体系的改进与开发685
12.14 丁基橡胶合成技术新进展685
12.13.3.3 丁基橡胶/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685
12.13.3.4 丁基橡胶/聚酯类热塑性弹性体685
12.14.2 活性聚合引发剂体系686
12.15.1 有关物质的毒性及防范687
12.15 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687
12.14.3 工艺过程的改进687
12.1 5.3 包装贮运注意事项688
12.15.2 安全生产技术688
参考文献689
13.1.2 特性691
13.1.1 结构式及结构特征691
第13章 聚异丁烯691
13.1 结构与特性691
13.1.2.1 弹性与塑性692
13.1.2.2 气密性693
13.1.2.4 耐化学品性694
13.1.2.3 溶解性694
13.2.2 现状695
13.2.1 发展简史695
13.2 发展简史与现状695
13.4.1 引发体系与聚合温度697
13.4 影响聚合反应和聚异丁烯结构参数的因素697
13.3 品种牌号及主要性能指标697
13.4.3 共引发剂浓度和用量698
13.4.2 单体浓度698
13.4.4 烯烃699
13.4.6 含硫化合物701
13.4.5 含氧化合物701
13.5.2.1 低分子量聚异丁烯702
13.5.2 生产工艺702
13.5 聚异丁烯的生产702
13.5.1 主要原料及其规格702
13.5.1.1 异丁烯702
13.5.1.2 稀释剂或溶剂702
13.5.1.3 引发体系702
13.5.2.2 高分子量聚异丁烯703
13.6.1 分子量测定704
13.6 分析测试方法704
13.7.1 加工技术705
13.7 聚异丁烯的加工与应用705
13.6.2 端基结构测定705
13.7.3 应用706
13.7.2 硫化技术706
参考文献707
14.1.3.1 基本性能与结合丙烯腈量的关系709
14.1.3 基本性能与结构的关系709
第14章 丁腈橡胶709
14.1 结构、特性与用途709
14.1.1 结构式与结构特点709
14.1.2 主要特性709
14.1.3.2 基本性能与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关系710
14.2.1 发展史711
14.2 发展史与现状711
14.1.3.3 基本性能与橡胶交联度的关系711
14.1.4 用途711
14.2.2.1 生产能力712
14.2.2 现状712
14.2.2.2 消费状况713
14.3.2 品种牌号标志含义714
14.3.1 品种牌号划分原则714
14.3 品种牌号的划分原则和标志含义714
14.4.1.3 聚合技术715
14.4.1.2 化学品配制715
14.4 NBR生产技术715
14.4.1 冷法聚合生产工艺715
14.4.1.1 单体贮存715
14.4.1.4 未反应单体回收718
14.4.1.6 凝聚技术719
14.4.1.5 胶乳掺混719
14.4.1.10 主要设备720
14.4.1.9 工艺控制分析720
14.4.1.7 挤压脱水720
14.4.1.8 干燥与包装720
14.4.1.11 NBR技术规格721
14.4.1.12 技术经济指标722
14.4.2.1 聚合技术723
14.4.2 热法聚合生产工艺723
14.4.3.1 废弃物处理方法726
14.4.3 废弃物处理及安全技术726
14.4.2.2 未反应单体回收726
14.4.2.3 凝聚、脱水与干燥726
14.4.2.4 主要设备726
14.4.2.5 能耗与物耗726
14.4.2.6 橡胶技术规格726
14.5.1.1 硫化体系727
14.5.1 配合技术727
14.4.3.2 安全技术727
14.5 加工应用技术727
14.5.1.3 防护体系728
14.5.1.2 补强填充体系728
14.5.2.2 混炼729
14.5.2.1 塑炼729
14.5.1.4 加工助剂729
14.5.2 加工工艺729
14.5.3 应用领域与典型配方730
14.5.2.3 硫化730
14.5.4 NBR与其他聚合物材料并用731
14.6.1 特性与用途732
14.6 NBR/PVC共混胶732
14.6.2.2 胶乳共沉法733
14.6.2.1 机械共混法733
14.6.2 生产技术733
14.6.3.1 配合体系734
14.6.3 配合体系及应用配方734
14.7.1 发展史与现状735
14.7 粉末丁腈橡胶735
14.6.3.2 应用配方举例735
14.7.3.1 胶乳及隔离剂的选用736
14.7.3 生产技术736
14.7.2 特性与用途736
14.7.2.1 基本特性736
14.7.2.2 主要用途736
14.7.3.2 生产工艺737
14.7.4.1 产品技术规格738
14.7.4 产品技术规格及测试方法738
14.7.5 安全技术739
14.7.4.2 分析测试方法739
14.8.1.2 基本性能740
14.8.1.1 结构特征740
14.8 氢化丁腈橡胶740
14.8.1 结构、性能和用途740
14.8.2.1 溶液加氢技术741
14.8.2 氢化技术741
14.8.1.3 主要用途741
14.8.4.1 硫化体系742
14.8.4 加工配合技术742
14.8.2.2 其他氢化技术742
14.8.3 氢化度的分析方法742
14.8.5 胶料配方及其硫化胶性能743
14.8.4.4 防护体系743
14.8.4.2 补强体系743
14.8.4.3 增塑体系743
14.9.1.2 生产技术744
14.9.1.1 结构及特性744
14.9 其他丁腈橡胶品种744
14.9.1 羧基丁腈橡胶744
14.9.2.2 生产工艺745
14.9.2.1 结构与特性745
14.9.1.3 XNBR的应用745
14.9.2 聚稳丁腈橡胶745
14.9.3 部分交联丁腈橡胶746
14.9.2.3 加工及应用746
14.9.4 丁腈酯橡胶747
参考文献758
15.1.1.2 微观结构与基本性能760
15.1.1.1 结构式760
第15章 氯丁橡胶760
15.1 结构、特性和用途760
15.1.1 结构与性能760
15.1.2.2 贮存稳定性761
15.1.2.1 结晶性761
15.1.2 特性761
15.1.2.3 硫化特性762
15.2.1 国外发展史与现状763
15.2 发展历史及现状763
15.1.2.4 热和氧的影响763
15.1.2.5 阻燃性763
15.1.3 用途763
15.3.2.2 品种及牌号765
15.3.2.1 标志含义765
15.2.2 中国发展状况及现状765
15.3 品种牌号765
15.3.1 品种划分原则765
15.3.2 中国的品种及牌号765
15.3.3.2 品种及牌号767
15.3.3.1 标志含义767
15.3.3 国外品种及牌号767
15.4 工业生产技术770
15.4.1 原料及规格770
15.4.2.1 工艺流程773
15.4.2 聚合773
15.4.2.3 聚合与调节机理774
15.4.2.2 聚合配方774
15.4.2.4 工艺条件及过程控制775
15.4.2.5 主要影响因素776
15.4.3.1 工艺流程及条件783
15.4.3 脱气与单体回收783
15.4.4.1 电解质凝聚干燥工艺784
15.4.4 凝聚干燥784
15.4.3.2 影响因素784
15.4.4.2 冷冻转鼓凝聚干燥工艺785
15.4.5.2 真空脱气塔786
15.4.5.1 聚合釜786
15.4.5 关键设备786
15.4.6 技术经济水平787
15.4.5.4 冷冻凝聚干燥器787
15.4.5.3 冷冻凝聚转鼓787
15.4.7 产品性能789
15.5.1.1 硫化体系792
15.5.1 配合技术792
15.5 配合与加工技术792
15.5.1.3 补强填充体系793
15.5.1.2 防护体系793
15.5.1.5 性能评价标准配方794
15.5.1.4 助剂及配合剂794
15.5.2.2 混炼795
15.5.2.1 塑炼795
15.5.2 加工技术795
15.5.2.4 压延796
15.5.2.3 挤出796
15.5.3 硫化797
15.6.1.1 分类798
15.6.1 分类与特性798
15.5.4 各种氯丁橡胶之间及与其他橡胶的并用798
15.6 氯丁胶乳798
15.6.3.1 配合技术799
15.6.3 配合与应用799
15.6.1.2 特性799
15.6.2 生产工艺799
15.6.4 国内外主要品种牌号800
15.6.3.2 应用800
15.7.2 配合组分802
15.7.1 特性802
15.7 氯丁橡胶胶黏剂802
15.7.3.3 高剪切直接溶解法803
15.7.3.2 直接溶解法803
15.7.3 配制方法803
15.7.3.1 混炼法803
15.8.1 共聚改性804
15.8 氯丁橡胶的改性804
15.8.2 接枝805
15.9.2 废弃物治理806
15.9.1 有害物质允许浓度806
15.8.2.1 溶剂法接枝806
15.8.2.2 乳液法接枝806
15.8.3 热塑化806
15.8.4 粉末化806
15.9 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806
参考文献807
15.9.3 安全技术807
16.1.3 共性与特性808
16.1.2 发展史808
第16章 合成胶乳808
16.1 概述808
16.1.1 定义与分类808
16.1.7 品种与牌号809
16.1.6 主要用途809
16.1.4 胶乳出厂指标涵义809
16.1.5 使用胶乳的优缺点809
16.2.1.1 主单体及改性单体810
16.2.1 聚合配方及其组分810
16.2 基本合成技术810
16.2.1.2 乳化剂811
16.2.1.3 引发剂体系812
16.2.1.6 螯合剂813
16.2.1.5 电解质813
16.2.1.4 调节剂813
16.2.2.2 均相成核机理814
16.2.2.1 胶束成核机理814
16.2.1.7 其他组分814
16.2.2 聚合机理814
16.2.3.4 连续聚合工艺815
16.2.3.3 分段聚合工艺815
16.2.3 聚合工艺815
16.2.3.1 间歇聚合工艺815
16.2.3.2 半连续乳液聚合工艺815
16.2.4.1 搅拌强度816
16.2.4 聚合工程816
16.2.3.5 热法与冷法技术816
16.2.3.6 种子聚合816
16.2.5.1 物理脱除法817
16.2.5 脱气技术817
16.2.4.2 搅拌桨的选择817
16.2.4.3 传热与混合817
16.2.6.1 附聚胶乳品种818
16.2.6 粒径放大技术818
16.2.5.2 化学脱气法818
16.2.6.2 附聚方法819
16.2.7.2 塔式连续浓缩法821
16.2.7.1 蒸汽喷射法821
16.2.7 浓缩技术821
16.3.2 生产能力现状822
16.3.1 特性与用途822
16.2.7.3 薄膜蒸发器法822
16.3 丁苯胶乳822
16.3.3.2 消费结构825
16.3.3.1 产量与消费量825
16.3.3 产量与消费状况825
16.3.5.1 羧基丁苯胶乳826
16.3.5 生产方法826
16.3.4 品种牌号826
16.3.5.2 丁苯胶乳828
16.3.6.1 造纸工业829
16.3.6 加工应用829
16.3.5.3 丁苯吡胶乳829
16.3.6.2 地毯工业830
16.3.6.3 沥青改性831
16.4.3.1 直接合成法832
16.4.3 生产方法832
16.3.6.4 其他应用832
16.4 聚丁二烯胶乳832
16.4.1 特性与用途832
16.4.2 品种牌号832
16.4.3.2 附聚法835
16.4.4.2 胶乳粒子凝胶含量的影响836
16.4.4.1 胶乳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836
16.4.4 胶乳的应用性能836
16.5.3 品种牌号837
16.5.2 生产现状837
16.5 丁腈胶乳837
16.5.1 特性与用途837
16.5.4.2 聚合工艺839
16.5.4.1 聚合配方839
16.5.4 生产方法839
16.5.5.2 应用配方举例840
16.5.5.1 影响胶膜强度的因素840
16.5.5 加工应用840
16.7 人造胶乳841
16.6 氯丁胶乳841
16.7.1.4 浓缩过程842
16.7.1.3 汽提过程842
16.7.1 生产技术842
16.7.1.1 溶解过程842
16.7.1.2 乳化过程842
16.7.2 品种及用途843
参考文献858
17.1.2 特性与用途860
17.1.1 分类860
第17章 液体橡胶860
17.1 分类、特性与用途860
17.2.2 现状861
17.2.1 发展史861
17.2 发展史及现状861
17.3.2.1 原料规格864
17.3.2 以萘钠为引发剂合成液体1,2-聚丁二烯864
17.3 液体聚丁二烯864
17.3.1 概述864
17.3.2.3 聚合影响因素865
17.3.2.2 生产工艺865
17.3.4 应用866
17.3.3.3 产品技术规格866
17.3.2.4 产品技术规格866
17.3.3 活性负离子调聚法合成液体1,2-聚丁二烯866
17.3.3.1 生产工艺866
17.3.3.2 聚合影响因素及其控制866
17.4.3 合成方法867
17.4.2 引发剂及助剂867
17.4 液体丁苯橡胶867
17.4.1 原料及其规格867
17.5.1 原料及其规格868
17.5 液体丁腈橡胶868
17.4.4 结构与性能868
17.4.5 应用868
17.5.5 应用869
17.5.4 聚合物的微观构型869
17.5.2 引发剂及助剂869
17.5.3 合成方法869
17.6.3 合成方法870
17.6.2 引发剂及助剂870
17.6 液体无规羧基聚丁二烯橡胶870
17.6.1 单体原料及其规格870
17.7.1 原料及其规格871
17.7 液体端羟基聚丁二烯橡胶871
17.6.4 聚合物的微观构型871
17.6.5 交联固化及应用871
17.7.3.1 自由基溶液聚合872
17.7.3 合成方法872
17.7.2 引发剂及助剂872
17.7.3.2 负离子聚合874
17.7.4.1 交联固化机理875
17.7.4 交联固化875
17.7.5.2 分析方法876
17.7.5.1 典型性能876
17.7.4.2 固化配方876
17.7.4.3 交联固化工艺876
17.7.5 性能及应用876
17.7.5.3 应用877
17.8.2.1 自由基溶液聚合878
17.8.2 合成方法878
17.8 液体端羟基聚丁二烯-苯乙烯橡胶878
17.8.1 原料及规格878
17.8.4 性能及应用879
17.8.3 交联固化879
17.8.2.2 负离子聚合879
17.9.1 原料及其规格880
17.9 液体端羟基聚丁二烯-丙烯腈橡胶880
17.9.6 结构、性能及应用881
17.9.5 交联固化881
17.9.2 引发剂及助剂881
17.9.3 合成方法881
17.9.4 聚合物技术性能881
17.10.1.3 自由基溶液聚合882
17.10.1.2 引发剂及溶剂882
17.10 液体端羧基聚丁二烯橡胶882
17.10.1 自由基聚合882
17.10.1.1 原料及其规格882
17.10.1.4 自由基乳液聚合885
17.10.2 负离子聚合886
17.10.3.1 交联固化机理887
17.10.3 交联固化887
17.10.4 性能及应用889
17.10.3.2 固化配方及工艺条件889
17.11.3.1 自由基溶液聚合890
17.11.3 合成方法890
17.11 液体端羧基丁腈橡胶890
17.11.1 原料及规格890
17.11.2 引发剂及助剂890
17.11.3.2 自由基乳液聚合891
17.11.5 交联固化及应用892
17.11.4 性能及技术指标892
17.1 2.1 原料及其规格893
17.12 液体端卤基聚丁二烯橡胶893
17.12.2.2 溶液调聚聚合894
17.12.2.1 自由基溶液聚合894
17.12.2 合成方法894
17.12.4 性能及应用895
17.12.3.2 固化配方及工艺条件895
17.12.3 交联固化895
17.12.3.1 固化机理895
17.13.3 合成方法896
17.13.2 引发剂及助剂896
17.13 液体端巯基丁腈橡胶896
17.13.1 原料及其规格896
17.13.3.2 端黄原酸酯基丁腈共聚物的热解897
17.13.3.1 XTBN的聚合配方及聚合影响因素897
17.13.5 性能及应用898
17.13.4 交联固化898
17.14.1 合成方法899
17.14 液体环氧基聚丁二烯橡胶899
17.14.3 性能及应用900
17.14.2 交联固化900
17.15.1 加氢改性901
17.15 液体橡胶的改性901
17.15.2 链端官能团的反应改性902
17.16.2 安全技术903
17.16.1 物料的毒性与防范903
17.15.3 接枝改性903
17.16 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903
参考文献904
17.16.4 废弃物处理904
17.16.3 包装贮存安全措施904
18.1.2.1 发展史905
18.1.2 发展史及现状905
第18章 热塑性弹性体905
18.1 概述905
18.1.1 基本概念及特征905
18.1.2.2 现状906
18.1.4 基本性能907
18.1.3 分类907
18.2.2.1 乙烯-丙烯无规嵌段共聚物908
18.2.2 含可结晶链段与无定形链段的无规嵌段共聚物908
18.2 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908
18.2.1 基本概念、分类及其相态特征908
18.2.2.3 茂金属催化剂合成的乙烯-辛烯共聚物909
18.2.2.2 乙烯或丙烯与高级α-烯烃的无规嵌段共聚物909
18.2.3.1 形态特征911
18.2.3 聚烯烃类熔融共混热塑性弹性体911
18.2.3.4 生产状况、产品牌号及应用912
18.2.3.3 性能及其影响因素912
18.2.3.2 制备912
18.2.4.1 形态特征913
18.2.4 无规立构嵌段聚丙烯913
18.2.5.3 品种牌号及性能914
18.2.5.2 合成方法914
18.2.4.2 无规立构嵌段聚丙烯的合成914
18.2.4.3 性能及应用914
18.2.5 接枝型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914
18.2.5.1 形态特征914
18.2.6.2 合成方法915
18.2.6.1 形态特征915
18.2.6 反应器内二步合成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915
18.2.6.4 多催化剂反应器成粒技术916
18.2.6.3 产品性能916
18.2.8 用途917
18.2.7 加工成型917
18.3.2 形态与性能特征918
18.3.1 概述918
18.3 热塑性硫化胶918
18.3.3.1 EPDM/聚烯烃热塑性硫化胶921
18.3.3 主要品种牌号的制备及其性能921
18.3.3.2 NBR/聚烯烃热塑性硫化胶924
18.3.3.4 其他热塑性硫化胶927
18.3.3.3 NBR/PA(聚酰胺)热塑性硫化胶927
18.3.4 TPV制备技术新进展929
18.3.5 加工工艺930
18.4.3.1 原料931
18.4.3 制造方法931
18.4 聚酯类热塑性弹性体931
18.4.1 基本概念及相态特征931
18.4.2 发展史及现状931
18.4.3.3 催化剂和聚合配方932
18.4.3.2 反应机理932
18.4.3.4 合成工艺及影响因素933
18.4.5 产品性能934
18.4.4 品种牌号934
18.4.6 TPEE的新品种及改性935
18.4.7 加工与应用938
18.5.3 制造方法940
18.5.2 发展史及现况940
18.5 聚酰胺类热塑性弹性体940
18.5.1 基本概念及相态特征940
18.5.3.1 PE-b-PA的合成941
18.5.3.2 PEA、PEEA、PCEA的合成942
18.5.4 主要性能943
18.5.5 加工与应用944
18.6 含氯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945
18.6.1.3 PVC与弹性体共混946
18.6.1.2 引入交联或支化结构的PVC946
18.6.1 制备方法946
18.6.1.1 高聚合度PVC树脂946
18.6.1.5 氯化聚乙烯热塑性弹性体947
18.6.1.4 可熔融加工橡胶947
18.6.2.3 可熔融加工橡胶948
18.6.2.2 PVC/NBR共混物948
18.6.2 性能948
18.6.2.1 高分子量PVC树脂的性能948
18.6.4 用途950
18.6.3 加工950
18.6.2.4 氯化聚乙烯热塑性弹性体950
18.7.1.4 合成方法951
18.7.1.3 分类951
18.7 离子交联型热塑性弹性体951
18.7.1 概论951
18.7.1.1 基本概念及特征951
18.7.1.2 发展史951
18.7.1.6 性能952
18.7.1.5 结构952
18.7.2 羧基橡胶通过金属氧化物中和制取离聚体953
18.7.3.1 制备954
18.7.3 磺化橡胶离聚体954
18.7.3.2 离子交联磺化乙丙橡胶956
18.7.4 离聚体与某些聚合物共混生成热塑性互穿网络聚合物957
18.7.3.4 离子交联磺化丁苯橡胶957
18.7.3.3 离子交联磺化丁基橡胶957
18.8.1.1 EVA的合成958
18.8.1 乙烯-乙酸乙烯酯热塑性弹性体958
18.7.5 加工958
18.7.6 应用958
18.8 乙烯-不饱和酯共聚物热塑性弹性体958
18.8.1.2 产品牌号及性能959
18.8.1.3 加工和应用960
18.9.1 聚苯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嵌段共聚物961
18.9 聚硅氧烷类热塑性弹性体961
18.8.2 乙烯-丙烯酸乙酯热塑性弹性体961
18.9.2 聚二甲基硅氧烷-聚双酚A碳酸酯嵌段共聚物962
18.9.3 聚砜-聚二甲基硅氧烷嵌段共聚物963
18.10.2 性能964
18.10.1 概述964
18.10 间规1,2-聚丁二烯热塑性弹性体964
18.10.3 加工及应用965
18.11.1 含氟热塑性弹性体966
18.11 开发中的若干热塑性弹性体966
参考文献967
18.11.4 乳液接枝共聚合制备热塑性弹性体967
18.11.2 正离子聚合法制热塑性弹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