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两城镇 1998-2001年发掘报告 3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两城镇 1998-2001年发掘报告 3
  • 栾丰实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物出版社
  • ISBN:750104788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624页
  • 文件大小:156MB
  • 文件页数:65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两城镇 1998-2001年发掘报告 3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六章 地质考古调查与研究977

一 导言977

二 调查方法977

三 结果979

(一)实地勘查979

(二)沉积物和土壤980

1.花岗岩980

2.黏化古土壤987

3.风积黄土Ⅰ988

4.T2989

5.T1990

6.T0991

四 文化遗迹991

1.孙传海家房子西侧残土堆991

2.取样点22992

3.“坑状遗迹”(取样点9)994

五 景观演进模型995

六 评论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996

第七章 遥感考古998

第一节 磁力方法探测998

一 测定区域概况998

二 磁力方法测定999

(一)勘测程序999

(二)数据处理1001

(三)坐标系之间的关系1003

三 分析和讨论1007

(一)下区1007

(二)上区1010

四 建议1012

(一)下区1012

(二)上区1013

第二节 雷达、电阻率与磁力方法探测1013

一 探地雷达方法探测1013

(一)数据收集1016

(二)数据处理1016

(三)数据分析1016

(四)小结1016

二 电阻率方法探测1017

(一)数据收集1017

(二)数据处理1018

(三)数据分析1018

(四)小结1019

三 磁力方法探测1019

(一)数据收集1019

(二)数据处理1019

(三)数据分析1020

(四)小结1020

四 地理位置参照坐标1020

第八章 人类遗骸研究1022

第一节 人类遗骸的病理学分析1022

一 前言1022

(一)墓葬概况1022

(二)亚洲人群的骨骼学研究1022

(三)分析方法1023

二 年龄和性别的鉴定1024

(一)年龄鉴定1024

(二)鉴定和分析人类遗骸的性别1025

三 病理学分析1026

(一)牙釉横纹(牙齿病理)1026

(二)龋齿1029

(三)多孔性骨肥大1029

四 人类遗骸的鉴定与分析1031

(一)第一发掘区1031

1.第一时期1031

2.第二时期1033

3.第五时期1034

4.第六时期1034

5.第七时期1036

6.第八时期1037

(二)第二发掘区1039

(三)第三发掘区1039

(四)周边区域墓葬1039

1.T0211039

2.T0241041

五 总结1042

六 结论1044

第二节 食物结构分析1045

一 前言1045

二 两城镇遗址概况1045

三 稳定同位素法1046

四 实验结果与讨论1046

五 结论1047

第三节 M51女性三维雕塑颅面重建1048

一 概述1048

二 颅面的重建过程1050

三 发现1054

四 结论1054

第九章 动物遗存研究1056

一 基本情况1056

1.两城镇遗址的考古和环境背景1056

2.动物骨骼的收集方法、保存状况和研究过程1057

二 研究结果1058

1.动物骨骼出土情况1058

2.动物的种类1065

3.两城镇遗址猪的重要性1068

4.对两城镇其他动物的利用1069

三 结论1070

第一○章 植物遗存研究1072

第一节 炭化植物种子与果实研究1072

一 概况1072

二 研究方法1073

三 炭化植物的种类1076

四 栽培作物1080

1.小米1080

2.稻1082

3.小麦1083

4.豆类1084

5.紫苏1084

五 野生植物1085

1.野生禾本科1085

2.其他种类1087

六 时间差异1089

七 空间分布1091

八 多元统计分析1108

九 讨论1123

第二节 植硅体分析与研究1124

一 材料和方法1125

(一)土样采集方法1125

(二)实验室分析方法1125

1.常规方法1125

2.定量分析方法1126

3.植硅体鉴定方法1127

4.观察硅化骨架1129

二 分析结果1129

(一)1999年采样常规分析结果1129

1.植硅体保存状况和基本组合1130

2.水稻植硅体的判别1134

3.来源于其他植物的植硅体1134

(二)两城镇和丹土遗址部分样品的定量分析结果1134

1.水稻植硅体浓度1134

2.水稻不同部位植硅体浓度及扇型植硅体所代表的叶部重量1135

(三)2000~2001年采集土样常规分析结果1136

1.居住区内样品分析结果1137

2.壕沟土样植硅体分析结果1140

三 植硅体反映的聚落生活和环境1142

(一)植硅体沉积和保存1142

(二)植硅体类型和植物利用活动1143

(三)以稻为主的农作物结构1145

1.农作物结构特点1145

2.水稻是否为当地种植1146

3.稻作农业的环境背景1148

(四)稻的收获、加工和储存1148

1.稻的收割和加工方式1149

2.谷物收割加工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1151

3.丹土遗址G3附近稻谷加工方式的分析1151

(五)壕沟土样植硅体及其含义1152

第三节 木材标本的鉴定与研究1153

一 两城镇一带的现代植被和环境1153

二 木材标本的采集和分析方法1155

1.采样1155

2.木材标本的实验室处理和鉴定1155

三 分析鉴定结果1159

1.浸水木材样品鉴定结果1159

2.木炭样品鉴定结果1159

四 两城镇遗址出土木材树种的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1163

五 两城镇聚落植被和人类活动1165

(一)两城镇居民对植物的利用1165

1.植物利用类型1165

2.林木资源利用规模蠡测1166

(二)两城镇聚落植被和环境1167

(三)龙山文化时期鲁东南地区的气候和环境1169

(四)考古木材对环境重建局限性的分析1170

第一一章 混合型古酒研究1173

一 前言1173

二 检测陶器标本1176

三 化学方法检测古酒1180

四 混合型酒1184

五 社会及仪式含义1187

六 结语1193

第一二章 陶器研究1197

第一节 两城镇龙山文化陶器的制作技术与工艺1197

一 龙山陶器基本特征1197

二 薄胎杯和其他泥质陶器微观结构的稳定性1198

三 制作工序和成型方法1200

四 硬度和渗水性——火候的指标1202

五 结论1205

第二节 鲁东南地区龙山文化泥质黑陶的成分研究1206

一 龙山时期的陶器1206

二 研究区域:山东东南部1207

三 地质化学分析: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1208

四 方法1209

五 结果1215

1.龙山早期1215

2.龙山中期1221

六 结论1231

第三节 白陶和泥质陶器的中子活化分析与研究1239

一 前言1239

二 样品的采集和制备1239

三 数据分析及讨论1250

四 结论1253

第四节 两城镇龙山文化的陶器消费、分布与生产1253

一 绪论:研究的主要问题1253

二 两城镇不同种类陶器的消费模式1255

三 刻纹陶片和鸟首器盖在不同区域的消费模式1256

四 白陶的分布1259

五 器形雅致的陶器1262

六 大型陶器1265

七 其他陶制品:纺轮1271

八 两城镇遗址中陶器生产策略和劳动分配的潜在证据1279

九 不同时期陶器生产策略的依据:各阶段陶器形制1283

一○ 标准化的评估:罐形鼎的尺寸和纹饰1291

一一 结论1298

第五节 H31出土遗物的空间位置分析1299

一 引言1299

二 数据来源1299

三 方法1300

四 结果1302

五 统计分析1303

六 讨论1307

七 小结1307

第一三章 石器研究1308

第一节 概况1308

一 复杂社会中石器的生产和使用1308

二 手工业专业化的考察1309

三 龙山时期的区域经济以及城市化的出现1311

四 本项目研究的主要问题1312

五 研究简史以及两城镇遗址年代序列1313

(一)研究简史1313

(二)地层学和年代学1313

第二节 两城镇遗址石器组合1314

一 概况1314

二 打制石器概述1315

三 石器组合1315

(一)第一组:假定的木作加工工具1316

1.石斧1316

2.石锛1320

3.石凿1323

4.小凿1324

(二)第二组:假定的种植和收割工具1325

1.石铲1325

2.石刀1328

3.石镰1331

(三)第三组:假定为狩猎或战争的石器1334

1.石钺1334

2.抛射尖状器(箭头和矛头)1338

(四)第四组:假定的食物加工工具1345

1.磨棒/手石1345

2.石杵1347

3.石臼1348

(五)第五组:假定的皮革加工工具1348

D形石拍1348

(六)第六组:切割、刮削、舂捣类工具1349

1.砾石石刀1349

2.可用石片1350

3.双面砾石砍砸器1351

4.砾石砍砸器1351

5.打制石刀1352

(七)第七组:与加工、制作石器相关的石制品1352

1.毛坯1352

2.素材1358

3.磨石1360

4.石锤1363

5.石钻及废料1364

6.石锯1365

7.石核1365

8.石片1366

9.微型石片1367

(八)第八组:与制陶和石器生产相关的工具1368

打磨/抛光石器1368

(九)第九组:与个人装饰相关的石器1370

饰品1370

(一○)第十组:其他石器1372

1.有槽磨石1372

2.石调色板1373

3.石纺轮1374

4.不能确定用途的完整石器1374

5.不能确定器形的石器断块1374

6.陶质抛射尖状器1375

7.骨质抛射尖状器1375

第三节 两城镇遗址石器的石料来源1381

一 从石料来源而引发出的龙山时期社会问题1381

二 两城镇地区的地质概述1382

1.绿泥/角闪片岩1388

2.砂岩1390

3.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流纹凝灰岩1391

4.本地出产的火成/岩浆岩1393

5.玄武岩1393

6.富含白云母的熔结凝灰岩和黑云母片岩1395

7.很软的滑石片岩1395

8.典型变质岩——绿色板岩和千枚岩1396

9.黑曜石1396

10.燧石1396

11.软玉1396

12.绿松石1398

13.圆钝的海滩卵石1398

三 小结1398

第四节 实验考古学概况及研究目标1401

一 模拟实验和人类行为1401

二 磨制石器工艺研究简史1402

三 本项研究中的复制品制作及微痕分析1402

四 模拟实验的准备1405

五 对于加工程序的观察和模拟实验1407

1.实验中火的作用1407

2.打制、琢制和磨制实验1407

3.关于磨石的实验1411

4.石器与石片的比率1411

5.钻孔实验1412

6.锯1414

7.陶器打磨和石器抛光实验1415

8.打磨陶器1415

9.石器抛光1415

10.抛光的其他方法1417

11.皮毛加工1417

12.结论和实验总结1417

第五节 两城镇遗址石器的微痕分析1418

一 概况1418

二 具体研究1418

1.高倍法和低倍法如何在研究中整合1418

2.微痕模拟实验1419

3.进行微痕分析的样品概况1419

4.方法1421

三 石器制作程序1424

1.装柄证据1427

2.使用形成的痕迹1429

3.使用微痕的历时变化1454

第六节 磨制石器制作与微型石片——关于两城镇遗址石器加工区域的识别1466

一 概况1466

二 具体研究1467

1.石片确认1467

2.石片分析方法1467

3.石片出土考古背景1470

4.研究方法1470

5.分析结果1474

6.分析结果的考古学意义1480

三 小结1484

第七节 两城镇遗址石器的生产、分配及消费:分期分析的结果1485

一 概况1485

二 具体研究1486

1.理论建构1486

2.第一期石器1488

3.第二期石器1496

4.第三期石器1507

5.第四期石器1515

6.两城镇遗址石器的生产特征1533

7.交换、精英阶层对资源的控制以及两城镇遗址石器生产的特征1543

8.两城镇遗址与城市化的出现1545

三 小结1549

第八节 结论1550

一 对于两城镇遗址石器生产性质的认识1550

1.石器形态1550

2.石料种类1550

3.石器生产技术1551

4.石器的使用1551

5.谁在制作石器1552

二 未来研究展望1552

第九节 参考文献1556

第一四章 人为活动化学残留物研究1575

一 简介1575

二 背景介绍1576

1.考古学中的沉积物化学:方法和理论1576

2.人类居住场所人为活动化学残留物在沉积物中的形成1576

3.人为沉积物的多元素性1578

4.民族考古学研究1579

5.对沉积物样品中残留物的提取1580

6.残留物的鉴定1582

7.对卡塔胡由克五号建筑物的研究1583

三 两城镇的土壤样品1585

1.两城镇研究:材料和方法1585

2.结论一:民族考古学样品1589

3.结论二:地面考古学样品1590

四 讨论和结论1593

第一五章 结语1596

第一节 田野考古工作方法的探索1596

第二节 龙山文化遗存的年代关系、文化特征与聚落结构1597

一 各发掘区龙山文化遗存的年代对应关系1597

二 龙山文化遗存的基本特征1600

1.城墙和环壕1600

2.房屋建筑1601

3.埋葬制度和习俗1602

4.发掘出土最多的遗物——陶器1602

三 龙山文化时期的聚落结构及其变迁1603

第三节 多学科合作研究的主要收获1604

一 地质考古1605

二 遥感考古1605

三 人类遗骸研究1606

四 动物考古1607

五 植物考古1608

六 化学残留物分析1610

1.混合型古酒研究1610

2.人为活动化学残留物研究1611

七 石器研究1611

1.关于钺和镞1612

2.石拍1612

3.与加工和制作石器相关的材料1612

八 陶器研究1615

第四节 两城地区龙山时期的社会组织1617

后记162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