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大通史 1 导论 史前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大通史 1 导论 史前
  • 王震中,李衡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7507753110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537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59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大通史 1 导论 史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综述5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5

(一)两种生产5

(二)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结构6

(三)人本身生产的社会结构9

二、摩尔根学说与中国史前史研究14

(一)摩尔根学说的主要内容与理论贡献15

(二)摩尔根模式的局限性与重要缺陷18

(三)客观评价摩尔根的学术贡献,促进我国史前史的研究21

三、酋邦、社会分层、社会复杂化诸理论与中国上古社会研究23

(一)酋邦理论的贡献与局限25

(二)史前社会的分层、不平等与社会复杂化34

四、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相结合对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的研究38

(一)中国史前聚落考古学研究38

(二)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相结合对文明和国家起源的研究44

五、多元发展的史前文化47

(一)星罗棋布的旧石器时代文化47

(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多中心发展的新石器时代文化51

(三)其他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53

六、三皇五帝传说与中国上古史研究57

(一)三皇五帝名称的由来及其组合模式58

(二)三皇传说所反映的历史时代62

(三)五帝传说在史前史研究中的重新定位67

(四)五帝时代部族分布与迁徙76

(五)三皇五帝与考古学文化的时代对应关系99

(六)结语100

人类起源编104

第一章 人类的诞生104

一、人在自然界的位置104

二、人猿相揖别106

(一)人类的近亲106

(二)人类的远祖109

(三)人类诞生的时间与地点112

第二章 人体形态的确立与完善116

一、从森林移向草原116

二、化石人类的体质进化119

三、现代人体的基本特征127

第三章 人种的分化与形成130

一、大自然留在人体上的烙印130

(一)同中有异130

(二)更多的划分133

二、原始人种的地理分布136

三、群体遗传物质的交融138

第四章 人与自然143

一、生存的前提143

二、由对立走向协调144

三、两个自然的一体化145

文明起源编150

第一章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的理论探索150

一、文明的概念与标志150

二、国家形成的标志153

三、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形成的时间与空间158

四、中国文明起源的过程与路径164

五、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的机制170

第二章 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史前平等的农耕聚落社会173

一、农业的起源与农耕聚落社会的出现173

二、农业的发展与农耕聚落的扩大179

三、聚落的进一步发展与社会的平等和内聚185

(一)聚落的选址、分布与文化圈的形成185

(二)聚落的规划、房屋的组合与社会结构186

(三)聚落的生产、分配、消费和对外交往190

(四)社会的大体平等与权力的萌芽193

第三章 中国史前中心聚落形态与社会的不平等199

一、中心聚落形态的出现与社会的不平等199

(一)中心聚落的初级阶段199

(二)中心聚落初期各文化圈的交流与交互作用201

二、中心聚落形态的发展与原始宗邑203

三、父权家族的出现与社会分层和阶级的产生210

第四章 早期都邑邦国文明221

一、龙山时代的城邑221

二、都城与国家227

(一)龙山时代城邑的性质227

(二)都城与邦国234

第五章 颛顼尧舜禹时期的万邦与族邦联盟236

一、尧舜禹时期的万邦236

二、颛顼尧舜禹时期的族邦联盟237

社会结构编247

第一章 社会结构的形成247

一、社会结构形成的生物学前提247

二、社会结构形成的起点254

(一)劳动的发生标志着社会历史的开端255

(二)语言的发生标志着人类文化的开端256

三、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结构的形成260

(一)生产方式的形成260

(二)生产关系的形成263

(三)所有制形式的形成271

四、人本身生产的社会结构的形成274

(一)女性发情期的消失275

(二)性禁忌277

(三)氏族和两合氏族婚姻联盟的产生278

第二章 氏族公社284

一、考古学证据表明的物质生产发展284

二、氏族公社时期的社会结构289

(一)公社289

(二)两合氏族组织内在结构的发展291

(三)两合氏族组织外在形式的发展297

三、群婚中的性结合方式和个体婚姻的发生304

(一)野合而婚304

(二)公房制和成对配偶的出现305

(三)个体婚姻的产生306

四、亲族308

五、图腾意识的升华312

(一)图腾意识升华的第一阶段——灵魂不死、灵魂与肉体相分离的观念的发生312

(二)图腾意识升华的第二阶段——精灵观念的发生315

(三)图腾意识升华的第三阶段——人本身的神化317

第三章 农、牧业产生以后的原始社会321

一、新石器技术和农、牧业生产的发生321

二、畜牧业地区的父系氏族和父系公社324

(一)父系氏族326

(二)父系公社327

(三)父系家庭公社——“乌力楞”327

(四)婚姻和家庭329

三、农业地区的母系公社334

四、农业地区母系制向父系制的转变340

五、原始宗教和原始民主349

(一)原始宗教350

(二)原始民主353

社会生活编362

第一章 远古时的食与衣362

一、饮食的起始362

(一)从茹毛饮血到以烹以炙362

(二)猎野兽、采果蓏,适腹求生363

(三)艺五谷、养牲畜,人化自然365

(四)瓦鬲煮食,食之而美369

(五)食物的贮存、加工和烹饪373

(六)五味调和百菜香375

二、衣饰的起始377

(一)衣饰起始的缘由377

(二)先披羽皮,继着丝麻378

(三)纺轮、腰机379

(四)五彩彰染、五色作服381

(五)上衣下裳和深衣大袍383

(六)早期装饰和化妆384

第二章 远古时的住与行388

一、住居的起始388

(一)巢居和穴居388

(二)地坑式窝棚和干阑式木屋389

(三)聚生群处,原始村落392

(四)简陋的家什394

(五)宫殿、庙堂和城的滥觞396

二、交通的起始401

(一)服牛乘马401

(二)披山通道403

(三)刳木为舟403

精神文化编409

第一章 原始宗教409

一、有灵崇拜409

(一)有灵崇拜和原始宗教的起源409

(二)灵魂的信仰和崇拜411

(三)灵力的信仰和崇拜416

二、自然崇拜418

(一)自然崇拜的起源418

(二)天体崇拜418

(三)雷电风雨崇拜420

(四)山石水火崇拜422

(五)土地生物崇拜425

三、图腾崇拜428

(一)图腾崇拜的特征和起源428

(二)考古文物所反映的图腾崇拜430

(三)古籍所载神话中所反映的图腾崇拜435

(四)龙崇拜的起源437

四、祖先崇拜441

(一)祖先崇拜的起源441

(二)女性祖先崇拜442

(三)男性祖先崇拜445

五、巫术和占卜449

(一)巫术449

(二)占卜453

(三)巫师456

第二章 原始文学艺术459

一、原始文学459

(一)文学的起源459

(二)原始歌谣460

(三)原始神话460

二、原始艺术463

(一)艺术的起源463

(二)绘画463

(三)雕塑470

(四)建筑艺术478

三、音乐和舞蹈480

(一)原始音乐480

(二)原始舞蹈483

第三章 原始记事与文字486

一、原始记事方法486

(一)物件记事486

(二)符号记事486

(三)图画记事489

二、文字的起源492

(一)汉字起源的传说492

(二)最早的汉字492

第四章 史前科学知识496

一、天文、历法知识496

二、物理、化学知识500

三、动、植物知识504

四、数量知识508

五、医药卫生知识513

附录519

附录一 主要参考史料519

附录二 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考古文化年代简表534

附言5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