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治经济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政治经济学
  • 戴达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 ISBN:7504717770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66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379页
  • 主题词:政治经济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政治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论1

1.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

1.1.1 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2

1.1.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3

1.1.3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5

1.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8

1.2.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8

1.2.2 经济规律体系与基本经济规律9

1.3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10

1.3.1 有助于人们树立起科学的共产主义世界观10

1.3.2 有助于人们正确制定和执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和政策11

1.3.3 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和应用水平11

第2章 商品和货币17

2.1 商品18

2.1.1 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8

2.1.2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19

2.1.3 商品的价值量20

2.1.4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22

2.2 货币24

2.2.1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24

2.2.2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28

2.3 价值规律32

2.3.1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形式32

2.3.2 价值规律的作用32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39

3.1 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条件40

3.1.1 货币转化为资本40

3.1.2 劳动力成为商品41

3.2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42

3.2.1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42

3.2.2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43

3.2.3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44

3.2.4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45

3.3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46

3.3.1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46

3.3.2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47

3.3.3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48

3.4 资本主义工资50

3.4.1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50

3.4.2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51

3.4.3 无产阶级为提高工资而斗争53

第4章 资本积累59

4.1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60

4.1.1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60

4.1.2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62

4.2 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64

4.2.1 资本的有机构成64

4.2.2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64

4.2.3 相对过剩人口66

4.2.4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68

4.3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70

4.3.1 资本的原始积累70

4.3.2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71

第5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及社会资本再生产78

5.1 资本循环79

5.1.1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79

5.1.2 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81

5.2 资本的周转84

5.2.1 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84

5.2.2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85

5.2.3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86

5.2.4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88

5.2.5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89

5.3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90

5.3.1 社会资本和社会总产品90

5.3.2 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92

5.3.3 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94

5.3.4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97

5.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97

5.4.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97

5.4.2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98

第6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106

6.1 利润和平均利润107

6.1.1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07

6.1.2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109

6.1.3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111

6.2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114

6.2.1 商业资本114

6.2.2 商业利润115

6.2.3 商业流通费用117

6.3 借贷资本和资本主义信用117

6.3.1 借贷资本117

6.3.2 资本主义信用121

6.3.3 股份公司和股票价格124

6.4 地租125

6.4.1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125

6.4.2 级差地租126

6.4.3 绝对地租131

6.4.4 土地价格132

第7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及其在当代的发展139

7.1 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140

7.1.1 生产集中和垄断140

7.1.2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144

7.1.3 资本输出145

7.1.4 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分割世界147

7.1.5 帝国主义列强从领土上分割世界148

7.2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特征的新变化148

7.2.1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149

7.2.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149

7.2.3 金融资本的统治大大加强151

7.2.4 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和跨国公司152

7.2.5 经济一体化和对经济生活的国际调节154

第8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61

8.1 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162

8.1.1 市场与市场经济162

8.1.2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64

8.1.3 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165

8.1.4 市场经济的功能和局限性167

8.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170

8.2.1 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必然性170

8.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和实践过程173

8.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框架178

8.3.1 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178

8.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79

8.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80

第9章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187

9.1 市场体系的特征与作用188

9.1.1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涵义及其特征188

9.1.2 市场体系的作用189

9.1.3 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市场体系190

9.2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构成192

9.2.1 消费品市场193

9.2.2 生产资料市场193

9.2.3 金融市场195

9.2.4 劳动力市场196

9.2.5 技术、信息市场196

9.2.6 房地产市场198

9.3 社会主义市场规则199

9.3.1 市场规则的含义、特征及意义200

9.3.2 社会主义市场规则的主要内容201

第10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208

10.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09

10.1.1 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结构209

10.1.2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209

10.1.3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12

10.2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215

10.2.1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含义215

10.2.2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控制力217

10.2.3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218

10.3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20

10.3.1 个体经济220

10.3.2 私营经济221

10.3.3 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222

第11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228

11.1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229

11.1.1 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229

11.1.2 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230

11.1.3 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231

11.2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33

11.2.1 多种分配方式及其客观必然性233

11.2.2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235

11.2.3 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237

11.2.4 效率与公平239

11.3 社会保障制度243

11.3.1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功能243

11.3.2 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45

第12章 社会主义企业及其改革253

12.1 企业的一般性质254

12.1.1 企业的起源和本质特征254

12.1.2 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机制258

12.2 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263

12.2.1 市场经济条件下几种基本的企业制度263

12.2.2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266

12.2.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270

12.3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战略措施273

12.3.1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273

12.3.2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275

12.3.3 全面加强企业管理277

第13章 社会主义农业和农村经济285

13.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286

13.1.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86

13.1.2 农村稳定和发展是全国稳定和发展的基础287

13.1.3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290

13.2 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和中国农业的发展290

13.2.1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290

13.2.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293

13.2.3 中国农业面临的新课题296

13.3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01

13.3.1 把农户推向市场,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301

13.3.2 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303

13.3.3 加快农业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304

13.3.4 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305

13.3.5 发展小城镇,实现农村城市化306

第14章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313

14.1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314

14.1.1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314

14.1.2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316

14.2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318

14.2.1 对外贸易318

14.2.2 对外资金交流320

14.2.3 对外技术交流322

14.2.4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324

14.2.5 国际旅游业325

14.3 处理好国内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的关系326

14.3.1 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326

14.3.2 利用外资与保护民族工业的关系329

14.3.3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的规模管理331

第15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339

15.1 国家的经济职能和宏观调控的必然性340

15.1.1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340

15.1.2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必然性342

15.2 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和方式346

15.2.1 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346

15.2.2 从直接调控方式为主向间接调控方式为主转变351

15.3 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和主要经济政策353

15.3.1 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353

15.3.2 宏观调控的主要经济政策3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