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的社会与社会的人 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变革与现代视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人的社会与社会的人 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变革与现代视域
  • 王虎学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906782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75页
  • 文件大小:123MB
  • 文件页数:283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的社会与社会的人 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变革与现代视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社会”的发现与马克思哲学的出场1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社会”4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概念研究回溯4

一、多维视野中的“社会”4

二、广阔问题域中的“社会”5

三、“社会”的多重面相及其丰富内涵10

四、回归“社会”的原初理论语境12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历史缘起14

一、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节点16

二、“类”与“社会”: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分水岭19

第三节 马克思“社会”概念的生成与嬗变23

一、“本真社会”的理想规定23

二、“人类社会”的实践之根49

三、“现实社会”的具体考察57

四、“典型社会”的个案研究70

第四节 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方法论意义79

一、“社会”的历史性:“从抽象到具体”79

二、“社会”的整体性:“一个马克思”80

三、“社会”的典型性:“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82

四、一种“新哲学”何以可能84

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人”88

第一节“人是什么”的哲学解答88

一、人是自然存在物89

二、人是类存在物90

三、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92

四、人是社会存在物93

第二节 人的存在境遇的哲学省思96

一、“对象化”、“异化”和“物化”及其辨析97

二、“物化”与“异化”:人的存在境遇的哲学表达101

三、“生产之路”与“意识之路”:扬弃“异化”的双重观照103

第三节“历史之谜”的哲学追问106

一、“历史之谜”的缘起107

二、“历史之谜”的解谜之路——劳动108

三、“历史之谜”的自觉——共产主义111

第四节 人与社会关系的哲学变奏112

一、“共同体”:人与社会的原初统一体113

二、“资产阶级社会”:人与社会对抗的社会形式116

三、“自由人联合体”:人与社会的“真正共同体”120

第三章 现代社会的哲学沉思123

第一节 现代社会的“范型”:公民社会123

一、“公民社会”的概念厘定124

二、人的全面发展:公民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126

三、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的培育与建构130

第二节 现代社会的“话语”:现代性132

一、现代性的方法论之思:“视域共现”133

二、现代性的论域之思:“领域共现”134

三、现代性的通路之思:启蒙、自我与理性136

第三节 现代社会的特质:分化与整合141

一、分化:现代社会的历史境遇142

二、整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指向146

第四章 社会分化与价值整合151

第一节 多元社会的价值重建151

一、社会分化与“社会主义”价值共识的重塑152

二、“意识形态终结”与社会主义“精神的太阳”156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生成与建构158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价值意蕴162

一、社会主义及其“中国特色”162

二、社会主义与“中国道路”的开拓164

三、社会主义与“民族国家”的价值契合166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力172

一、文化整合力172

二、价值整合力175

三、社会整合力177

第五章 哲学转向与马克思哲学的重建181

第一节 现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181

一、从知识论到生存论182

二、从实体存在论到生存论存在论184

三、从永恒在场的非历史性到人的存在的历史性186

第二节 他者:重建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向度187

一、他者:从认同到异化189

二、他者:作为方法和视角193

三、“他者”的方法论启示198

第三节 中国化:重建马克思哲学的话语体系20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书写历史的过程20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203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先进哲学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205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哲学世界化与民族化相统一过程207

第四节“马克思式的阅读”:重建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范式210

一、阅读马克思的什么?211

二、怎样阅读马克思?212

三、为什么阅读马克思?223

第五节 社会本体论:重建马克思哲学的致思路向226

一、本体论研究方兴未艾226

二、重建马克思哲学的方法论自觉228

三、社会本体论:系统哲学与社会理论的结合229

附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30年述评237

主要参考文献266

后记27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