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68/34453522.jpg)
- 许华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12034121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52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265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形成发展轨迹20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0
一、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20
二、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22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理论来源25
一、对黑格尔社会和谐观的批判与继承26
二、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社会和谐观的继承与超越35
三、对资产阶级社会和谐论的批判与斗争42
第三节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形成过程49
一、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萌发50
二、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形成53
三、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深化57
四、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发展61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向度与范式64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向度64
一、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主体向度64
二、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实践向度72
三、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历史向度76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范式81
一、西方学者社会研究的基本范式81
二、马克思社会冲突论范式的特点与应用85
三、社会冲突论范式在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构建中的应用90
第三章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内容102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和谐102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103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109
第二节 人与人的和谐114
一、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要义115
二、利益冲突是人与人不和谐的根源116
三、利益和谐是构建人与人和谐的根本118
第三节 人与社会的和谐121
一、人与社会的统一122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125
第四节 人与自身的和谐132
一、人与自身和谐的内涵133
二、人与自身和谐的必要性135
三、人与自身的分裂139
四、人与自身和谐的实现途径142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方法论特征146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构建的社会有机体方法147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主要内容147
二、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中的社会有机体方法154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构建的社会批判方法160
一、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批判精神161
二、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批判与建构162
第三节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构建的辩证思维方法168
一、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辩证法基础168
二、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辩证思维的和谐特征172
第五章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中国化178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中国化的原因178
一、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中国化的可能性179
二、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中国化的现实性180
三、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中国化的历史条件181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中国化探索历程183
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183
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185
三、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187
第三节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中国化的新发展189
一、科学发展观新思维190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194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196
第六章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203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203
一、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04
二、生产力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206
三、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209
四、构建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拓展21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212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历史定位212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依据21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思路218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指导思想218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原则219
第四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途径225
一、发展经济,奠定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225
二、完善民主政治,夯实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230
三、繁荣文化,强大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234
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和谐社会的永续发展237
五、统筹发展社会事业,维护和谐社会的稳定238
参考文献240
后记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