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开篇(1949-1966年)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开篇(1949-1966年)研究
  • 张乾元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9034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05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20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国-1949~1966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开篇(1949-1966年)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几个相关概念的阐释1

1.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1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7

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开篇9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思路12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思路12

2.“第二次结合”开篇的研究思路16

三、研究方法和特色18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1949—1966)的历史背景22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国际环境22

1.两大阵营:从“冷战对抗”到“缓和对话”22

2.社会主义阵营:从“结盟”到“分裂”25

3.民族独立运动、世界经济发展和新科技革命26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国内条件27

1.经济关系、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变化28

2.党的执政地位的变化30

3.党和群众对领袖的信任和崇敬31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理论基础35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35

2.列宁斯大林关于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38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直接理论基础41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实践经验44

1.解放区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的经验44

2.国际无产阶级运动中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49

3.中国共产党动员、组织和领导群众的基本经验52

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总任务和历史分期55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总任务55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分期58

第二章 1949—1956: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制度奠基64

一、“第二次结合”提出面临的重大问题64

1.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变化的因素64

2.中苏国家利益冲突与意识形态分歧66

3.中国共产党党内关于经济建设问题的不同意见69

二、奠定“第二次结合”的制度基础72

1.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72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基础的确立85

3.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确立99

第三章 1956—1966:“实行第二次结合”的试验101

一、“实行第二次结合”命题的提出101

1.“实行第二次结合”命题提出的背景101

2.“实行第二次结合”的内涵102

二、“实行第二次结合”的实践过程及特点108

1.学术界的不同见解108

2.“实行第二次结合”的实践过程110

3.“实行第二次结合”的特点116

三、“实行第二次结合”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分析118

1.从“赶超构想”到“总路线”:“实行第二次结合”行动纲领的形成118

2.从“大跃进”到“人民公社”:“实行第二次结合”的实现形式123

3.从整风反右到“四清”运动:“实行第二次结合”中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教育130

4.读“三本书”、搞“调查年”和“七千人大会”:“实行第二次结合”过程中的总结经验133

四、“实行第二次结合”的历史地位138

第四章 “第二次结合”开篇阶段(1949—1966)的理论贡献143

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43

二、中国工业化道路初步探索的新成果146

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新认识158

四、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的新贡献166

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新视界174

六、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的新思想178

1.增强党的团结178

2.执政党要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180

3.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183

参考文献187

后记2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