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明清时期太原府剧场考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明清时期太原府剧场考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65/34446717.jpg)
- 牛白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978710110051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78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399页
- 主题词:剧场-戏剧史-研究-太原市-明清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明清时期太原府剧场考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太原府地理文化环境及剧场史研究综述1
第一章 太原地区戏曲史述略12
第一节 五代之前的乐舞及其演出场所12
一、南北朝时期以胡汉交融为特点的歌舞繁荣12
二、隋唐五代时期歌舞的进一步繁荣及表演舞台的出现16
第二节 宋金元时期并州地区戏剧及舞台22
一、宋代歌舞戏剧的恢复与各类舞台的形成23
二、金元时期歌舞戏与杂剧的普及25
第三节 明清太原戏曲的繁荣31
一、明代北曲的继续盛行与昆曲的传入31
二、清代由昆曲流行到梆子戏普及的转折33
第二章 明代太原府剧场及其特点36
第一节 明代太原府戏台存佚概况36
一、现存戏台36
二、见于碑刻记载现已不存之戏台39
三、见于文献记载现已不存之戏台44
四、仅存照片之戏楼46
第二节 明代剧场建筑举隅48
一、宁武县二马营村广庆寺成化十四年(1478)舞楼48
二、榆次城隍庙正德六年(1511)乐楼50
三、阳曲县洛阳村草堂寺嘉靖十二年(1533)乐楼50
四、寿阳县宣崖村龙天庙万历二十二年(1594)乐楼51
五、代县刘家圪洞村古松寺及其天启二年(1622)大戏台54
第三节 明代剧场建筑及其特点55
一、平面布局57
二、剧场功能58
第三章 清代太原府剧场及其特色60
第一节 清代剧场概述60
一、康乾时期新建庙宇的高潮60
二、道光以后的改扩建高潮63
三、佛教寺院戏台比较普及64
四、其他剧场67
第二节 剧场布局及特色68
一、山门以外的独立舞楼及其建筑特点68
二、山门舞楼以及发展型式过街台72
三、剧场功能完善过程及其动力80
第四章 太原府剧场之代表:晋祠剧场94
第一节 晋祠的形成及其历史沿革94
一、现存庙貌94
二、历史沿革97
第二节 晋祠的神灵世界及其变化105
一、圣母替代叔虞106
二、水母超过圣母109
第三节 晋祠剧场之历史变迁112
一、最早的歌舞场所可能是鱼沼飞梁113
二、莲花台是用作表演的露台114
三、“水镜台”位置的明代乐楼创建于嘉靖以前117
四、明代晋祠还有另一座戏台“昭格楼”119
五、清代剧场的使用分配119
第四节 晋祠祭赛与演剧活动120
一、元代以前的歌舞杂剧121
二、明代戏曲的繁盛122
三、清代戏曲的空前繁荣123
第五章 官府控制下的榆次城隍庙剧场128
第一节 榆次城隍庙的庙貌及沿革128
一、庙貌概述128
二、历史沿革129
第二节 城隍崇拜及榆次城隍庙功能的变迁133
一、元代以前的城隍崇拜133
二、明清以来的城隍崇拜134
第三节 城隍庙剧场及其演剧活动139
一、城隍庙剧场139
二、城隍庙演剧活动143
第六章 晋商推动的太原府各类剧场145
第一节 晋商与中路梆子的形成与发展145
一、对戏曲演出的需求146
二、组织班社146
三、培养人才和促进交流148
四、改革乐器与唱腔149
第二节 晋商与庭院剧场的创建与流行150
一、庭院演戏及剧场概述150
二、现存庭院剧场152
第三节 晋商大院的祠堂剧场159
一、太谷任村贾家祠堂“至诚宫”剧场160
二、榆次常家祠堂剧场161
第四节 晋商对神庙剧场的支持163
第七章 家族影响下的阳曲青龙镇庙群剧场168
第一节 青龙镇庙群概况及特点171
一、关帝庙171
二、奶奶庙174
三、龙王庙178
四、泰山庙181
第二节 青龙镇王氏家族及其对庙群的影响183
一、王氏家族简述183
二、对神庙群及其剧场的影响186
第三节 青龙镇庙群剧场及演剧活动189
一、关帝庙乐楼189
二、奶奶庙乐楼190
三、龙王庙乐楼191
四、泰山庙剧场192
第八章 村社合办的神庙剧场194
第一节 庙宇概况194
一、阳曲县黄花洞神庙194
二、徐沟县香岩寺198
三、阳曲县徘徊寺200
第二节 诸神共处与村舍合办203
一、诸村合办的黄花洞神庙204
二、两村共建的香岩寺206
三、一村主办众村支持的徘徊寺207
第三节 剧场及演剧活动209
一、黄花洞剧场变迁与祭赛活动209
二、香岩寺剧场与演剧211
三、徘徊寺剧场与舞台题记分析215
第九章 世风影响下的佛寺剧场227
第一节 庙宇概况229
一、太谷范村镇圆智寺229
二、太谷阳邑镇净信寺233
三、太谷中咸阳村圣果寺236
第二节 各有特点的世俗化239
一、理论改造与习俗消解240
二、俗神进驻与俗务进入242
三、寺院功能的多样化243
四、主办者变化与主神变迁245
第三节 剧场特点248
一、被动设置的剧场248
二、俗神与剧场同兴共毁250
三、妥协中变通设置的剧场252
第十章 全民合办的区域性神庙剧场255
第一节 庙宇概况255
一、岚县白龙庙255
二、崞县石鼓祠258
三、太原县太山寺262
第二节 跨区域各阶层的支持267
一、全县民众共建267
二、跨地区的支持270
三、官僚阶层带动的各阶层支持271
第三节 神灵变迁及其意义272
一、龙神的人格化272
二、跨地区神灵传播275
三、地区神灵附会于全国性信仰280
第四节 剧场及戏曲演出活动282
一、白龙庙剧场282
二、石鼓祠剧场284
三、太山寺剧场289
结论293
参考文献295
附录303
附录A:明清太原府戏台统计表303
附录B:舞台题记315
附录C:戏曲碑文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