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通史简编 修订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哲学通史简编 修订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4/35033959.jpg)
- 冯契著;陈卫平缩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ISBN:978710804413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51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461页
- 主题词:哲学史-中国-缩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通史简编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1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5
第三节 “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近代哲学革命11
第一篇 先秦21
第一章 儒、墨、道、法诸子的兴起21
第一节 孔子的仁知统一学说21
第二节 墨子及儒墨之争——经验论与先验论的对立25
第三节 《老子》:“反者道之动”——辩证法否定原理的提出31
第四节 《孙子兵法》以及法家之初起36
第二章 百家争鸣的高潮39
第一节 《管子》:法家和黄老之学的合流39
第二节 儒法之争与孟子性善说42
第三节 庄子:“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50
第四节 名家“坚白”、“同异”之辩——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对立58
第五节 后期墨家的名实观和自然观62
第三章 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71
第一节 荀子对“天人”、“名实”之辩的总结——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统一71
第二节 韩非:“不相容之事不两立”88
第三节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朴素的对立统一原理的确立95
第四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辩证逻辑的比较法运用于具体科学101
第一篇小结106
第二篇 秦汉至清代(鸦片战争前)115
第四章 独尊儒术与对儒家神学的批判115
第一节 董仲舒和《淮南子》——目的论“或使”说与机械论“或使”说的对立116
第二节 王充:唯物主义的“莫为”说反对“或使”说124
第五章 玄学与儒、道、释的鼎立133
第一节 王弼的“贵无”说和裴頠的《崇有论》134
第二节 嵇康对宿命论的挑战140
第三节 《庄子注》:“有而无之”——“独化”说反对形而上学的本体论142
第四节 葛洪的道教哲学和僧肇的玄学化佛学149
第五节 范缜对“形神”之辩的总结——唯物主义质用统一原理的运用154
第六章 儒、道、释合流的趋势159
第一节 天台宗:“三谛圆融”和“无情有性”161
第二节 法相宗论“一切唯识”与华严宗论“法界缘起”——唯心主义的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164
第三节 禅宗:佛学儒学化的完成169
第四节 李筌的唯意志论倾向的道教理论175
第五节 柳宗元、刘禹锡:“天人不相预”与“天人交相胜”——对“力命”之争的唯物主义的总结177
第七章 理学盛行和对理学的批判186
第一节 周敦颐、邵雍和二程:正统派理学的奠基者188
第二节 张载对“有无(动静)”之辩的总结——以气一元论阐发对立统一原理191
第三节 朱熹的理一元论体系198
第四节 与程朱理学对立的“荆公新学”和“事功之学”206
第五节 王守仁的心一元论体系211
第六节 李贽的异端思想219
第八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阶段223
第一节 王夫之对“理气(道器)”、“心物(知行)”之辩的总结——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相统一的气一元论体系224
第二节 黄宗羲的启蒙思想与历史主义的方法242
第三节 顾炎武的“修己治人之实学”247
第四节 颜元论“习行”和戴震论“知”252
第二篇小结258
第三篇 近代(1840—1949年)273
第九章 中国近代哲学的前驱273
第一节 龚自珍:“众人之宰,自名曰我”——近代人文主义的开端273
第二节 魏源:“我有乘于物”和“及之而后知”——“心物(知行)”之辩在近代的开端279
第十章 哲学革命的进化论阶段285
第一节 康有为:历史进化论的提出285
第二节 谭嗣同:“冲决网罗”之仁学292
第三节 严复的“天演之学”与经验论296
第四节 梁启超论“我”之自由和“群”之进化305
第五节 章 太炎:“竞争生智慧,革命开民智”——社会实践观点的萌芽314
第六节 王国维:哲学学说的“可爱”与“可信”321
第七节 孙中山的进化理论与知行学说326
第十一章 哲学革命进入唯物辩证法阶段334
第一节 李大钊、陈独秀:由进化论到唯物史观335
第二节 胡适的“实验主义”和梁漱溟的直觉主义344
第三节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及瞿秋白的历史决定论354
第四节 鲁迅论国民性及其美学思想360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专业哲学家的贡献368
第一节 李达、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初步369
第二节 熊十力:“新唯识论”374
第三节 朱光潜:美学上的表现说379
第四节 金岳霖:“以经验之所得还治经验”——在实在论基础上的感性与理性、事与理的统一385
第五节 冯友兰:“新理学”394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者对传统思想的批判研究400
第七节 毛泽东: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历史观与认识论中的“心物”之辩的总结404
第三篇小结422
引证书目举要448
再版后记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