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护病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编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14100·115
- 出版时间:1958
- 标注页数:491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51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护病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阴阳五行2
第一篇 中医基本理论概要2
第一节 阴阳3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3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运用4
第二节 五行6
一、五行及其生?的概念6
二、五行在医学上的运用7
一、五脏(心、肝、脾、肺、肾)9
第二章 脏腑经络9
第一节 脏腑9
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14
三、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15
第二节 经络17
一、经络的作用17
(一)生理上的作用17
(二)病理上的作用18
(三)诊断上的作用18
二、经络的分类与脏腑19
(四)治疗上的作用19
三、经络循行和穴位、病候的关系21
(一)手太阴肺经21
(二)手阳明大肠经22
(三)足阳明胃经24
(四)足太阴脾经25
(五)手少阴心经26
(六)手太阳小肠经27
(七)足太阳膀胱经29
(八)足少阴肾经30
(九)手厥阴心包经31
(十)手少阳三焦经33
(十一)足少阳胆经34
(十二)足厥阴肝经36
第三章 营、卫、气、血37
第一节 营、卫、气、血的生成和分布37
一、营37
二、卫38
三、气38
第二节 营、卫、气、血的功用39
四、血39
第一节 外因41
第四章 病因41
一、风42
二、寒42
三、暑43
四、湿43
五、燥43
六、火43
一、喜44
第二节 内因44
二、怒45
三、忧45
四、思45
五、悲45
六、恐46
七、惊46
一、饮食不慎47
二、房室不节47
第三节 不内外因47
三、劳倦太过48
四、跌打创伤48
五、虫兽毒害48
第五章 四诊48
第一节 望诊49
一、观神49
二、视形50
三、察色52
四、辨舌53
五、二便54
第二节 闻诊55
一、耳闻55
(一)言语55
(二)呼吸56
(三)咳嗽56
(四)呕吐57
(五)呃逆、噫57
二、鼻嗅58
第三节 问诊58
一、问寒热59
二、问汗60
三、问头身60
四、问二便61
五、问饮与食61
六、问胸与腹61
七、问耳聋61
八、问旧病与原因62
第四节 切诊63
一、诊脉要诀63
二、脉象的生理方面64
三、脉象65
第六章 八纲68
第一节 阴阳69
一、阳症与阴症70
二、亡阴与亡阳70
三、阴虚与阳虚71
第二节 表里71
一、表症与里症71
四、表里同病72
三、表里的虚实72
二、表里的寒热72
五、半表半里73
第三节 虚实73
一、虚症与实症74
二、气虚与血虚74
三、气实与血实74
二、寒热与上下75
三、寒热的真假75
一、寒症与热症75
第四节 寒热75
第二篇 中医一般护理法77
第一章 病?77
第二章 精神护理79
第三章 饮食宜忌79
第四章 临床的观察与护理81
第一节 全身症状81
第二节 皮肤86
第三节 头部89
第五节 胸胁92
第四节 颈部92
第六节 脘腹部93
第七节 臌胀94
第八节 腰部94
第十节 肛门97
第十一节 大便98
第十二节 小便100
第十三节 外症101
第十四节 小儿病103
第十五节 特殊和危重症状的观察与护理104
第十六节 濒死的症状107
第三篇 中医各种疗法及护理操作109
第一章 针灸疗法109
第一节 针灸疗法的治病原理110
第二节 针灸疗法的具体操作111
第三节 特殊形式的针法112
第四节 灸法的种类及其具体操作112
第五节 针灸疗法的护理113
第二章 火罐疗法115
第三章 小儿推拿疗法116
第四章 气功疗法134
第五章 外用药物疗法136
第一节 膏药136
第二节 敷药138
第三节 熏药138
第四节 洗剂139
第五节 搐鼻药140
第六节 口腔用药141
第七节 坐药142
第六章 刮痧疗法143
第七章 放血疗法144
第八章 局部用热及局部用冷法145
第一节 局部用热法146
第二节 局部用冷法148
第九章 服药法149
第一节 服药前的注意事项149
第二节 服药法150
第三节 服药后的护理151
第十章 灌汤法、?煎导法及猪胆汁152
第十一章 外科手术153
第十二章 痔科手术155
第十三章 骨科手术157
第四篇 各论160
第一章 内科160
第一节 时病161
一、风温163
二、春温167
三、暑温169
四、湿温172
五、秋燥173
六、冬温175
七、温毒发斑176
八、时感178
九、中暑181
十、吐泻182
十一、疟疾184
十二、痢疾187
十三、痄腮189
十四、大头瘟191
第二节 杂病193
一、中风193
二、痹症198
三、历节风201
四、破伤风203
五、麻风205
六、瘘症207
七、癫、狂、痫210
八、肺痨214
九、咳嗽219
十、痰饮221
十一、哮喘224
十二、肺痈227
十三、咳血229
十四、单腹胀232
十五、?瘕235
十六、黄疸237
十七、桑叶黄240
十八、水肿241
十九、三消245
二十、噎膈247
二十一、呕吐(附反胃)249
二十二、呃逆252
二十三、胃脘痛254
二十四、腹痛258
二十五、吐血261
二十六、便血263
二十七、衄血264
二十八、血虚268
二十九、心悸269
三十、脏躁271
三十一、失眠273
三十二、自汗、盗汗274
三十三、头痛(附偏头痛)277
三十四、眩晕279
三十五、耳鸣耳聋282
三十六、癃闭283
三十七、遗精284
三十八、淋病286
三十九、赤白浊288
四十、尿血290
四十一、疝气291
四十三、脱肛295
四十四、胁痛297
四十五、腰痛(附肾着)298
四十二、便秘299
四十六、牙痛300
四十七、风疹块302
四十八、脚气304
四十九、瘿气306
五十、雀目(夜盲)308
五十一、鼻?309
五十二、鼠疫310
五十三、狂犬病313
五十四、沙虱病315
第二章 儿科317
一、麻疹319
二、天花321
三、水痘326
四、惊风(急惊风、慢惊风)328
五、疳症338
六、小儿腹泻341
七、呕吐347
八、积滞351
九、疟夏352
十、小儿瘫痪354
十一、顿咳357
十二、婴儿湿疹358
十三、赤游丹360
十四、天?疮362
十五、脐风363
十六、夜啼364
十七、胎黄366
十八、遗尿367
十九、五软369
二十、蛔虫病371
二十一、蛲虫病372
二十二、寸白虫病373
二十三、?片虫病375
第三章 妇科376
一、月经不调377
二、痛经381
三、经闭384
四、崩漏387
五、带下(附阴痒)389
六、恶阻392
七、胎水肿满393
八、子痫395
九、胎漏下血397
十、产后血晕398
十一、产后腹痛399
十二、子宫下垂400
第四章 外科402
一、疔疮403
二、对口疽、背疽406
三、肠痫408
四、大腿痈410
五、附骨疽、附骨痰412
六、流注414
七、瘰疬415
八、走马牙疳418
九、流火、丹毒419
十、疥癣422
十一、脚湿气423
十二、赤眼424
十三、冻伤425
十四、烫火伤427
十五、杨梅疮428
一、痔疮431
第五章 痔漏科431
二、肛门瘘管437
第六章 正骨科439
一、骨折439
二、脱臼443
三、挫伤446
第七章 喉科448
一、烂喉、丹痧448
二、白喉451
三、乳蛾453
四、?喉风454
五、霉口疳455
六、口疮口糜457
附、常用中药性味功用459
一、发表药459
二、清热药460
三、泻下药462
四、利水药463
五、止咳化痰药464
六、理气药466
七、经血药468
八、补养药470
九、安神镇惊药471
十、固涩药472
十一、消化药473
十二、驱虫药473
十三、催吐药474
十四、外用药474
附方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