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 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的理解与诠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 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的理解与诠释](https://www.shukui.net/cover/34/32325276.jpg)
- 林安梧著 著
- 出版社: 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 ISBN:9575309065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280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0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 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的理解与诠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1
第一章 导论:本书之缘起、方法及其主题之展开1
目录1
◎学术社群、学术自主性之问题2
序言3
◎贤者蔽于意见:群体结构的外延性不能化约为个我意义的内涵性3
◎群体结构的外延性及其向度与驱力4
◎学术本身的自主性往往游离于学术群落间5
◎熟者使生、生者使熟:开启新的认识阶层5
◎生活世界的优先性、本书的入路6
◎形而上、本质之论述实不能外于历史发生原因之考察7
◎血缘性纵贯轴之确立7
◎血缘性纵贯轴的两辅元:兄弟、朋友8
◎血缘性纵贯轴之三基元:父子、君臣、夫妇8
◎血缘性纵贯轴所成之「宗法国家」9
◎血缘性纵贯轴下「宗法国家」的宗教与理性9
◎血缘性纵贯轴下「宗法国家」的皇权与孝道10
◎论「道的错置」——血缘性纵贯轴之基本限制10
◎从「血缘性纵贯轴」到「人际性的互动轴」11
◎从「顺服的伦理」、「慎独的伦理」到「公民的伦理」12
◎从「咒术的实践因果逻辑」到「解咒的实践因果逻辑」13
◎本章导论之结语14
第二章 「血缘性纵贯轴」之确立17
◎文化的差异与日常生活语言的差异18
◎血缘性自然连结下的个人19
◎祖先牌位与祭祀20
◎祭祀的咒术性与道德性21
◎血缘性与道德性22
◎血性、土性、根性与德性23
◎土根性、聚村而居24
◎内聚的关系与生命之气的感通25
◎仁与气的感通26
◎熟人与陌生人26
◎乡土社会与契约社会27
◎社会结构功能与社会文化征符28
◎父子与母子的异同28
◎血缘性纵贯轴的基型——父子29
◎上下、隶属与左右、横列30
◎血缘性、道德性与土根性30
第三章 血缘性纵贯轴之三基元:父子、君臣、夫妇33
◎父子血缘纵贯轴与邻人地缘横拓面34
◎父子、根源与连续、感通35
◎天地父母与纵贯的创生35
◎以天为父与以父为天36
◎父慈子孝37
◎三纲:忠君、孝亲与守节38
◎孝亲与忠君的大问题39
◎血缘性纵贯轴与宰制性纵贯轴39
◎帝制化的儒学、父子君臣化40
◎儒学化的帝制、君臣父子化41
◎忠:由内在根源之感通外化为一绝对规约命令42
◎夫妇君臣化、君臣父子化43
◎忠诚贞女与母以子贵45
◎母子连心与父子天性之对比45
◎宗法社会与道德理性47
第四章 血缘性纵贯轴的两辅元:兄弟、朋友53
◎血缘性纵贯轴的两辅元:兄弟、朋友54
◎宗法家庭与宗法次序55
◎长幼有序:同阶不同位56
◎姊妹与兄弟57
◎宗法与符号系统、权力关系58
◎一统而多元与理一分殊59
◎悌:孝道化与忠君化59
◎儒家的朋友理想:以文会友、以友辅仁60
◎君臣化、父子化使得朋友空间变狭61
◎道义的特质62
◎江湖道义:生命声息的同于大通63
◎江湖道义的批判性与软弱乏力63
◎地缘只是血缘的投影而已64
◎血缘性与人的熟悉65
◎血缘性纵贯轴与地缘性横拓面其宗教迥异66
第五章 论血缘性纵贯轴所成之「宗法国家」69
◎宗法国家是由宗法家庭、宗法社会所决定的70
◎小农经济与氏族式农庄71
◎血缘性共同体下的身分认定方式71
◎所有物观念的异同与自我观念的异同72
◎功能性的、伴随的、礼物般的馈赠与本质性的、实体的交换73
◎「货币」只是一功能性、伴随性的中介者74
◎中西古代城市的对比差异75
◎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不是权力的统合而是礼之象征的统合75
◎耻感:往内在根源去寻索的动力76
◎符号式的统治与实力式的统治77
◎中国传统符号式统治下的名实观78
◎调节性原则体现的两个方向79
◎理一分殊的确义79
◎西方传统实力统治下的名实观80
◎宗法国家与气的感通传统81
◎宗法国家依于血缘性纵贯轴81
第六章 血缘性纵贯轴下「宗法国家」的宗教与理性85
◎宗法国家涉及到的权力、符号与象征86
◎权威的确认、权力的独占、神只的安排、仪式的置定等息息相关87
◎言说的论定下之权力、理性、结构样态与宗教之神之确立88
◎绝对的一神论与征战、权力、语言、命令、执著性、对象化、理性、约制、绝对、专制、共相等观念是连在一起的90
◎万有在道论与和平、仁爱、情气、感通、无执著性、互为主体化、道理、调节、和谐、根源、整体等观念是连在一起的91
◎上帝的言说与天的气运造化92
◎类型学之对比方法之恰当理解93
◎中国的理性化是在气的感通的格局下强调调节性原理、互为主体性94
◎绝地天之通与理性的诞生95
◎绝与再连结的不同型态:神人分隔与天人不二95
◎断裂型的理性与连续型的理性96
◎与连续型理性相应的是天人、物我、人己连续为一体97
◎与断裂型理性相应的是天人、物我、人己裂而为二98
◎因道而立教与立教以宣道99
◎天、命、性、道、德、行诸字义100
◎连续型理性是在「我与你」这存在样式下而展开的理性101
第七章 血缘性纵贯轴下「宗法国家」的皇权与孝道109
◎政治社会共同体之建立与宗教、理性之诞生相伴而起110
◎父权是经由血缘性的纵贯轴而滋生的一种权力111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符号式的统治112
◎经由法象去彰显,不是经由符号去把捉113
◎检讨血缘性纵贯轴的两个面向:历史的、哲学的115
◎父子:「根源——生长」下的孝慈关系116
◎中国人在彼此连续、生命感通互动中,取得一自然之次序与位分117
◎民主议定与征服、长幼尊卑与裹胁118
◎周易是在宗法、封建、井田已经十足完备之下的产物118
◎王权的虚化、部落王权走向普遍王权、孝道分量逐渐加重120
◎由「帝之令」到「天之命」:普遍王权之合理化的建立120
◎情理之性下的普遍性121
◎畏惧生仁敬、威权转道德——血缘性纵贯轴的确立122
◎主客浑一、境识俱泯、道德实践与美学融会123
◎儒家政治理想:王权虚化、孝道落实123
◎孝道异化与绝对皇权124
◎从血缘性纵贯轴到专制性纵贯轴124
◎绝对皇权:以权力逻辑统治情理逻辑125
第八章 论「道的错置」——血缘性纵贯轴之基本限制131
◎中国传统政治社会与西方政治社会型态之对比132
◎道指的是整个存在、价值、知识的根源133
◎道有其开显,亦有其阻隔,因之异化而为道的错置134
◎权力优位与情分优位之异同135
◎儒家一直陷在血缘性的纵贯轴之中136
◎政治社会共同体之规范及秩序(礼)之最后的轨持者仍然是「天子」便隐含著一个难以处理的困结136
◎道统是以圣贤、君子为主导,此有别于天子君相为主导的「政统」137
◎内在意义的对比辩证关联138
◎外在结构的对比辩证关联139
◎「血缘性的自然连结」与「人格性的道德连结」合而为一乃是「血缘性纵贯轴」之调适而上遂的发展139
◎先秦孔孟儒学即强调「血缘性纵贯轴」理想的实践,这是超乎政治之上,而且足以抗衡现实政治140
◎秦汉之后,「宰制性的政治连结」成为一切的管控核心,这使得「人格性的道德连结」异化为一切宰制之合理化及合法化的基础141
◎君、父、圣三者的分析与诠释142
◎「道的错置」之构成143
◎宰制性政治连结与道德思想之意图144
◎儒家人格性道德连结所构成的「道统」与帝王家宰制性政治连结所构成的「政统」形成了一个内在对比的抗衡结构145
◎「自律型之慎独伦理」异化而为「他律型的顺服伦理」146
◎「宰制型的理性」与「良知型的理性」146
◎中西专制之异同147
◎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之构成147
◎西方近代理性的解咒与牢笼148
◎契约性社会连结与委托性政治连结149
◎免除道德思想意图的谬误150
◎政治社会之道的重新开启151
第九章 从「血缘性纵贯轴」到「人际性的互动轴」157
◎正视「人格性道德连结」的根源性与优先性158
◎血缘性纵贯轴与人际性互动轴之对比159
◎政统、道统与乡土血统160
◎孔子开启了仁,照亮了整个族群的生命160
◎良知天理的绝对性与帝皇专制绝对王权相抗而相持161
◎道德王权、民本与天命162
◎民本与性善、君本与性恶、君主专制163
◎民本的限制164
◎性善说隐含一根源性的纵贯义165
◎根源性的纵贯创生有别于网络性的纵贯连结165
◎孔子使命感之自觉:内在超越与敬德传统166
◎敬德之宗教传统:绝限、封住、畏惧、敬德167
◎从血缘性纵贯轴显发根源性纵贯创生义168
◎中国政治传统的最大限制——结构与权力无客观独立性169
◎从纵贯的创生转而为人际的互动170
◎「我与你」:主体的互动与气的感通171
◎「我与它」:对象化的两分、限定性的存在172
◎客观的第三者、公共空间、社会公义172
◎迈向「人际性互动轴」的真实确立173
第十章 「顺服的伦理」、「根源的伦理」与「公民的伦理」177
◎儒学的三个面向:生活化的儒学、批判性的儒学、宰制性的儒学178
◎知识分子以「道统」结合民间乡土的伦常孝悌,柔化了帝皇专制179
◎近代新专制之构成179
◎批判性儒学与生活化儒学之限制180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常无视于儒学的多元性传统181
◎以理杀人——规范性的理与宰制性的迫害181
◎「存天理、去人欲」 的陷阱182
◎「欲」与「私」是两个不能化约为一的范畴183
◎「根源的伦理」被「顺服的伦理」错置184
◎顺服的伦理常带有虚假的根源性意味184
◎西方中心主义常造成理解与诠释的差谬185
◎道德思想之意图:调节性之作用及其谬误186
◎道德思想之意图与根源性的创生动力187
◎中国儒学咒术性格之形成189
◎根源伦理、帝皇专制、巫祝咒术三者相互依倚、相互抗持190
◎中国古代社会下的子民是一自然状态下的天民190
◎自然状态的引申,而非一质的转变191
◎「天民伦理」乃是血缘性纵贯轴下所成之伦理192
◎公民伦理重在以自我的限定为起点,并依于一客观的契约而构造一新的的连结体193
◎公民伦理不是来自于道德、思想、意图而是来自于权力、结构、组织194
◎不是单元的转出,而是多元的重建194
第十一章 结论:中国文化之核心困境及其转化创造——从咒术型的实践因果逻辑到解咒型的实践因果逻辑199
◎解咒型实践因果逻辑转出的必要性200
◎咒术型实践因果逻辑是以咒术之绝对为一切因果之归依201
◎解咒型的实践因果逻辑是依于理性的对列原则所立法的因果202
◎咒术型实践因果逻辑与连续型理性203
◎咒术型实践因果逻辑是中国古来传统「连续型理性」的异化与堕落之表现204
◎中国传统的「实践的因果逻辑」不是在市民社会中开展出来的206
◎咒术型实践因果逻辑是依据气的感通原则而开启的,不是经由言说的论定而开启的206
◎咒术型实践的因果逻辑与智的直觉208
◎道的自我封限:主体的实体化与实体的主体化209
◎正视咒术型实践因果逻辑的内在困结210
◎文化大革命所含的咒术性格211
◎实践因果逻辑的咒术型转出及其限制212
◎道德思想意图的催化作用及其限制213
◎台湾已具有解咒型实践因果逻辑开展的可能214
◎中国文化的核心困境其转化与创造之可能:新的实践的因果逻辑符合于市民社会下的实践的因果逻辑215
《附录一》 论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圣之道——不离于生活世界的终极关怀221
◎「终极关怀」一概念的引入222
◎儒、道两家思想宗教特性的判定——天人不二224
◎儒、道思想的两个对比——「一气之所化」与「道德之创化」227
◎儒家成德之教的圣人之路——「肉身成道」231
◎「肉身成道」的教养与完成——「体用一如」、「体用不二」233
◎儒教的异化与归复237
《附录二》 「绝地天之通」与「巴别塔」——中西宗教的一个对比切入点的展开247
◎问题的缘起248
◎「绝地天之通」所呈现的中国宗教文化史之意义250
◎「巴别塔」所呈现的基督宗教文化史之意义253
◎「因道以立教」与「立教以宣道」的对比厘清256
◎结语260
《附录三》 后新儒家哲学论纲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