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22/34889902.jpg)
- 郝吉明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19817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586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600页
- 主题词:空气污染控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1-1 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1
1-1-1大气污染1
1-1-2大气污染物3
1-1-3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发生量7
1-2 大气污染及其控制概况8
1-2-1大气污染概况8
1-2-2几种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概况12
1-3 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14
1-4 大气环境标准17
1-4-1大气环境标准的种类和作用17
1-4-2大气环境质量标准18
1-4-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20
1-4-4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21
第二章 燃烧与大气污染26
2-1 燃料的性质26
2-1-1煤26
2-1-2石油30
2-1-3天然气31
2-1-4非常规燃料32
2-2 燃料燃烧过程34
2-2-1影响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34
2-2-2燃料燃烧的理论空气量35
2-2-3燃烧产生的污染物38
2-2-4热化学关系式40
2-3 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42
2-3-1烟气体积计算42
2-3-2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44
2-4 燃烧过程硫氧化物的形成与控制47
2-4-1燃料中硫的氧化机理47
2-4-2SO2和SO3之间的转化50
2-4-3硫氧化物形成的控制52
2-5 燃烧过程氮氧化物的形成与控制57
2-5-1NO和NO2形成的热力学58
2-5-2燃烧过程中NO形成的动力学61
2-5-3由含氮燃料形成的NOx67
2-5-4低NOx燃烧技术68
2-6 燃烧过程中颗粒污染物的形成71
2-6-1碳粒子的生成71
2-6-2燃煤粉尘的形成73
2-7 燃烧过程中其它污染物的形成77
2-7-1有机污染物的形成78
2-7-2一氧化碳的形成79
第三章 大气扩散83
3-1 大气层结构及气象要素83
3-1-1大气层结构83
3-1-2气象要素86
3-2 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88
3-2-1气温直减率88
3-2-2气温的垂直分布90
3-2-3大气的静力稳定度及其判据90
3-2-4烟流形状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92
3-2-5逆温93
3-3 大气的运动和风97
3-3-1引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97
3-3-2大气边界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99
3-3-3近地层中的风速廓线模式99
3-3-4地方性风场101
3-4 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103
3-4-1湍流概念简介103
3-4-2湍流扩散理论简介104
3-4-3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105
3-5 污染物浓度的估算方法110
3-5-1烟流抬升高度的计算110
3-5-2帕斯奎尔扩散曲线法112
3-5-3稳定度分类方法及扩散参数的选择118
3-5-4污染物浓度与采样时间的关系120
3-6 非点源污染物浓度估算模式123
3-6-1线源扩散模式123
3-6-2面源扩散模式125
3-7 特殊情况下的扩散模式127
3-7-1封闭型扩散模式127
3-7-2熏烟型扩散模式129
3-8 烟囱高度的设计132
3-8-1烟囱高度的计算132
3-8-2烟囱设计中的几个问题134
3-9 厂址选择134
3-9-1厂址选择中所需的气候资料135
3-9-2长期平均浓度的估算137
3-9-3厂址选择139
第四章 除尘技术基础145
4-1 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145
4-1-1单一颗粒的粒径145
4-1-2粒径分布147
4-1-3平均粒径151
4-1-4粒径分布函数152
4-2 粉尘的物理性质157
4-2-1粉尘的密度157
4-2-2粉尘的比表面积158
4-2-3粉尘的润湿性159
4-2-4粉尘的荷电性及导电性159
4-2-5粉尘的粘附性161
4-2-6粉尘的安息角161
4-2-7粉尘的爆炸性162
4-3 净化装置的性能163
4-3-1净化装置技术性能的表示方法163
4-3-2净化效率的表示方法164
4-4 颗粒捕集理论基础168
4-4-1流体阻力168
4-4-2阻力导致的减速运动172
4-4-3重力沉降173
4-4-4离心沉降176
4-4-5静电沉降176
4-4-6惯性沉降177
4-4-7扩散沉降180
第五章 除尘装置187
5-1 机械式除尘器187
5-1-1重力沉降室187
5-1-2惯性除尘器193
5-1-3旋风除尘器195
5-2 电除尘器213
5-2-1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213
5-2-2电晕放电214
5-2-3粒子荷电218
5-2-4荷电粒子的运动和捕集225
5-2-5被捕集粉尘的清除230
5-2-6电除尘器结构231
5-2-7粉尘比电阻236
5-2-8电除尘器选择和设计240
5-3 湿式除尘器243
5-3-1概述243
5-3-2湿式除尘器除尘机理244
5-3-3喷雾塔洗涤器251
5-3-4旋风洗涤器253
5-3-5文丘里洗涤器256
5-4 过滤式除尘器263
5-4-1袋式除尘器工作原理264
5-4-2袋式除尘器的压力损失266
5-4-3袋式除尘器的滤料269
5-4-4袋式除尘器的清灰271
5-4-5袋式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应用274
5-4-6颗粒层除尘器277
5-5 除尘器选择与发展279
5-5-1除尘器的合理选择279
5-5-2除尘设备的发展283
第六章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289
6-1 吸收过程的气液平衡290
6-1-1气体在液相中的平衡溶解度290
6-1-2化学吸收中的气液平衡关系293
6-2 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动力学297
6-2-1双膜理论297
6-2-2化学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301
6-2-3各类化学吸收的速率方程306
6-3 吸收设备312
6-3-1吸收设备的类型与特点312
6-3-2化学吸收时填料塔高度的计算323
6-4 吸收法净化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327
6-4-1概述327
6-4-2石灰/石灰石法烟气脱硫329
6-4-3其它吸收剂脱硫342
6-5 吸收法净化其它气态污染物345
6-5-1吸收法净化含NOx废气345
6-5-2吸收法净化含氟废气348
第七章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355
7-1 吸附过程与吸附剂355
7-1-1吸附过程355
7-1-2吸附剂356
7-1-3影响气体吸附的因素359
7-2 吸附理论362
7-2-1吸附平衡362
7-2-2吸附速率365
7-2-3吸附剂的解吸367
7-3 吸附设备及其计算方法368
7-3-1固定床吸附器及其计算方法369
7-3-2移动床吸附器的计算方法377
7-4 吸附法净化有机蒸气383
7-4-1有机溶剂蒸发量384
7-4-2多组分吸附386
7-4-3活性炭的吸附热389
7-4-4脱附时水蒸气的消耗量393
7-4-5干燥炭时空气及热的消耗量394
7-5 吸附法净化其它气态污染物397
7-5-1低浓度二氧化硫的吸附净化397
7-5-2含氟化氢废气的吸附净化399
7-5-3吸附脱除臭味403
第八章 催化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407
8-1 概述407
8-2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408
8-2-1催化剂的定义与组成408
8-2-2催化剂的性能410
8-2-3催化作用及其特征412
8-3 催化作用原理413
8-3-1催化作用的化学本质413
8-3-2催化理论414
8-4 多相催化反应的物理化学过程及动力学方程415
8-4-1多相催化反应的物理化学过程415
8-4-2表面化学反应速度和动力学方程417
8-4-3表面化学反应的宏观动力学方程419
8-4-4内外扩散对表面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421
8-5 气-固相催化反应器的设计计算与结构类型选择422
8-5-1气-固相催化反应器的设计基础422
8-5-2气-固相催化反应器设计计算424
8-5-3气-固相催化反应器的结构类型与选择427
8-5-4固定床的阻力计算432
8-5-5固定床催化反应器设计的注意事项434
8-6 气态污染物的催化净化工艺435
8-6-1催化转化法净化SO2气体435
8-6-2催化还原法净化NOx气体440
8-6-3催化燃烧法净化有机蒸气及脱臭444
8-6-4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447
第九章 集气罩及管道设计451
9-1 净化系统的组成及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451
9-1-1局部排气净化系统的组成451
9-1-2局部排气净化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453
9-2 集气罩的设计454
9-2-1集气罩的捕集机理454
9-2-2集气罩的基本形式462
9-2-3集气罩的主要性能466
9-2-4集气罩的设计方法472
9-3 管道系统的设计488
9-3-1管道内气体流动的压力损失488
9-3-2管道内流动气体的压力分布491
9-3-3管道计算493
9-3-4管道系统设计中的有关问题500
9-4 净化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505
9-4-1设计过程自动化及计算机辅助设计505
9-4-2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组成及功能507
9-4-3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程序509
9-4-4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净化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实例509
第十章 大气污染控制系统分析517
10-1 大气污染控制系统分析的任务和内容517
10-1-1问题的提出517
10-1-2研究的任务和内容518
10-2 大气污染控制系统的分类和组成520
10-2-1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系统520
10-2-2污染源的控制系统520
10-2-3废气净化系统521
10-3 规划的经济评价依据522
10-4 规划的过程与步骤523
10-4-1规划目标523
10-4-2建立模型525
10-4-3模拟与优化527
10-4-4评价与决策527
10-5 城市与工业区大气污染的数学模拟528
10-5-1城市大气污染特征528
10-5-2罗尔勃克(Rollback)比例缩减模型530
10-5-3城市多源高斯模式532
10-5-4“箱”模式535
10-6 大气污染控制系统规划实例537
10-6-1排放总量控制优化537
10-6-2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系统分析542
10-6-3城市经济-能源-环境系统分析548
主要参考文献559
附录565
附录一 空气的物理参数565
附录二 水的物理参数568
附录三 空气污染物三级标准浓度限值569
附录四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570
附录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571
附录六 十三类有害物质的排放标准574
附录七 锅炉烟尘排放标准(摘要)577
附录八 几种气体或蒸气的爆炸特性578
附录九 几种粉尘的爆炸特性578
附录十 镀槽边缘控制点的吸入速度νx(m/s)579
附录十一 局部阻力系数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