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学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家治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 ISBN:7810320211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357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370页
- 主题词:科学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学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绪论1
第一节 科学学的产生及其发展1
一、科学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
二、科学学的历史概述及英美科学学概况3
三、苏联等国的科学学概况9
四、中国的科学学概况12
第二节 科学学的定义、对象及内容15
一、科学学的定义问题15
二、对象和任务16
三、科学学的内容特性17
四、科学学与科技史及自然辩证法的关系17
五、科学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19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科学学的方法和意义20
一、学习和研究科学学的方法20
二、学习和研究科学学的意义21
上篇23
第一章 科学及其体系结构23
第一节 科学概念及其特征23
一、科学概念的含义及其发展23
二、科学的基本特征27
三、研究科学特征的重要意义29
第二节 科学分类及其发展30
一、科学分类及其历史演化30
二、科学分类的客观基础及其基本原则34
三、科学分类的发展36
第三节 科学的体系结构39
一、科学的总体结构39
二、科学的门类结构41
三、科学的学科结构43
四、科学的微观结构46
五、研究科学体系结构的意义48
第二章 科学发展整体特征51
第一节 科学的指数增长51
一、指数增长曲线的发现51
二、科学量的指数增长及其分析53
三、指数增长曲线的适用条件及其分析57
第二节 带头学科的出现与更替61
一、带头学科及其特点61
二、带头学科的更替过程及其分析62
三、“当采学科”与带头学科65
第三节 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69
一、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现象69
二、对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的分析76
三、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几点启示81
第三章 科学发展的动力83
第一节 科学发展的动力结构83
一、科学发展内在动力的系统分析84
二、科学发展的宏观动力分析85
第二节 科学发展的心理动力86
一、好奇心是科学创造的良好开端87
二、自信心是科学探索的加速剂89
三、进取心和进攻意识是科学探索的开路先锋90
四、美的追求是科学家的自我满足91
五、满足社会需要是科学创造的根本目标92
第三节 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94
一、实验与理论的矛盾运动94
二、各种理论观点之间的矛盾96
三、分化与综合的矛盾运动97
四、继承与创新的矛盾运动100
第四节 科学发展的社会动力101
一、物质生产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101
二、军事与战争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刺激因素103
三、社会制度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与制约105
四、社会意识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和促进作用109
第四章 社会整体科学能力112
第一节 社会整体科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112
一、社会整体科学能力112
二、社会整体科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113
三、社会整体科学能力的特点116
第二节 社会整体科学能力的组成要素与结构118
一、社会整体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118
二、社会整体科学能力的潜在要素121
三、社会整体科学能力的结构124
第三节 社会整体科学能力发展的途径128
一、发展社会整体科学能力的意义128
二、发展社会整体科学能力的途径130
三、发展我国社会整体科学能力的措施133
第五章 科学家与科学家群体136
第一节 科学家及其素质136
一、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的科学家136
二、科学家的行为规范140
三、科学家的素质与创造能力146
第二节 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150
一、科学共同体:规定性与特征150
二、科学界的金字塔155
三、科学家成长的社会机制157
第三节 科学家的群体结构160
一、科学家群体的结构特征160
二、科学家群体的心理氛围164
三、学派的特征与功能168
下篇173
第六章 科学与技术173
第一节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173
一、技术的含义及其特征174
二、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76
三、科学与技术的联系176
第二节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的相互关系180
一、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区别和联系180
二、三次革命的历史考察与分析182
第七章 科学技术与经济189
第一节 科技作用于经济的机制189
一、科技与经济的关系189
二、科学通过技术转变为直接生产力191
三、科技系统与经济系统互动机制195
第二节 科技发展促使经济结构的变革199
一、科技发展与经济增长199
二、科技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变化201
三、科技发展与劳动方式的变化206
第三节 加强科技与经济相互联系的措施207
一、科研投资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208
二、科研成果的鉴定与推广211
三、科技成果的商品属性与技术市场219
第八章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227
第一节 科学技术社会地位的增长227
一、农业社会的科技与文明227
二、工业社会的科技与文明229
三、信息社会的科技与文明231
四、科技进步与社会文明的过程233
第二节 科技进步与社会结构236
一、科技进步与三大差别的缩小236
二、科技进步与家庭结构的演化240
三、科技进步与认知模式的更新243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246
一、古代的科技价值观246
二、近代的科技价值观248
三、现代的科技价值观251
四、马克思主义的科技价值观254
第九章 科技管理体制及其改革257
第一节 科技管理的基本内容257
一、科技管理的特点及类型258
二、科技管理的基本原则261
三、科技管理的主要职能267
第二节 科技管理体制及其设置原则271
一、不同的科技管理体制271
二、科技管理体制的构成要素278
三、科技管理体制的设置原则与要求283
第三节 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287
一、改革的必要与可能287
二、改革的方向和内容290
三、建设一支强大的科技管理队伍293
第十章 科技政策与科技立法295
第一节 科技政策及其基本内容295
一、科技政策的概念及特性295
二、科技政策的研究内容298
三、科技政策的作用301
第二节 制定科技政策的基本原则302
一、科技政策与国家政策相一致的原则302
二、科技政策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原则304
三、制定科技政策的层次原则305
第三节 科技政策的制定程序及实施条件305
一、科技政策的制定程序305
二、科技政策的实施条件310
第四节 科技立法312
一、科技立法的必要性312
二、科技立法的内容314
三、科技立法的作用317
第十一章 科技发展战略与选择321
第一节 科技发展战略及其制定原则321
一、科技发展战略及其主要内容321
二、制定科技发展战略的原则323
三、制定科技发展战略的程序和方法326
第二节 科技发展的不同战略分析329
一、美国的科技发展战略329
二、日本的科技发展战略331
三、苏联的科技发展战略332
四、西欧各国的科技发展战略335
五、若干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336
第三节 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选择339
一、我国建国以来科技发展与技术选择中的经验教训339
二、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根据341
三、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总方针和轮廓设想344
结束语: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46
参考文献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