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大通史 19 明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大通史 19 明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72/34520848.jpg)
- 毛佩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7507753226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1059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107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大通史 19 明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国家控制编546
第一章 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体制546
一、国家决策系统546
(一)“三大府”的设置与中书省废除546
(二)翰林春坊官平驳奏启与内阁制度的形成548
(三)宦官二十四衙门的设置及其职责分工553
(四)内阁与司礼监的“对柄机要”及以内制外局面的形成557
二、中央行政管理系统561
(一)废除中书省后的六部九卿制561
(二)太常、光禄及其他行政事务衙门564
(三)翰林院及其他近侍衙门566
(四)南北两京制及南京行政机构的作用569
三、地方行政系统571
(一)行省的置废与三司制度的确立571
(二)分守、分巡及兵备道制度574
(三)巡抚的派遣及其制度化577
(四)府、州、县机构的设置与调整580
(五)城乡基层政权组织及宗族的社会作用582
(六)直隶地区的管理制度585
(七)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制度587
第二章 军事制度590
一、军队的编制与布防590
(一)军队的基本编制590
(二)明朝的“京营”591
(三)亲军与四卫军594
(四)边军与地方驻军596
(五)海防军与江防军598
二、军事领导体制601
(一)军队的领导原则601
(二)都督府及武职领导系统602
(三)兵部与文职领导系统604
(四)宦官领导系统606
三、兵役制度与军官袭替制度608
(一)世军制度与军兵的勾补608
(二)募兵制度与民壮、土兵610
(三)军官的袭替与考核614
第三章 监察制度617
一、中央监察机关617
(一)从御史台到都察院617
(二)六科十三道及其职责分工与相互配合620
二、地方监察机关623
(一)提刑按察使司的监察作用623
(二)巡按御史制度625
三、监察制度的内容及其特点627
(一)职官监察627
(二)行政监察628
(三)财政监察630
(四)军事监察和司法监察632
四、监察制度的作用及其局限634
第四章 法律制度637
一、立法思想与重要法典637
(一)明初的立法思想637
(二)律、例与《大诰》、《会典》639
二、司法机关与司法制度642
(一)中央及地方司法机关642
(二)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内行厂645
(三)恤刑与廷杖647
第五章 教育与科举、选官制度650
一、各级各类学校及其教学内容与方式650
(一)中央官学——国子监650
(二)地方官学——府、州、县学及卫学654
(三)民间私学——社学、书院及其他656
二、宫廷教育658
(一)对皇帝的教育——经筵日讲658
(二)对亲王及皇族子弟的教育——宗学661
(三)对内廷宦官及宫女的教育——内书堂661
三、科举制度663
(一)科举制度的确立与考试程序的规范化663
(二)对明朝科举制度的批评669
四、官员的选用、考核制度671
(一)从荐举到科目671
(二)铨选与保举674
(三)传奉授官与捐纳入监678
(四)任官回避制度680
(五)考核制度681
第六章 文化政策和思想控制685
一、文化专制的加强685
(一)明初的文字狱685
(二)禁书、毁书及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禁约686
(三)官修经史及对程朱理学的提倡689
二、对佛道二教的利用与限制693
(一)统治者对佛道方术的崇信693
(二)宗教政策696
第七章 礼乐教化699
一、洪武制礼作乐与嘉靖“厘正旧章”699
(一)洪武时的制礼作乐与传统等级制度的确立699
(二)嘉靖议礼与礼制的更定702
二、深入民间的礼乐教化705
(一)明初的“教化”与《教民榜文》的颁布705
(二)申明、旌善亭与乡饮酒礼708
精神文化编713
第一章 学术思想与流派713
一、元末明初的学风713
(一)学术思想的调和713
(二)朱学统治的确立与思想禁锢714
(三)学术的贫瘠和朱学在诠释中的分化715
二、心学的兴起和学术思想的活跃716
(一)从陈白沙到王阳明716
(二)心学及其学派718
(三)泰州学派719
(四)朱陆异同之辩720
(五)书院与学术思想的传播和发展722
三、气学的复兴和对程朱、陆王的批判723
四、修史与史学725
(一)史学的成绩、特点与不足725
(二)史家与史著730
五、佛教、道教及其与儒家思想的关系732
(一)官方的佛教与道教732
(二)佛学与儒学734
(三)道教与儒学736
(四)儒、释、道的互通与民间宗教737
六、军事著作与军事思想739
(一)空前丰富的军事著作739
(二)具体实用的军事思想742
七、明末清初的学风745
(一)结社集会与学术流派745
(二)学术与时代政治的统一746
(三)明末清初学术的历史地位748
第二章 传统自然科学的辉煌与衰落750
一、传统科学的进一步发展750
二、传统的官方科学——天文学、数学与医学751
(一)天文学751
(二)数学752
(三)医学753
三、相对先进的桥梁学755
四、一度辉煌的航海学756
五、服务于战争的科学757
六、传统科学的总结758
(一)中医学与药物学的经典——《本草纲目》758
(二)农业科学的代表作——《补农书》与《农政全书》759
(三)综合科学的总结——《天工开物》762
(四)近代地理学的先导——《徐霞客游记》763
七、传统科学从先进到落后的转变763
八、西方科学的传入与传统科学的改造尝试764
第三章 文学与艺术767
一、异峰突起的小说创作767
(一)从长篇文言小说到长篇白话小说767
(二)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三言二拍”770
(三)现实主义小说的色情化倾向772
二、走向现实的诗文发展道路772
(一)盛世颂词——明前期的诗文主流与台阁体773
(二)前后“七子”所代表的复古主义诗文潮流774
(三)贴近现实生活的小品文学776
三、文学思想与文学评论777
(一)前后“七子”的反对派——“唐宋派”777
(二)李贽及其“童心说”778
(三)公安派及袁氏三兄弟780
(四)竟陵派780
四、承上启下的戏曲与戏曲文学781
(一)士大夫的戏曲创作与戏曲的雅化781
(二)明中叶的杂剧创作成就782
(三)明中后叶传奇戏曲创作的发展783
(四)奇人徐渭的戏剧创作784
(五)汤显祖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戏曲创作思想785
(六)戏曲流派与作品786
五、宫廷绘画与文人绘画的繁荣788
(一)绘画艺术的基本成就及其显著特点788
(二)主要艺术观点和流派789
(三)名家及其代表作789
六、传统音乐与超越时代的音乐理论792
(一)戏曲音乐——昆腔等“四大声腔”792
(二)民间音乐——少数民族歌舞音乐793
(三)为数不多却颇有成就的纯音乐793
(四)超时代的音乐理论精品——“十二平均律”793
七、传统建筑艺术的顶峰794
(一)宫廷建筑艺术与建筑思想794
(二)士大夫的建筑艺术追求——江南园林796
(三)各具特色的寺庙建筑797
第四章 空前繁荣的民间文化799
一、明初对民间文化的限制799
二、明中后期思想变革与民间文化的活跃801
三、明中叶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文化的繁荣806
(一)集墟市镇的发展与民间文化活动807
(二)走向城乡平民的地方戏曲809
四、多样化的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813
(一)明初的官方态度813
(二)明中叶以后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活动的繁荣发展815
(三)民间宗教、民间信仰的地方性与正统化819
(四)民间宗教、民间信仰的功能表现823
五、士大夫对民间文艺的整理与研究826
(一)士大夫重视民间文艺的大背景826
(二)士大夫整理民间文艺828
(三)民间文艺思想的理论构架831
(四)民间文艺的历史地位832
第五章 时代精神与社会思潮834
一、从压抑到放纵的社会思潮834
二、明朝中后期的道德观念837
(一)重商观念837
(二)人际观念838
(三)妇女观839
(四)婚姻观841
三、晚明民众与时代精神842
(一)人文主义精神的发扬842
(二)“百姓日用”之学的重视844
四、社会思潮与个性追求846
第六章 文化的传播与碰撞交融850
一、儒家文化向下层的传播与普及850
二、走上文化殿堂的俗文化852
三、南北文化的交融856
四、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858
社会生活编866
第一章 传统物质生活的发展与变化866
一、风格迥异的汉族与少数民族服饰866
(一)明初的正统与正衣冠867
(二)代表皇权的帝王服饰869
(三)等级鲜明的品官服饰870
(四)严格区别于官员的庶民与贱民服饰872
(五)晚明服饰的变化与时样875
(六)不同特色的地方服饰879
(七)少数民族服饰及其风格882
二、传统饮食的创新与地方饮食特色884
(一)奢靡无度的明代宫廷饮食885
(二)民间日常饮食的变化887
(三)菜系的形成与地方饮食特色890
(四)节令食品与风味小吃892
(五)士大夫饮酒与酒文化894
(六)民间的酒风俗896
(七)茶文化与明人品茶897
(八)晚明的吃喝风899
三、等级身份与起居行止902
(一)明初起居的等级规定及其变化902
(二)中都与南北两京的宫殿904
(三)王府与官邸的变化907
(四)独具时代风格的城镇民居909
(五)私人园林与文人书斋911
(六)造型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明代家具914
(七)地方特殊民居与少数民族居室916
(八)车轿的等级规定及其变化918
(九)以车船为主的长途交通运输工具920
(十)驿站与旅舍922
第二章 人生与生活习俗925
一、男女不同的成年仪式925
(一)男子的冠礼925
(二)女子的及笄927
(三)成年男女的生活礼规928
二、婚姻礼仪与婚姻风俗930
(一)等级制度与婚礼930
(二)包办婚姻与门当户对的婚姻观933
(三)地方婚姻风俗935
(四)特殊的联姻形式936
(五)收婢与纳妾938
三、性禁锢与性放纵940
(一)理学与性禁锢940
(二)传统的封闭式性教育942
(三)明中后期的色情泛滥与性放纵943
(四)性陋俗——嫖娼与男宠945
四、葬礼与丧葬习俗947
(一)身份等级与葬礼947
(二)特殊的丧葬习俗949
(三)葬礼的简繁对明人社会生活的影响952
五、养老与敬老习俗954
(一)官方对敬老的提倡954
(二)民间敬老习俗956
六、官民结合的社会福利与公益事业958
(一)官办福利机构及其职能958
(二)民间的社会福利与公益事业960
第三章 传统节日与文体娱乐962
一、官方节日与民间节日962
(一)官方节日及其礼仪962
(二)名目繁多的传统民间节日963
二、宫廷与民间的宗教节日与习俗967
(一)宫廷的祀神与祭祖礼仪967
(二)民间信仰与祀神活动969
三、传统节日活动与地方风俗970
四、其他娱乐活动972
五、武术与民间竞技活动975
第四章 明朝前后期社会风尚的变化978
一、明初的尚朴风气978
二、商品社会与竞奢风气980
三、官场风尚与士人风尚983
四、民间风尚及其变化987
五、社会陋俗989
(一)缠足的普遍化及其对妇女生活的影响989
(二)赌博及其社会危害992
(三)流氓、光棍、无赖与黑社会雏形的出现995
(四)争讼、健讼、械斗与地方陋俗998
六、明人移风易俗的努力与实践1000
附录1005
附录一 主要参考史料1005
附录二 明朝历史纪元表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