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文化史 珍藏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26794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788页
- 文件大小:162MB
- 文件页数:842页
- 主题词:中华文化-文化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文化史 珍藏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中华文化生态3
第一章 “文化生态”界说3
一、地球——人类创造文化的载体3
二、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与环境对人的制约4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学与生态学结合的产物6
四、自然场与社会场·文化生态三层次8
五、中华民族在古代和近代面对的两组文化生态类型9
六、中华文化生态概述13
第二章 中华文化的地理背景15
第一节 地理环境: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15
一、在地理与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两种极端之论16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失误18
三、历史的及文化的研究必须重视对地理环境的考察20
四、物质生产构成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化发展的中介21
五、地理环境为文化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而人文因素是转变为现实性的选择动力23
第二节 中华文化多样化发展和文化中心转移的地理前提24
一、中华文化拥有一个较之其他古文化更为辽阔的发展基地25
二、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流域繁复27
三、复杂的地理形势是中华文化多样化发展的空间条件29
四、辽阔的疆域为中华文化中心转移提供纵深腹地31
第三节 中华文化圈的周边环境36
一、东亚陆海关系的特点36
二、东西方海洋观比较39
三、中国古代海洋事业的成就与局限43
四、明清“海禁”及其在近代的突破46
五、东亚内陆方向的地理障壁47
第四节 东亚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播的影响50
一、文化传播的功能51
二、东亚大陆的地理独立性与中华文化发生期的独自完成及其双重意义54
三、中国人突破隔绝状态的努力64
第三章 中华文化植根的经济土壤67
第一节 农耕与游牧:东亚大陆的两种经济类型67
一、东亚农耕区68
二、东亚游牧区74
三、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75
四、长城:东亚农耕经济区的人工屏障79
五、农耕人的“世界主义”84
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补与融汇85
第二节 中国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形态87
一、殷商、西周——土地国有及公社所有,集体劳作的自然经济阶段87
二、东周、秦汉至明清——土地私有、个体劳作的自然经济阶段90
三、城乡经济的同一性,城市对乡村的经济依赖96
四、生活资料生产与人口再生产比例的周期性失调99
五、中国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102
第三节 中华农业文明的若干特征114
一、务实精神115
二、循环论·恒久意识·变易观116
三、中庸之道与注重自然节奏119
四、尚农·重农120
五、专制主义与民本主义相反相成122
六、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127
第四章 中华文化依托的社会结构130
第一节 宗法社会131
一、宗法制度的由来:氏族社会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131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134
三、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定势136
第二节 专制政体142
一、欧亚专制政体的差异142
二、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144
三、中国“封建制度”辨析153
第三节 宗法—专制社会结构下的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156
一、社会结构的宗法特征,导致中华文化形成宗法伦理型范式157
二、社会结构的专制特征,导致中华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164
三、内圣与外王: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的架构171
余论177
一、文化圈的网络关系177
二、文化生态诸层面组成生态综合体,共同提供文化发展的基础179
三、中华文化内外结构的和谐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181
四、中华文化史分期刍议183
下编 中华文化历程193
第一章 上古: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193
第一节 “人猿相揖别”193
一、盘古和女娲的传说193
二、中国人起源194
第二节 草莽开辟196
一、“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196
二、生命之火197
三、艰难创物198
第三节 质朴的精神之花199
一、原始艺术200
二、原始宗教201
第四节 “群之可聚,相与利之”203
一、群:人的社会化特征203
二、从母系氏族到父系家庭204
三、私有制与国家起源205
第五节 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208
一、满天星斗:考古学依据208
二、混血的龙209
第二章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212
第一节 巫史勃兴213
一、中华民族的第一代文化人213
二、巫史文化的影响216
第二节 文字创制217
一、陶符:文字起源217
二、甲骨文与“六书”219
三、钟鼎文221
第三节 青铜时代222
一、技艺与器用223
二、从制式纹样看时代精神225
第四节 宗天、尚鬼、嗜酒226
一、神鬼震慑下的殷人226
二、嗜酒风习228
第五节 “天命靡常”,敬德保民229
一、殷鉴之下229
二、“宜民宜人”之为“德”230
三、宗法建构231
第六节 神奇的八卦与《周易》232
一、占筮与八卦232
二、《周易》——“神秘的殿堂”235
第三章 春秋战国:“轴心时代”237
第一节 士的崛起238
一、时代的孕育238
二、众星璀璨239
三、群体品格241
第二节 学的转移245
一、官学的衰落与私学的兴起245
二、私学繁荣的象征——稷下学宫246
第三节 民本思潮248
一、“天道远,人道迩”248
二、“民为贵,君为轻”252
第四节 百家争鸣255
一、儒的醇厚256
二、墨的谨严259
三、道的超逸262
四、法的冷峻266
五、阴阳的流转269
六、“和而不同”271
第五节 区域文化格局的形成276
一、齐鲁文化277
二、楚文化279
三、吴越文化281
四、巴蜀文化282
五、秦文化284
六、三晋文化286
第四章 秦汉:统一的帝国与一统的文化290
第一节 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290
一、“达其志,通其欲”的漫长历程290
二、统治思想与思想统治292
三、一统的文化294
第二节 从崇尚黄老到独尊儒术296
一、新的抉择296
二、黄老学说的盛衰297
三、尊儒兴学,制度教化300
四、独尊与独创301
第三节 礼文化的完善305
一、“礼”文化理论306
二、“礼”文化制度308
第四节 经学与谶纬311
一、儒学的经学化311
二、经学的谶纬化314
三、“疾虚妄”的清新之风316
四、“无可奈何花落去”317
第五节 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形成319
一、佛陀东来320
二、道教创立322
第六节 闳阔的文化精神324
一、气势恢宏的建筑与雕塑325
二、壁画与帛画326
三、“铺采摛文”、“夸丽风骇”的汉赋327
四、“史家之绝唱”328
五、文化典籍的整理329
六、农、医、天、算传统科技的成熟330
七、全方位的对外文化交流332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335
第一节 动乱时世335
第二节 分化中的生长337
一、儒的裂变337
二、仙道丕显350
三、佛光流照354
四、多元激荡362
第三节 胡汉文化的碰撞364
一、文化类型冲突364
二、无法抗拒的化合366
第四节 文化的自觉371
一、文学的自我发现371
二、史与经的分途373
三、科技的非实用趋向374
第六章 隋唐:隆盛时代376
第一节 壮阔舞台376
一、帝国规模376
二、宽松氛围379
三、科举实行与寒士崛起382
第二节 有容乃大387
一、胡气氤氲387
二、外域撷英389
第三节 社会丰采395
一、帝都的万千气象395
二、诗的惊采绝艳400
三、书法的极妍尽美408
四、画的灿烂求备410
五、乐舞的盛大欢腾414
六、文的酣放茂郁416
第四节 文化辐射419
一、中华文化圈420
二、泽被远西424
第七章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426
第一节 变更的土壤426
第二节 从儒学复兴到理学构建428
一、岑寂后的复兴428
二、禅悦之风432
三、两宋理学434
第三节 宗族共同体的建立445
一、新的形态445
二、多元社会文化功能446
第四节 文人天地449
一、主意主理的宋诗和以婉约含蓄为主格调的宋词450
二、品味高雅的宋画455
三、声气相求的文人书院459
四、精雅脱俗的文房清玩462
第五节 市民口味463
一、京都风采464
二、热闹的世界468
第六节 科技华光472
一、社会温床472
二、绚烂之花473
第七节 文化中心的南移477
一、兵燹逼迫478
二、南迁征象479
第八章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482
第一节 朔方冲击波482
一、家国忧患483
二、异族情调484
第二节 征服者的被征服485
一、契丹、女真、党项羌族的汉化485
二、忽必烈与“汉法”488
三、用夏变夷490
第三节 大哉乾元491
一、儒学的重振493
二、少数民族文化的迅速发展499
三、科技的承传与进步501
四、中外文化的相激相荡503
第九章 明:沉暮与开新510
第一节 沉暮品格511
一、多忌讳与明代文网511
二、灭异端的文化一统513
三、复古与拟古515
第二节 别开生面517
一、越礼逾制的社会风尚518
二、悖离礼教的社会观念520
三、主体意识的觉醒525
第三节 西学流播531
一、耶稣会士来华531
二、西学的输入534
三、晚明中西文化冲突537
第四节 古典科学技术的总结与创新544
一、走出经学传统的樊篱544
二、对外来文化的汲取545
三、数学语言与实证手段548
第十章 清:烂熟与式微552
第一节 明亡之思553
一、君主制度批判553
二、实学精神弘扬557
三、难以挣脱的怪圈562
第二节 博大与鼎盛563
一、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高潮564
二、盛大的图书事业573
三、学术文化的大规模总结576
四、盛世西学582
五、中学西传589
第三节 人文思潮的潜动592
一、对中古禁欲主义的抗拮592
二、对“圣学”的怀疑论批判597
三、热衷“治生”的经济伦理观599
第四节 垂暮气象604
一、钳制异端604
二、宗法制的强化606
三、国门的关闭609
四、山雨欲来611
第十一章 近代:蜕变与新生(上)613
第一节 商品、炮舰与西学614
一、跨越中世纪的西方世界614
二、文明与野蛮617
三、西学的新冲击619
第二节 道、咸间经世实学622
一、开“过渡时代”风气之先622
二、经世实学的内容625
三、通往近代新学的桥梁627
第三节 太平天国的文化透视628
一、皇上帝:中国版的耶稣628
二、“从番”与“复古”630
第四节 中华文化肌体中的新质细胞633
一、书院改制与新学堂开办633
二、近代报刊的发行及出版机构的建立636
三、近代图书馆的设置641
四、近代博物馆的出现643
五、新知识分子群的形成645
第五节 洋务运动的文化意义及体用之辨650
一、洋务派“种豆得瓜”650
二、“中体西用”说的提出652
三、体用平议654
第六节 启蒙时代659
一、从潜流到洪涛659
二、旗手与健将662
三、启蒙大师670
第七节 跨入新世纪673
一、义和团:对西方文化的剧烈反应673
二、“国魂”陶铸674
三、风暴洗礼与习俗之变678
四、文坛新潮681
五、近代民族文化的开拓者688
第八节 先行者的追求692
一、“发扬吾固有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692
二、三民主义694
第十二章 近代:蜕变与新生(下)697
第一节 “五四”狂飙697
一、《新青年》与“德、赛两先生”697
二、“打倒孔家店”699
三、文学革命701
四、科学精神的苏醒706
五、“北方吹来十月的风”711
第二节 古今中西大交会716
一、东西方文化之争717
二、科学与玄学之争725
三、社会性质问题大论战728
四、国民性:思考与批判735
五、现代新儒家742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750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750
二、文化内涵752
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指向758
第四节 生机盎然的新民主主义文化760
一、在论战中前进的哲学社会科学761
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764
三、面向民众、服务社会的教育科技768
结语773
一、文化的自我保持与自我更新773
二、“古今之辨”与“中外之辨”775
三、两种文化发展模式评析778
四、中华文化前瞻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