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书法167个练习 书法技法的分析与训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书法167个练习 书法技法的分析与训练](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4744902.jpg)
- 邱振中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6559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90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402页
- 主题词:汉字-书法-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书法167个练习 书法技法的分析与训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第一部分 笔法3
一、执笔3
二、空中运笔4
三、中锋横、竖线5
四、藏锋—Ⅰ6
五、藏锋—Ⅱ7
六、手腕的灵活运动8
七、中锋弧线—Ⅰ9
八、中锋弧线—Ⅱ10
九、落笔方向的控制11
十、提按12
十一、提笔位置的控制13
十二、出锋14
十三、侧锋15
十四、折笔—Ⅰ16
十五、折笔—Ⅱ17
十六、摆动—Ⅰ18
十七、摆动—Ⅱ19
十八、转笔—Ⅰ20
十九、转笔—Ⅱ21
二十一、转笔—Ⅳ22
二十、转笔—Ⅲ22
二十二、连续转笔—Ⅰ23
二十三、连续转笔—Ⅱ24
二十四、连续转笔—Ⅲ25
二十五、转笔中腕与臂的配合—Ⅰ26
二十六、转笔中腕与臂的配合—Ⅱ27
二十七、转笔中腕与臂的配合—Ⅲ28
二十八、不完全折笔29
二十九、转笔与折笔的交替使用30
三十、笔锋进出点画的位置和方向32
三十一、点画内笔锋运动轨迹33
三十二、点画的立体感34
三十三、点画间笔锋运动轨迹35
三十四、力量的控制36
三十五、线条的质感37
三十六、节奏—Ⅰ39
三十七、节奏—Ⅱ41
三十八、节奏—Ⅲ42
三十九、节奏—Ⅳ45
四十、笔法分析—Ⅰ46
四十一、笔法分析—Ⅱ47
四十二、笔法分析—Ⅲ48
四十三、笔法分析—Ⅳ49
四十四、笔法分析—Ⅴ50
四十五、笔法分析—Ⅵ51
四十六、临写拓本的不同笔法52
第二部分 字结构57
一、等距线条57
二、线条距离与位置的渐变58
三、线条形状的渐变59
四、平行线段对字结构的影响60
五、平行渐变线段对字结构的影响61
六、曲线形状的控制—Ⅰ63
七、曲线形状的控制—Ⅱ64
八、简单线结构的情调65
九、单元图形的情调66
十、单元图形的归纳68
十一、单元图形的临写—Ⅰ69
十二、单元图形的临写—Ⅱ70
十三、单元空间的临画—Ⅰ71
十四、单元空间的临画—Ⅱ72
十五、单元空间的临画—Ⅲ73
十六、单元空间的临画—Ⅳ74
十七、单元空间面积的控制75
十八、字结构中的单元空间—Ⅰ76
十九、字结构中的单元空间—Ⅱ78
二十、字结构中的单元空间—Ⅲ79
二十一、单字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80
二十二、单字外接多边形—Ⅰ82
二十三、单字外接多边形—Ⅱ83
二十四、大尺度笔画83
二十五、不完整字结构84
二十六、书写过程中对字结构的感受85
二十七、预想字形86
二十八、字结构的重心87
二十九、狂草结构的临写88
第三部分 章法91
一、单字轴线91
二、行轴线与轴线图92
三、单字的连接—Ⅰ93
四、单字的连接—Ⅱ94
五、单字的连接—Ⅲ95
六、单字的连接—Ⅳ96
七、单字的连接—Ⅴ97
八、单字的连接—Ⅵ98
九、单字的连接—Ⅶ100
十、单字的连接—Ⅷ101
十一、单字的连接—Ⅸ102
十二、单字的奇异连接—Ⅰ103
十三、单字的奇异连接—Ⅱ104
十四、单字的奇异连接—Ⅲ105
十五、单字轴线位置的控制106
十六、字结构的随机处理107
十七、字结构距离的控制109
十八、行侧廓的控制—Ⅰ110
十九、行侧廓的控制—Ⅱ111
二十、行侧廓的控制—Ⅲ112
二十一、行距的控制—Ⅰ113
二十二、行距的控制—Ⅱ114
二十三、垂向行轴线115
二十四、折线行轴线116
二十五、行轴线对风格的影响116
二十六、行轴线间的关系—Ⅰ118
二十七、行轴线的关系—Ⅱ119
二十八、习作轴线图的调整120
二十九、字间空间的包容性121
三十、分组线连缀—Ⅰ122
三十二、分组线连缀—Ⅲ124
三十一、分组线连缀—Ⅱ124
三十三、分组线连缀—Ⅳ125
三十四、分组线连缀中的行间空间126
三十五、影响章法的其他因素127
第四部分 动力形式131
一、点画的动力特征—Ⅰ131
二、点画的动力特征—Ⅱ132
三、点画的动力特征—Ⅲ133
四、点画的动力特征—Ⅳ134
五、点画的动力特征—Ⅴ136
六、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Ⅰ137
七、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Ⅱ140
八、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Ⅲ142
九、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Ⅳ144
十、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Ⅴ147
十一、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Ⅵ151
十二、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Ⅶ154
十三、动力形式的习得—Ⅰ155
十四、动力形式的习得—Ⅱ156
十五、动力形式的习得—Ⅲ158
十六、动力形式的习得—Ⅳ159
十七、动力形式的习得—Ⅴ160
十九、动力形式的习得—Ⅶ161
十八、动力形式的习得—Ⅵ161
二十、动力形式与字结构—Ⅰ162
二十一、动力形式与字结构—Ⅱ163
二十二、动力形式与字结构—Ⅲ164
二十三、动力形式的调整—Ⅰ165
二十四、动力形式的调整—Ⅱ166
二十五、动力形式的调整—Ⅲ167
二十六、书法与绘画中的动力形式—Ⅰ168
二十七、书法与绘画中的动力形式—Ⅱ169
二十八、线条与客观世界的动力形式170
二十九、动力形式的迁移—Ⅰ171
三十一、动力形式的设计172
三十、动力形式的迁移—Ⅱ172
第五部分 汉字构成175
一、书法与抽象图形—Ⅰ175
二、书法与抽象图形—Ⅱ176
三、书法与抽象图形—Ⅲ177
四、字结构对空间的分割—Ⅰ178
五、字结构对空间的分割—Ⅱ179
六、书法元素的构成—Ⅰ180
七、书法元素的构成—Ⅱ181
八、书法元素的构成—Ⅲ182
九、书法的现代构成—Ⅰ183
十、书法的现代构成—Ⅱ184
十一、书法的现代构成—Ⅲ185
十二、书法的现代构成—Ⅳ186
十三、书法的现代构成—Ⅴ187
十四、书法的现代构成—Ⅵ189
十五、书法作品的二次构成—Ⅰ191
十六、书法作品的二次构成—Ⅱ193
十七、书法与抽象绘画—Ⅰ195
十八、书法与抽象绘画—Ⅱ196
十九、书法与抽象绘画—Ⅲ197
二十、书法与抽象绘画—Ⅳ198
第六部分 综合练习201
一、笔法演变的图像分析201
二、作品在笔法史中的位置202
三、章法构成的分类202
四、成幅临写—Ⅰ203
五、成幅临写—Ⅱ203
六、技巧与个性的综合分析204
附图205
练习答案388
后记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