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学视阈的文艺美学探究 祁志祥论文精选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人学视阈的文艺美学探究 祁志祥论文精选集
  • 祁志祥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20663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53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271页
  • 主题词:文艺美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学视阈的文艺美学探究 祁志祥论文精选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代序:走向人学的文艺美学研究1

上编 人学的拷问3

引论3

第一章 “人学”的历史追溯及问题考量4

第一节 “人学”涵义及源流4

第二节 我之人学观5

第二章 国学人文精神的现代传承12

第一节 “国学”考析与“人文”辨义12

第二节 “人性”观与“人道”观17

第三节 “民本”观与“仁政”观19

第四节 “法制”观与“法治”观21

第五节 “富民”说与“自由”观22

第六节 “和谐”观与“革命”观24

第七节 “平等”观与个性观26

第八节 “公私”观与“理欲”观28

第九节 “人才”观与“大同”观29

第三章 中国人文思想史上的六次启蒙31

第一节 周代:“天”、“神”的退场、“人”的觉醒和“民”的凸显——第一次启蒙思潮的掀起32

第二节 六朝:钟情任欲,适性逍遥——第二次启蒙思潮的奔突36

第三节 明清:理欲之辨、义利之辨、公私之辨、凡圣之辨——第三次启蒙思潮的汹涌39

第四节 近代:中西携手、共击纲常——第四次启蒙思潮的交汇43

第五节 “五四”运动:高扬西方价值、批判专制思想——第五次启蒙思潮的激荡46

第六节 新时期:“人性”的回归和“人权”的正名——第六次启蒙思潮的勃发50

第四章 “人权”入宪的历史回顾及意义评估54

第一节 新中国《宪法》与“人权”始分终合54

第二节 “人权”入宪是新时期对“人权”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55

第三节 “人权”入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60

第五章 民主、稳定与政治文明63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与“公民民主”63

第二节 “民主”与“法制”65

第三节 “民主”与“代议”66

第四节 政治文明、社会稳定源于民主67

中编 文学的透视71

引论71

第六章 文艺创作的人学原则73

第一节 理性的人与动物的人73

第二节 对象的人与主体的人77

第七章 文艺是审美的精神形态83

第一节 非本质主义给文艺本质思考的启示83

第二节 精神形态:文艺的基本属性84

第三节 审美特征:文艺的特殊属性87

第八章 文艺情感特征的系统透视91

第一节 “情感”奥秘剖析91

第二节 创作主体的情感素质98

第三节 把握世界的情感方式100

第四节 创作发生的情感冲动101

第五节 创作过程的情感波动101

第六节 文学文本的情感特征103

第七节 文学接受的情感要求106

第八节 披文入情的接受方式107

第九章 中国“文学”观念的古今演变108

第一节 从杂文学到美文学108

第二节 文学概念的古今、中西比较113

第十章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建构119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叙述结构119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主义体系124

第十一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想嬗变131

第一节 “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132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134

第三节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价值转向138

第四节 从“资产阶级革命”到“无产阶级革命”140

第五节 从“人道主义”到“马克思主义”141

第六节 从“人性论”到“阶级论”、从“人的文学”到“无产文学”142

第七节 从“唯心论”到“唯物论”、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145

第八节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从“个性文学”到“人民文学”147

第九节 从“自由”到“遵命”、从“艺术自律”论到“革命工具”论149

下编 美学的探寻155

引论155

第十二章 美学新变:从现成论到生成论156

第一节 从确定到不确定与从可解到不可解156

第二节 从求真到求效与从本质到实用158

第三节 从直观到参与与从反映到创造159

第十三章 美不可言与美不废言164

第一节 解构主义美学的价值164

第二节 解构主义自身的矛盾和局限164

第十四章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献疑166

第一节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166

第二节 “人的本质”及其对象化考析169

第十五章 美是普遍快感的对象172

第一节 “美”的双重语义172

第二节 凡是“愉快的”都叫“美”172

第三节 只有普遍令人愉快的才是真美173

第四节 美感与快感并无质的区别173

第五节 动物也有自己的愉快对象176

第六节 美与真、善的联系与区别179

第七节 美的主客观之争在此消失180

第八节 与桑塔亚那的区别181

第十六章 中国美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化183

第一节 美学是感觉学183

第二节 中国美学的横向研究与系统梳理185

第三节 中国美学的纵向研究及历史分期189

第十七章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系统观194

第一节 中国古代普遍的美本质观194

第二节 儒家美论196

第三节 道家美论198

第四节 佛家美论200

第五节 中国古代的审美特征论203

第六节 中国古代的审美方法论204

第十八章 中国古代诗文美学的历史演进207

第一节 先秦两汉:中国诗文美学的奠基期207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中国诗文美学的突破期210

第三节 隋唐宋金元:中国诗文美学的发展期212

第四节 明清:中国诗文美学的综合期215

第五节 近代:中国诗文美学的借鉴期221

第十九章 道家美学观:“至乐无乐”224

第一节 老子:“大象无形”、“大音希声”224

第二节 庄子:“大美不言”、“至乐无乐”225

第三节 《吕氏春秋》:“不见之见,不闻之闻”226

第四节 《礼记》:“至乐无声”、“至敬无文”226

第五节 《淮南子》:“至乐不笑”、“无味足味”227

第六节 玄学:以无御有,以寡治众228

第七节 “无”之美的表现形态230

第八节 经验之美的有限性237

第二十章 佛教美学观:“寂灭为乐”239

第一节 “美色淫声,皆是苦本”239

第二节 “于色不乐,心得解脱”240

第三节 “以大寂为至乐”、“以无为为滋味”241

第四节 “法喜”与“法乐”242

第五节 净土极乐243

第六节 相关美学问题245

后记25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