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融合 服务、应用、传输和运营支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网络融合 服务、应用、传输和运营支撑](https://www.shukui.net/cover/42/34682497.jpg)
- (南非)罕拉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31899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08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424页
- 主题词:通信网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网络融合 服务、应用、传输和运营支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确定网络演进和融合的环境1
1.1 目前网络的历史背景1
1.2 使用参考模型定义当前状态3
1.2.1 垂直集成网络的筒仓(si1o)模型4
1.2.2 当前状态:具有智能网重叠的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5
1.2.3 移动网络数据业务的当前状态17
1.2.4 互联网的当前状态20
1.2.5 企业网的目前状态26
1.2.6 交换业务和专线业务的当前状态27
1.3 演进和融合28
1.3.1 最初的融合范例28
1.3.2 融合特征29
1.4 下一代网络概念32
1.5 结论34
第2章 检验下一代网络的框架35
2.1 演进网络的特征35
2.1.1 终端和接入网络的快速增长38
2.1.2 核心网络类型39
2.1.3 业务架构的演进39
2.2 处理复杂性41
2.3 对演进网络进行建模和抽象的框架44
2.3.1 分层46
2.3.2 域53
2.3.3 平面55
2.3.4 NGN框架小结57
2.4 框架的应用范例58
2.4.1 在框架中的传统网络单元58
2.4.2 从电路交换到软交换59
2.4.3 在分层模型中的概念融合61
2.4.4 确定规章制度域的边界63
2.4.5 在框架中的数字视频广播63
2.5 小结65
第3章 融合网络和业务的软件方法学66
3.1 ICT的软件方法学发展历程66
3.2 NGN框架中的软件进程68
3.2.1 软件分析和设计需求68
3.2.2 功能实体作为软件单元69
3.2.3 框架中的物理实体70
3.2.4 规范和描述要求71
3.2.5 建模71
3.3 高层分析和设计方法71
3.3.1 开放分布式处理的参考模型72
3.3.2 模型驱动架构75
3.3.3 SD1和MSC76
3.3.4 一种传统系统方法:UFM80
3.3.5 通用的高层方法80
3.3.6 软件架构的角色地位81
3.3.7 软件建模表示法82
3.4 企业和商务建模表示法84
3.4.1 企业语言84
3.4.2 UML用例图85
3.5 对象和数据定义语言86
3.5.1 UML类和对象图86
3.5.2 ASN.188
3.5.3 接口定义语言91
3.5.4 经典的电信协议93
3.5.5 作为应用协议的方法调用93
3.5.6 IETF基于文本的协议93
3.5.7 超文本标记语言96
3.5.8 可扩展标记语言96
3.6 动态建模表示法98
3.6.1 活动、通信和鲁棒性图98
3.6.2 消息顺序图99
3.6.3 状态图104
3.6.4 连接模型105
3.7 组件和接口表示法107
3.8 分布式系统108
3.8.1 基于网络协议的分布式系统108
3.8.2 远程方法调用109
3.8.3 Web服务模型110
3.8.4 基于CORBA的系统111
3.9 构造一个统一的框架113
第4章 一种NGN:IP网络上的可管理电话114
4.1 分组多媒体标准的发展114
4.2 对一个可管理语音网络的需求115
4.3 分组化语音的性质116
4.3.1 语音的主要性质116
4.3.2 数字化语音117
4.3.3 降低比特率117
4.3.4 语音质量度量指标118
4.3.5 会议的音频处理119
4.4 多媒体通信的通用概念120
4.4.1 接入配置121
4.4.2 术语123
4.4.3 通用的软交换系统配置124
4.4.4 通用的多媒体呼叫信令126
4.5 分组多媒体的信令平面127
4.5.1 实时传输协议127
4.5.2 分组网络中的可靠信令传输:SCTP132
4.6 多媒体通信标准H.323协议族136
4.6.1 H.323的开发和结构136
4.6.2 H.323架构137
4.6.3 网关分解138
4.6.4 H.323系统中的寻址140
4.6.5 H.323协议栈140
4.7 媒体网关功能和控制145
4.7.1 媒体网关实体145
4.7.2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egaco146
4.7.3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148
4.8 基于SIP的多媒体通信149
4.8.1 IETF多媒体会议协议149
4.8.2 SIP多媒体系统的架构150
4.8.3 SIP方法和操作模式152
4.8.4 会话描述协议156
4.8.5 SIP用例158
4.9 分组电话的补充业务162
4.9.1 H.323的补充业务162
4.9.2 SIP电话的呼叫业务164
4.10 ITU-T演进协议:BICC165
4.11 网络电话167
4.12 小结167
第5章 集成企业ICT系统169
5.1 驱动因素和要求169
5.1.1 企业域中的融合170
5.1.2 企业需求171
5.1.3 对集成企业ICT系统建模172
5.2 企业ICT系统对融合的贡献173
5.2.1 商用现货组件的采用173
5.2.2 多媒体软交换174
5.2.3 计算机-电话集成175
5.2.4 企业系统软件架构187
5.3 网络层融合189
5.4 应用和业务层融合193
5.5 小结195
第6章 遗产和教训:宽带ISDN、TINA和TIPHON196
6.1 从历史中学习196
6.2 宽带ISDN197
6.2.1 B-ISDN架构197
6.2.2 ATM198
6.2.3 呼叫和连接控制199
6.2.4 路由和呼叫控制协议201
6.2.5 B-ISDN和IN201
6.2.6 B-ISDN的评价201
6.3 电信信息联网架构202
6.3.1 TINA架构202
6.3.2 TINA各层204
6.3.3 平面:隐藏物理资源205
6.3.4 TINA和RM-ODP205
6.4 商务模型和参考点206
6.4.1 通用商务域206
6.4.2 域间参考点207
6.4.3 商务场景208
6.5 TINA业务架构209
6.5.1 业务架构:信息视角210
6.5.2 计算视角:服务组件212
6.6 网络资源架构221
6.7 来自TINA的NGN教训222
6.7.1 作为一种NGN的TINA架构223
6.7.2 TINA的弱点223
6.8 TIPHON225
6.8.1 TIPHON的目标225
6.8.2 TIPHON分层模型226
6.8.3 TIPHON商务模型227
6.8.4 TIPHON域和互联模型228
6.8.5 TIPHON功能架构229
6.8.6 TIPHON注册和移动性231
6.8.7 TIPHON元协议232
6.8.8 使用成熟协议实现TIPHON233
6.8.9 TIPHON和多媒体业务234
6.8.10 TIPHON的评价235
6.9 小结235
第7章 重要的NGN: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236
7.1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架构概念237
7.1.1 公众陆地移动网络的概念237
7.1.2 PLMN的架构功能特征237
7.1.3 PLMN中的地理关系239
7.2 移动通信系统演进240
7.2.1 基线:第二代移动网络240
7.2.2 移动网络代次的识别242
7.2.3 无线接入网络的演进242
7.2.4 MSC的开发244
7.2.5 3G环境中的终端247
7.3 CS域中的业务247
7.3.1 CS域中的移动管理247
7.3.2 3G系统中的呼叫处理249
7.3.3 在3G CS域中建立载波连接250
7.3.4 CS域中基于CAMEL的业务251
7.4 分组交换域:基于GPRS的系统257
7.4.1 基于GPRS的分组域架构257
7.4.2 GPRS支持节点功能258
7.4.3 PS域中的移动管理259
7.4.4 GPRS中的分组传输260
7.4.5 GPRS接入和核心网络中使用的协议261
7.4.6 GPRS和CAMEL263
7.5 IP多媒体子系统265
7.5.1 IMS的来源和目标265
7.5.2 IMS架构和组件267
7.5.3 IMS中使用的IETF协议269
7.5.4 IMS业务模型271
7.5.5 会话控制273
7.5.6 增值IM业务279
7.5.7 3G网络的3GPP2全IP方法281
7.6 小结282
第8章 利用应用编程接口使网络开放284
8.1 封闭网络演进284
8.2 使网络开放285
8.2.1 商务模型287
8.3 0SA/Parlay架构288
8.3.1 架构概念288
8.3.2 应用定义方法和技术无关性290
8.4 框架接口和用例291
8.4.1 用例:提供一项网关功能291
8.4.2 用例:一个应用得到业务管理器的访问权292
8.5 0SA/Parlay网关294
8.5.1 标准业务能力功能特征294
8.5.2 接口定义设计模式295
8.5.3 面向通信SCFS中的交互297
8.6 面向通信的用例298
8.6.1 呼叫控制和用户交互接口298
8.6.2 0SA/Parlay中呼叫的概念299
8.6.3 接口和交互302
8.6.4 网络事件检测和报告302
8.6.5 呼叫、呼叫分支和回调对象生成304
8.6.6 用户交互306
8.6.7 处理一个触发通知307
8.6.8 呼叫监督(管理)307
8.6.9 多媒体的媒体流控制309
8.6.10 会议控制310
8.6.11 数据会话控制312
8.6.12 通用消息通信313
8.6.13 移动、记账管理和终端能力314
8.6.14 在线和可用性316
8.6.15 计费和记账管理316
8.6.16 连接管理317
8.6.17 0SA/Parlay数据结构317
8.6.18 样例服务318
8.7 Parlay X Web服务321
8.7.1 一个较简单API的情形321
8.7.2 Parlay X Web服务架构322
8.7.3 Parlay X Web范例:音频呼叫324
8.7.4 通过OSA/Parlay的Parlay X实现325
8.8 0SA/Parlay API实现问题325
8.8.1 网关到网络接口325
8.8.2 再谈抽象327
8.8.3 服务部署场景328
8.8.4 服务生成330
8.9 开放网络的其他方法331
8.9.1 JAIN331
8.9.2 开放移动联盟业务环境332
8.9.3 业务交付平台概念333
8.10 小结334
第9章 运营支撑系统335
9.1 0SS/BSS与ICT系统的关系335
9.2 0SS/BSS的演进338
9.2.1 0SI网络管理模型339
9.2.2 IETF网络管理标准339
9.2.3 电信管理网络343
9.3 电信运营路线图346
9.4 TOM的增强:ET0M348
9.5 新一代OSS350
9.6 小结353
第10章 从传统网络迁移到下一代网络355
10.1 回顾355
10.2 对演进和融合的反思356
10.2.1 以事后诸葛方式表示的演进隐喻356
10.2.2 面向市场的目标358
10.2.3 提升融合358
10.3 技术迁移359
10.3.1 迁移过程360
10.4 存在一个目标NGN吗?363
10.4.1 固定网络往何处去?363
10.4.2 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是不同的吗?364
10.4.3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364
10.5 管理复杂性:避免陷阱365
10.5.1 牢记原则366
10.5.2 小心有漏洞的抽象366
10.5.3 仍然可能产生筒仓式系统366
10.5.4 小心欺骗367
10.5.5 处理较大争议368
10.5.6 演进是正在进行的一个过程368
10.5.7 重返宝库368
10.6 结论369
词汇表370
缩略语380
参考文献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