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 2012 第3卷 减缓与适应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 2012 第3卷 减缓与适应](https://www.shukui.net/cover/15/35064372.jpg)
- 秦大河总主编;丁永建,穆穆副总主编;潘家华,胡秀莲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气象出版社
- ISBN:750295647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78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29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 2012 第3卷 减缓与适应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低碳转型的挑战1
1.1减缓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与研究进展1
1.1.1科学认识气候变化1
1.1.2全球温室气体排放2
1.1.3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情况3
1.1.4减缓气候变化研究进展4
1.2减缓气候变化的挑战与机遇6
1.2.1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约束7
1.2.2减缓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8
1.2.3减缓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11
1.2.4中国的努力与成效14
1.3减缓气候变化的评估内容和不确定性问题15
1.3.1评估的主要内容16
1.3.2评估结论的不确定性16
参考文献17
第二章 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分析19
2.1情景研究方法19
2.1.1背景19
2.1.2排放情景的定性分析20
2.1.3排放情景的定量分析21
2.1.4 IPCC排放情景23
2.2中国排放情景回顾和评价25
2.2.1社会经济情景25
2.2.2能源情景30
2.2.3二氧化碳排放情景36
2.2.4工艺过程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情景38
2.3技术与政策40
2.3.1减排情景中的技术因素40
2.3.2减排成本43
2.3.3国际机制情景48
2.3.4情景中的减排政策49
参考文献50
第三章 温室气体减排的技术选择与经济潜力51
3.1引言51
3.2能源供应部门53
3.2.1化石燃料发电技术53
3.2.2核电56
3.2.3可再生能源发电56
3.2.4中国低碳发电技术减排潜力与成本估算60
3.3工业部门61
3.3.1能源利用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61
3.3.2温室气体关键减排技术评价与选择63
3.3.3关键减排技术的减排潜力和成本分析67
3.3.4实施减排技术的障碍和政策措施70
3.4交通运输部门71
3.4.1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现状和趋势71
3.4.2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评价和选择72
3.4.3温室气体减排成本和潜力分析75
3.4.4实现减排技术的障碍和政策措施77
3.5建筑部门79
3.5.1温室气体减排现状和趋势79
3.5.2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评价和选择79
3.5.3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减排成本和潜力分析81
3.5.4实施减排技术的障碍和政策措施83
3.6农业和能源作物83
3.6.1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现状和趋势83
3.6.2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评价和选择84
3.6.3温室气体减排成本和经济潜力分析91
3.6.4实现减排潜力的障碍与政策措施91
3.7林业部门92
3.7.1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现状和趋势92
3.7.2减排技术评价与选择93
3.7.3减排技术的经济潜力96
3.7.4小结96
3.8畜牧业97
3.8.1温室气体排放现状97
3.8.2养殖业甲烷排放及其减排97
3.8.3养殖业与养殖环境的减排潜力分析99
3.9农林废弃物100
3.9.1农林废弃物温室气体排放现状100
3.9.2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与潜力100
3.9.3废弃物减排的技术和经济分析102
3.9.4废弃物温室气体减排的障碍和政策措施103
3.9.5小结103
参考文献103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政策对气候变化的减缓效应106
4.1引言106
4.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及政策体系107
4.2.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07
4.2.2中国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108
4.2.3中国可持续发展主要政策减缓效应评价思路110
4.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的减缓效应111
4.3.1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减缓效应111
4.3.2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政策的减缓效应113
4.3.3绿色贸易政策的减缓效应114
4.3.4绿色消费政策的减缓效应115
4.4社会政策的减缓效应116
4.4.1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减缓效应116
4.4.2扶贫开发政策的减缓效应119
4.5能源政策的减缓效应122
4.5.1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能源的要求122
4.5.2合理引导需求的能源政策127
4.5.3优化能源结构的能源政策132
4.5.4能源政策的减缓效果137
4.6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减缓效应138
4.6.1生态保护与植被建设政策的减缓效应139
4.6.2大气污染控制政策的减缓效应141
4.6.3垃圾处理处置政策的减缓效应142
4.7小结143
参考文献144
第五章 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145
5.1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145
5.1.1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内涵145
5.1.2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147
5.1.3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148
5.2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150
5.2.1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150
5.2.2能源体系低碳化151
5.2.3保持并增加自然碳汇152
5.2.4推行低碳价值理念153
5.2.5非CO2类温室气体减排154
5.3国外低碳经济政策与实践155
5.3.1法律法规等命令控制手段155
5.3.2财税引导与激励政策手段157
5.3.3市场灵活机制159
5.3.4信息支持及自愿性行动160
5.3.5国际低碳经济政策对中国的启示161
5.4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163
5.4.1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矩阵163
5.4.2实施法律法规等命令控制手段164
5.4.3实施利用市场的财税引导与激励政策手段167
5.4.4创建灵活的市场机制——“碳信用”与“碳交易”170
5.4.5加强信息支持、自愿性行动等鼓励公众参与的政策171
参考文献172
第六章 国际合作减缓气候变化175
6.1国际合作减缓气候变化的现状175
6.1.1全球气候变化合作的必然性175
6.1.2全球气候合作的发展与曲折176
6.1.3联合国框架下的气候变化合作180
6.1.4国际合作的其他平台和重要机制181
6.2参与全球气候合作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182
6.2.1生态和地理环境因素182
6.2.2市场和经济利益183
6.2.3能源安全185
6.2.4政治驱动因素和气候变化的协同186
6.3国际合作的减缓气候变化方面评估189
6.3.1国际合作减排的经济评估189
6.3.2国际合作减排的政治评估192
6.3.3国际协同对国内制度建设的影响194
6.4中国同国际社会应对减缓气候变化的全方位合作195
6.4.1多边合作195
6.4.2双边合作199
6.4.3挑战与困境201
6.5未来国际气候制度的设计202
6.5.1国际气候制度评估202
6.5.2国外关于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的各种建议204
6.5.3国际气候制度与公平原则211
6.5.4国际气候制度与技术转让213
参考文献218
第七章 地方政府和社会参与221
7.1引言221
7.2地方政府的参与222
7.2.1气候变化与城市的责任222
7.2.2国际城市的减缓目标和方法223
7.2.3中国城市的减缓现状与努力226
7.2.4低碳城市在中国遇到的挑战231
7.3企业的参与235
7.3.1企业减排的驱动力235
7.3.2企业着手减排的步骤239
7.3.3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240
7.4公众与社团参与242
7.4.1气候变化与公众参与242
7.4.2国际气候政治的公众参与新趋势243
7.4.3社团和公民团体在中国减缓气候变化中的参与244
7.5低碳与可持续消费247
7.5.1可持续消费政治议程的进展247
7.5.2可持续消费理论探索中的几个关键问题248
7.5.3低碳和可持续消费250
参考文献252
第八章 综合应对气候变化253
8.1引言253
8.2减缓和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协同254
8.2.1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主要问题254
8.2.2减缓气候变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256
8.2.3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和减缓政策的协同258
8.2.4减缓与能源安全的协同263
8.3减缓和社会发展的协同266
8.3.1减缓与扶贫的协同266
8.3.2减缓与就业的协同268
8.3.3减缓与保障妇女权益的协同271
8.4减缓与环境政策的协同272
8.4.1减缓与环境政策的相互关系272
8.4.2减缓与环境政策的协同272
8.5减缓与适应的协同274
8.5.1减缓和适应的差异性274
8.5.2减缓和适应的协同与权衡取舍275
8.5.3促进减缓和适应气候政策的协同275
8.6综合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经济转型276
参考文献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