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的地震事业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的地震事业](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0377514.jpg)
- 《当代中国的地震事业》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 ISBN:780170845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75页
- 文件大小:102MB
- 文件页数:451页
- 主题词:当代中国丛书-出版工作-纪念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的地震事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上编 地震工作的发展3
第一章 历史的回顾3
第一节 古代文明对地震科学的贡献3
一、丰富的地震史料3
二、世界上第一台地震观测仪器6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地震工作7
一、地震调查7
二、地震观测8
三、理论研究11
第二章 中国地震事业的新生(一九四九——一九六五年)12
第一节 地震研究机构的设立和地震工作纳入国家规划12
一、地震研究机构的诞生12
二、地震工作委员会的成立13
三、地震工作纳入国家远景规划15
第二节 工程建设对地震工作的推进16
一、基础地震工作的开展16
二、为工程建设服务19
三、区域地震工作的开创22
第三节 全国地震观测系统的创建25
一、自力更生建设中强地震台网25
二、中苏合作建设基本台网26
三、发展新技术建设区域台网27
四、利用地震观测技术为国防服务28
第四节 地震队伍的建设31
一、开办地震专业短训班32
二、院校培养专业人才32
三、选派人员出国进修34
第三章 地震事业的迅速发展(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35
第一节 地震预报实践的开端35
一、地震预报研究的酝酿与准备35
二、一九六六年邢台地震36
三、邢台地震工作的成就38
第二节 地震工作方针的确立41
一、强震频繁活动的十年41
二、“以预防为主”方针的确立43
第三节 地震工作队伍的发展与统一44
一、中央地震工作小组的成立44
二、第一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46
三、全国地震队伍的统一组建47
四、国家地震局的诞生48
五、群测群防工作的发展49
第四节 地震预报的探索与实践50
一、地震预报科学思路的探讨50
二、地震预报工作初见成效53
三、地震预报工作遭受挫折57
四、十年地震预报探索的反思63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对地震工作的干扰66
第四章 地震事业稳步前进(一九七六——一九八五年)68
第一节 地震工作方针的调整68
一、地震工作重点的转移68
二、地震工作方针的调整71
第二节 地震系统体制的改革72
一、机构与管理体制的改革72
二、地震工作管理制度的改革75
三、地震预报发布规定的确立80
四、地方地震工作的整顿83
第三节 地震科技的现代化建设87
一、地震观测台网的现代化建设87
二、地震通讯网络的建立88
三、地震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化88
四、前兆观测仪器的技术改造89
五、仪器标定实验室的建设90
第四节 地震科学研究的深化91
一、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的清理与研究91
二、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建设100
三、理论与实验研究109
四、地震科技为社会服务112
第五章 学术活动与国际合作117
第一节 学术活动与科学普及117
一、学术组织及其活动117
二、地震科技信息服务与书刊出版123
三、地震科普与宣传125
第二节 国际交流与合作127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初期的概况127
二、国际学术交流的发展128
三、国际科技合作129
四、参加国际组织及其活动135
五、在中国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137
第六章 地震队伍的发展139
第一节 地震专业人才的培养139
一、地震专门教育140
二、地震系统职工教育145
第二节 地震科技队伍的成长147
一、一支能战斗的地震队伍147
二、为祖国为人民站岗放哨149
下编 地震科研的进展155
第七章 地震观测与地震学研究155
第一节 地震观测155
一、台网的建立与发展155
二、观测技术的进展159
第二节 地震基本参数测定与地震活动性研究162
一、地震参数的测定与资料交换162
二、地震活动性研究167
三、诱发地震的研究171
第三节 历史地震考证与大地震考察175
一、地震史料的考证与研究175
二、大地震的现场考察178
第四节 震源物理研究183
一、震源物理研究概况183
二、有关震源物理的观测研究184
三、有关震源物理的实验研究186
四、有关震源物理的理论研究188
第八章 地震发生的地质环境研究193
第一节 地壳深部结构的探测193
一、深部探测工作发展概况193
二、深部探测研究的结果195
三、地震与地壳深部相关特征的研究197
第二节 中国的地震构造研究198
一、研究概况198
二、中国的地震构造特征199
三、中国地震构造的分区特征202
四、研究中得到的几点认识204
第三节 中国活动断裂研究204
一、历史的回顾205
二、主要研究成果206
三、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208
四、活动断裂带研究的进展209
第四节 地震力源的研究210
一、构造应力场210
二、地震动力源215
第九章 地震前兆与预报方法的探索219
第一节 地震活动图象219
一、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220
二、相关地震221
三、介质参数的变化222
第二节 地壳形变的观测与研究223
一、流动观测与定点观测223
二、连续观测227
三、地壳形变与地震的关系229
第三节 地下水与地震关系的研究230
一、地下水位与地震关系的研究230
二、地下水化学组分与地震关系的研究234
第四节 地磁、地电、重力的观测239
一、地磁观测与震磁关系的研究239
二、地电观测及地电与地震关系的研究243
三、重力观测及重力与地震关系的研究247
第五节 其他前兆现象的研究252
一、地应力(应变)与地震关系的研究252
二、震前地声现象的研究255
三、天文、气象与地震关系的研究258
四、地震前动物行为异常的研究262
五、地震前电磁波异常的观测与研究264
第六节 地震综合预报265
一、综合预报的由来与发展265
二、综合预报的内容与思路267
三、综合预报的方法269
第十章 地震烈度鉴定和地震区划273
第一节 工程建设场地基本烈度的鉴定273
一、历史的回顾273
二、国内外大型工程建设场地的烈度鉴定277
第二节 地震区划与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编制280
一、地震区划的原则和方法280
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编制283
第十一章 地震工程研究的进展288
第一节 震害调查、震害预测和地震小区划289
一、地震灾害调查289
二、震害预测291
三、近场地面运动研究293
四、地震小区划294
第二节 振动实验和强震观测分析295
一、振动实验仪器的试制295
二、强震观测及其数据分析300
第三节 抗震设计与地震力理论303
一、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研究303
二、地基及土工结构的抗震研究306
三、桥和坝的抗震研究307
四、地震力理论研究309
第四节 地震区建筑规范314
一、一九五九年规范草案314
二、一九六四年规范草案315
三、其他抗震规范316
结束语318
附录一 地震工作记事(一九四九——一九八五年九月)321
附录二 国家地震局及其前身机构领导人名录(一九六六——一九八五年)357
附录三 中国部分7级以上地震及其灾害概况(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八五年九月)362
彩色插图目录370
后记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