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货币银行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货币银行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10/34830665.jpg)
- 周升业,曾康霖主编;《货币银行学》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17665X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544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7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货币银行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1
第一节 货币的产生和属性1
一、货币的产生1
§ 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2
§ 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4
二、货币的属性5
§ 商品货币的属性6
§ 纸币的属性7
§ 信用货币的属性10
第二节 货币形式的发展与货币制度的演变15
一、货币发展的几个阶段16
§ 朴素的商品货币阶段16
§ 贵金属货币阶段16
§ 银行凭证货币阶段17
二、货币发展的几种形式17
§ 实物货币17
§ 代用货币18
§ 信用货币18
§ 复合货币19
三、货币制度的演变21
§ 银本位制22
§ 金银两本位制23
§ 金本位制25
§ 纸币本位制29
第三节 我国人民币的性质和形式30
一、人民币是信用货币31
§ 人民币产生的经济基础与信用关系31
§ 人民币产生的程序与信用关系31
§ 人民币的运动过程与信用关系32
§ 间接的一般等价物33
二、人民币作为信用货币的特征33
§ 直接的商品价值符号34
§ 国家的负债35
§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纸币35
§ 独立的货币形式36
三、人民币的形式37
§ 现金及其特征37
§ 存款及其特征38
§ 银行本票及其特征40
第四节 我国人民币的职能41
§ 人民币形式的发展41
§ 通过比价关系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43
一、人民币的价值尺度职能43
§ 比例关系的确立44
§ 比例关系的名称45
§ 绝非观念的货币计量单位学说45
§ 发挥价值尺度职能的必要条件46
§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的含义48
§ 人民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的特点48
二、人民币的流通手段职能48
§ 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必要条件49
三、人民币的支付手段职能50
§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的含义51
§ 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的特点52
§ 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必要条件54
四、人民币的价值保存手段职能55
§ 货币作为价值保存手段的含义55
§ 价值保存的效能56
§ 发挥价值保存手段职能的必要条件57
§ 国际货币的含义58
五、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58
§ 在一定条件下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59
§ 国际货币的效能60
§ 人民币的可兑换性61
附录62
第二章 货币流通66
第一节 金属货币流通66
一、金属货币流通概述66
§ 作为商品的金与作为货币的金67
§ 货币与铸币。造币局价格68
§ 主币与辅币。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70
二、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70
§ 用两种币材作为价值尺度的矛盾70
§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传导机制72
§ 劣币驱逐良币对货币流通的影响74
三、金币必要量规律74
§ 金币必要量规律的含义74
§ 金币必要量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76
§ 货币职能与货币必要量76
§ 混合流通条件下的单位货币价值的决定81
一、混合流通的价值决定和运行机制81
第二节 金属货币和价值符号混合流通81
§ 混合流通条件下货币的运行机制83
二、价值符号流通规律84
§ 纸币流通规律与金币流通规律84
§ 纸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数量论86
第三节 银行信用货币流通89
一、银行信用货币流通的价值基础89
§ 银行信用货币流通与银行准备金89
二、银行信用货币流通的运行机制90
§ 银行信用货币单位价值的决定90
§ 银行信用货币流通的中小91
§ 银行信用货币流通的替代机制92
§ 银行信用货币流通的扩张机制92
三、银行信用货币流通规律93
§ 信用货币流通规律与信贷规模93
§ 信用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95
第四节 我国人民币流通96
一、人民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97
§ 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与人民币流通98
§ 社会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与人民币流通98
§ 商品价格的变动与人民币的流通99
§ 居民的消费结构、消费品结构与货币流通100
二、人民币流通的运行机制101
§ 存款形式的人民币流通的运行机制101
§ 现金形式的人民币流通的运行机制102
三、人民币流通规律104
§ 人民币流通受信用货币流通规律的制约104
§ 人民币流通受价值符号流通规律的制约106
§ 存款货币流通规律与现金货币流通规律106
第五节 我国人民币的购买力107
一、货币的购买力与货币的相对价值108
§ 货币购买力与货币相对价值的差别108
§ 购买力的测定109
§ 货币贬值与价格上涨110
二、人民币的商品购买力113
§ 名义购买力与实际购买力113
§ 不同商品的购买力与同一商品的不同购买力115
§ 不同区域的购买力115
附录116
§ 货币向资金转化的质的规定118
一、货币向资金的转化118
第三章 货币资金118
第一节 货币与资金118
§ 货币转化为资金的量的分析119
§ 作为资金的货币与作为收入的货币120
§ 货币作为资金的作用122
§ 货币作为收入的作用125
二、货币转化为资金的途径129
§ 家庭、企业、政府收入转化为储蓄129
§ 各种储蓄转化为投资131
§ 投资转化为生产性资产132
三、资金与资产、资源133
§ 狭义的资金与广义的资金133
§ 资产的定义及其与资金的关系136
§ 资源的定义及其与资产的关系138
第二节 货币资金的量及构成139
一、货币资金的量决定于增殖的货币量139
§ 货币与货币资金的区别和联系139
§ 资金的货币形式只是资金的一部分140
§ 可能的货币资金与现实的货币资金142
二、货币资金的构成142
§ 闲置的货币资金与非闲置的货币资金143
§ 银行存款和流通中的现金不都是货币资金146
第三节 货币资金的筹集与控制147
一、企业货币资金的积累和借入147
§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需要货币资金推动147
§ 自有货币资金的积累及其影响因素149
§ 借入货币资金的途径及其负债决策151
§ 社会货币资金是社会总资金的一部分153
二、社会货币资金的积聚和分配153
§ 社会货币资金的积聚方式154
§ 社会货币资金分配的领域和效应156
第四节 资金的松紧与货币的多少157
一、货币资金的松紧与货币的多少158
§ 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资金的松紧与货币的多少158
§ 从宏观角度考察货币资金的松紧与货币的多少158
二、实物资金的松紧与货币的多少159
§ 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别考察实物资金的松紧159
§ 实物资金的松紧与货币多少的反向关系160
§ 信用的产生162
一、信用产生的经济基础162
第四章 信用与金融162
第一节 信用与经济162
§ 信用三要素163
§ 货币借贷与资源借贷164
§ 信用与金融165
二、信用的经济功能166
§ 信用具有分配资源的功能166
§ 信用具有促进投资规模扩大的功能167
§ 信用具有提高消费总效用的功能168
§ 信用具有调节国民经济的功能169
二、商业信用170
§ 商业信用的含义170
第二节 信用形式170
一、信用的分类170
§ 商业信用的“自然基础”171
§ 商业信用与商业票据172
§ 商业信用的特点173
§ 我国限制商业信用的背景174
§ 我国存在着商业信用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175
§ 银行信用的特点176
三、银行信用176
§ 加强对商业信用的管理176
§ 单一银行信用的利弊分析177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后银行信用活动范围的变化178
四、政府信用180
§ 如何认识政府信用180
§ 我国政府信用回顾181
§ 政府信用的作用182
§ 政府信用与银行信用182
§ 政府信用量的界定183
§ 当前我国政府信用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184
五、民间信用185
§ 民间信用的形式185
§ 民间信用的特点186
§ 民间信用存在的现实基础187
§ 民间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188
§ 民间信用的作用189
第三节 信用形式与货币流通190
一、商业信用与货币流通190
§ 商业信用与货币流通量的增减190
§ 强制商业信用与货币流通191
§ 商业票据与货币流通191
二、银行信用与货币流通192
§ 银行信用与货币流通量的增减192
§ 银行信用与货币供求192
三、政府信用与货币流通193
§ 公债、国库券的发行对货币流通的影响193
§ 公债、国库券的流通转让对货币流通的影响194
§ 公债、国库券的还本付息对货币流通的影响194
§ 对货币流通的直接影响195
四、涉外信用与货币流通195
§ 对货币流通的间接影响196
第四节 融资与融资工具197
一、融资类型与融资工具197
§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197
§ 直接证券与间接证券198
§ 两种融资效能的比较200
二、融资工具的性质203
§ 偿还期203
§ 流动性203
§ 收益率204
§ 安全性204
三、融资工具的市场价格205
§ 证券价格是其收入的资本化205
§ 证券价格与利率的关系207
第五节 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207
一、金融资产促进实物资产的形成208
§ 金融资产使社会积累率大为提高208
二、几种资产的选择比较209
§ 选择持有不同资产的几种方式209
§ 金融资产的量和实物资产的量209
§ 两种投资类型的比较212
§ 证券投资的选择比较213
§ 股票投资与存款的区别214
§ 股票投资与债券投资的区别214
第五章 利息与利息率216
第一节 利息概述216
一、利息的来源216
§ 利息与利润216
§ 利息与企业纯收入217
§ 利息对价格的影响218
§ 利息与效率218
二、利息与价格218
§ 价格对利息的影响219
§ 利率与物价指数220
§ 利息分配与价格分配的共性与特性221
第二节 利息率及其决定因素222
一、利率种种222
§ 利率的含义222
§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223
§ 年利、月利和日利223
§ 单利与复利224
§ 市场利率与管理利率225
§ 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225
§ 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226
二、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227
§ 决定市场利率高低的一般因素227
§ 决定计划利率高低的一般因素228
第三节 利率的经济功能229
§ 利率与资金周转230
§ 利率与资源配置230
一、利率与资源配置及资金周转230
二、利率与储蓄、消费231
§ 广义储蓄与狭义储蓄231
§ 利率与储蓄232
§ 利率与消费232
三、利率与投资233
§ 利率与实质性投资233
§ 利率与证券投资235
§ 利率与经济调节236
四、利率是调节经济的杠杆236
§ 利率与融资供求236
第四节 利率的管理体制及政策237
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利率管理体制及政策238
§ 概述238
§ 这一时期利率管理及其政策的特点238
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利率管理及政策239
§ 概述240
§ 这一时期利率管理体制及政策的特点240
§ 利率管理要向市场化过渡243
三、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条件下的利率管理及其政策243
§ 利率政策要成为间接调控的有力工具244
第六章 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246
第一节 金融体系的模式和功能246
一、金融体系的模式246
§ 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银行体系246
§ 高度集中的金融体系247
§ 没有中央银行的金融体系248
§ 组织货币流通249
§ 创造金融工具249
二、金融体系的功能249
§ 充当信用中介250
§ 充当支付中介250
§ 把货币转化为资本251
三、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251
§ 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建立251
§ “大一统”的人民银行体系252
§ 改革中的银行体系253
§ 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255
一、一般商业银行255
第二节 一般商业银行和我国的专业银行255
§ 商业银行的职能特征258
§ 商业银行的负债和资产业务258
二、我国的专业银行260
§ 我国专业银行的性质260
§ 我国专业银行的构成及组织形式261
§ 专业银行的负债与资产业务263
三、建立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的途径264
§ 专业银行商业化264
§ 信用合作社转化为商业银行265
§ 新建股份制模式的商业银行265
§ 集团财务公司转化为商业银行266
§ 中外合资银行267
§ 外资银行267
第三节 中央银行268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268
§ 中央银行的基本特征269
§ 中央银行的国家机关性质269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269
§ 政策职能269
§ 管理职能270
§ 服务职能270
三、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273
§ 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273
§ 二元的中央银行制度273
§ 多元的中央银行制度273
§ 跨国的中央银行制度273
四、我国的中央银行274
§ 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银行274
§ 准中央银行制度274
§ 新中国的中央银行275
§ 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275
§ 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276
§ 人民银行与专业银行的关系277
第四节 我国其他金融机构278
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278
§ 社会保障制度与保险公司279
§ 保险公司的职责和作用279
§ 保险公司的业务内容和机构设置280
§ 合作金融的内涵281
二、我国的城乡合作金融机构281
§ 农村信用合作社282
§ 城市信用合作社282
三、我国的信托金融机构283
§ 我国信托金融机构的种类283
§ 信托业务的内容284
四、其他新出现的几种金融机构284
§ 交通银行284
§ 中国投资银行285
§ 发展银行286
一、商品经济是金融市场存在的基础287
§ 金融市场的定义287
§ 租赁公司287
第五节 金融市场的基本理论287
§ 金融市场在商品经济市场体系中的地位288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和构成要素289
§ 金融市场的功能289
§ 金融市场的作用290
§ 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291
三、金融市场的类型292
§ 金融市场的分类方式292
§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293
§ 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295
四、金融市场的运行和管理296
§ 金融市场的价格296
§ 金融资产的多样化与资产选择297
§ 金融市场的管理297
第六节 我国的金融市场298
一、开放金融市场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298
§ 开放我国金融市场的必要性298
二、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外部环境301
§ 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301
§ 健全和完善企业机制302
§ 国民收入具有较快增长速度302
§ 理顺价格体系302
§ 健全金融法规303
三、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内部条件303
§ 金融机构企业化303
§ 资金可以自由转移304
§ 金融工具多样化304
§ 形成市场利率304
§ 提高银行职工业务水平和技术力量305
§ 银行信贷具有较大弹性305
第七章 货币需求307
第一节 货币需求概述307
一、什么是货币需求307
§ 货币需求的一般定义307
§ 微观的货币需求与宏观的货币需求308
§ 名义货币需求与真实货币需求309
二、为什么要考察货币需求310
§ 一个古老的命题310
§ 理论发展和政策操作的双重需要310
§ 现实经济的提问311
三、怎样考察货币需求312
§ 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312
§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313
§ 货币供求相结合313
第二节 马克思货币需求的理论公式314
一、货币需求理论公式的含义和逻辑结论314
§ 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公式的含义314
§ 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公式的逻辑结论314
§ 关于金作为货币商品假定的分析315
二、对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公式假定条件的分析315
§ 关于商品价格总额既定假定的分析316
§ 关于金币自发调节功能假定的分析317
§ 关于简单商品流通假定的分析318
第三节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319
一、“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319
§ 费雪的数量论观点319
§ 剑桥学派的观点321
§ 比较:同一与区别322
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323
§ 凯恩斯的灵活偏好说327
§ 凯恩斯学派的进一步发展327
三、“新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330
§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330
§ 对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332
第四节 国内对货币需求的研究及应用333
一、对“货币必要量公式”的理解及应用333
§ 公式的沿用、改进及扩充333
§ 关于1∶8的经验公式334
§ 是否存在传统认识上那种货币必要量336
二、点与线的争论336
§ 货币需要量界限的相对与绝对337
§ 货币容纳量弹性337
三、关于我国持币者的货币需求函数338
§ 决定持币者交易与贮藏需求的主要变量338
§ 决定持币者投资货币需求的变量340
§ 持币者的货币需求函数341
§ 现金货币需求342
§ 存款货币需求342
四、现金货币需求和存款货币需求342
第八章 货币供给347
第一节 货币供给概述347
一、什么是货币供给347
§ 货币供给量的含义347
§ 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量350
二、为什么要考察货币供给351
§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351
§ 实际的货币供给量与合理的货币供给量352
三、货币的层次划分与控制重点354
§ 划分货币层次的目的和标准354
§ 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356
§ 控制的重点357
四、货币供给理论的形成358
§ 信用创造论是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石358
§ 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359
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派生原理360
一、商业银行为何能创造存款货币360
§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原因360
§ 创造存款货币应具备的条件362
§ 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和准备金363
二、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364
§ 不能创造存款货币的两个特例364
§ 产生多倍存款的过程366
§ 多倍紧缩存款的过程370
三、货币的乘数关系372
§ 存款货币的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372
§ 基础货币374
§ M■、 M■的货币乘数376
一、我国货币供给机制的历史分析378
§ 统存统贷型信贷计划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378
第三节 我国的货币供给机制378
§ 存贷差额控制型信贷计划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379
§ 与银行体制相联系的存款派生特点380
二、我国现行的货币供给机制381
§ “实贷实存”型信贷计划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381
§ 我国社会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383
一、货币均衡概述387
§ 货币均衡的基本含义387
第一节 货币均衡的含义387
第九章 货币均衡387
§ 检测货币是否均衡的标准388
§ 影响货币均衡的主要因素分析389
§ 货币失衡的表现390
二、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392
§ 社会总供求平衡与货币均衡的关系392
§ 实现总供求平衡的关键在于合理掌握货币供给量393
§ “三平”理论与货币均衡394
第二节 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均衡395
一、信贷的收与支395
§ 信贷收支的构成395
§ 信贷收支在帐面上恒等396
二、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流通397
§ 信贷收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收支活动397
§ 信贷收支不仅是银行一个部门的货币收支397
§ 信贷收支与货币创造398
§ 5平衡信贷收支稳定货币流通不只是银行的事399
§ 信贷平衡含义的再认识400
§ 信用膨胀与货币流通400
一、财政预算收支与货币供给量401
§ 财政收入与货币供给量401
第三节 财政预算收支与货币均衡401
§ 财政支出与货币供给量402
§ 财政收支差额与货币供给量402
§ 弥补赤字与货币均衡403
§ 财政透支与货币均衡405
§ 隐性赤字与货币均衡406
二、财政预算收支与银行信贷收支406
§ 体改前后财政收支的变化406
§ 财政收支平衡与信贷收支平衡407
§ 调控政策409
一、调控政策与目标409
第四节 实现货币均衡可采取的政策与手段409
§ 财政收支是影响货币均衡的重要因素409
§ 调控目标411
§ 中间指标的选择413
二、调控手段及其配合414
§ 金融调控手段414
§ 财政调控手段423
§ 金融调控与财政调控的配合425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427
§ 几种定义427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内涵和度量427
第十章 通货膨胀427
§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428
二、通货膨胀的度量429
§ 公开性通货膨胀与隐蔽性通货膨胀429
§ 各种物价指数的度量标志430
§ 隐蔽性通货膨胀的度量标志431
§ 温和性通货膨胀与严重通货膨胀432
§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433
一、西方国家通货膨胀成因理论433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433
§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434
§ 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436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436
§ 通货膨胀成因的多样性436
§ 投资膨胀437
§ 消费膨胀438
§ 成本推动438
§ 结构失调439
§ 进一步的深层次分析440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效应442
一、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442
§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442
§ 通货膨胀与国民收入再分配443
§ 通货膨胀与资产结构调整444
§ 通货膨胀的国际性影响445
二、滞胀446
§ 什么是滞胀446
§ 滞胀的形成与影响447
三、稳定货币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条件448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449
一、治理通货膨胀的一般措施450
§ 财政金融紧缩政策450
§ 管制工资和物价450
§ 实行币制改革451
二、我国对通货膨胀的治理451
§ 我国治理经验的总结451
§ 调节社会需求452
§ 反通货膨胀与经济震动454
三、反通货膨胀的负效应454
§ 增加有效商品供给454
§ 我国市场疲软问题455
§ 反通货膨胀政策的选择456
第十一章 国际货币与国际金融458
第一节 国际货币458
一、国际交往中的货币458
§ 货币是国际交往中的必要手段458
§ 国际交往中货币必须具有广泛的接受性459
二、黄金与世界货币460
§ 黄金曾长期充当世界货币460
§ 黄金非货币化462
三、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的国际货币464
§ 外汇是当前国际交往的支付手段464
§ 三种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元、日元、马克466
§ 货币的对外价值(汇率)与货币的对内价值468
§ 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国际货币发挥作用的特点469
第二节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470
§ 国际货币体系的内涵470
§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471
§ 欧洲货币体系473
§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474
§ 人民币转变为国际货币的探讨475
第三节 金融机构国际化476
一、国际金融机构476
§ 建立的背景和作用476
§ 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477
§ 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481
二、跨国银行483
§ 兴起的背景483
§ 大商业银行的海外扩张484
§ 多国银行484
§ 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485
第四节 金融市场国际化485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485
§ 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发展486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488
§ 外汇市场489
§ 货币市场489
§ 资本市场489
§ 黄金市场489
三、国际金融中心490
§ 传统的三大国际金融中心490
§ 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492
四、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影响493
§ 积极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的发展493
§ 增加国内金融管理的难度494
第五节 国际收支495
一、国际收支的内容495
§ 什么是国际收支495
§ 国际收支项目496
§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497
§ 国际收支的失衡500
二、国际收支的失衡和调节500
§ 国际收支的调节501
三、国际收支对国内经济的影响503
§ 对货币流通的影响503
§ 对人民币资金循环的影响504
§ 对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的影响506
附录507
第十二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509
第一节 金融机构与经济发展509
§ 金融机构的性质和特点510
一、金融机构作用于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和方法510
§ 金融机构作用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511
§ 金融机构作用于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513
二、金融机构的设立与经济发展513
§ 我国金融机构的现状与经济发展514
§ 我国金融机构的变革与经济发展515
第二节 金融商品与经济发展518
一、金融商品作用于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和方法518
§ 金融商品的性质和特点520
§ 金融商品作用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520
§ 我国金融商品的现状与经济发展522
§ 金融商品作用于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522
二、金融商品创立与经济发展522
§ 我国金融商品的创新与经济发展524
第三节 金融方式与经济发展526
一、金融方式的性质和特点526
§ 金融方式作用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529
§ 金融方式作用于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531
二、金融方式的采纳与经济发展532
§ 我国金融方式的现状与经济发展532
§ 我国金融方式的变化与经济发展533
第四节 金融政策与经济发展534
一、金融政策作用于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和方法535
§ 金融政策的性质和特点535
§ 金融政策作用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536
§ 金融政策作用于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538
二、金融政策的选择与经济发展538
§ 我国金融政策的回顾与经济发展539
§ 我国金融政策的展望与经济发展540
附录:重返关贸总协定与金融业的改革开放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