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曾国藩评传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曾国藩评传
  • 何贻焜著 著
  • 出版社: 正中书局
  • ISBN:
  • 出版时间:1937
  • 标注页数:632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634页
  • 主题词:曾国藩(学科: 评传)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曾国藩评传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导言1

评传曾公之缘起方法及其目的1

二 时代背景9

人物与时代9

曾公之时代背景9

一、民族思想之销沉9

二、朝政之腐败10

三、吏治之贪污10

四、军事之废弛11

五、财政之困难12

六、外交之失策12

七、民间之疾苦13

八、社会之杌陧14

曾公与时代之关系15

三 家世17

家世与人生17

曾公之家世17

星冈公之言论风采18

竹亭翁之积苦力学19

曾公所受之影响21

四 早年生活25

曾公生平之划分25

三个时期25

四大阶段25

三个时期之象徵26

四大阶段之象徵26

曾公之早年生活26

私塾生活26

书院生活28

师友29

行踪32

意志33

情感34

嗜好35

习惯36

经济状况37

考试情形38

此期生活之特点41

五 中年生活(一)44

翰苑生活44

自我教育48

师友57

行踪60

意志65

情感69

嗜好74

习惯75

身体76

精神78

经济状况80

政治生活81

此期生活之特点84

六 中年生活(二)88

军营生活88

自我教育96

僚友105

行踪110

意志110

情感112

嗜好117

习惯119

身体120

精神121

文艺生活122

政治生活126

经济生活131

此期生活之特点137

七 晚年生活145

军营生活145

政治生活151

身体160

精神161

意志163

情感165

嗜好166

习惯168

僚友169

行踪170

文艺生活173

经济生活174

自我教育177

此期生活之特点178

八 个性182

个性之意义182

个别差异之原因184

曾公之个性186

曾公个性之形成及其发展190

曾公个性与其生平学行事业之关系192

九 思想之渊源199

思想之重要200

曾公思想之探讨200

纵的方面200

渊源及其转变200

横的方面200

范畴及其体系200

曾公思想之渊源201

一、得诸载籍201

二、由于闻问202

三、得诸经验203

四、由于省悟204

闻知205

说知205

亲知205

自力206

他力206

十 思想之转变207

思想与时空之关系207

曾公思想之转变207

转变之时期208

第一期208

第二期209

第三期210

第四期211

第五期211

转变之原因——生活环境之更变212

转变之目的——改善生活与环境213

十一 思想之范畴214

中国学术之领域214

清代之学术思想215

曾公思想之范畴217

轮廓方面217

目录学218

考据学219

小学220

经学224

史学228

哲学231

伦理学231

教育学231

政治学231

军事学231

文学231

艺术231

家政学231

卫生学231

曾公生平三耻231

精髓方面232

圣哲画像记232

曾公生平爱读之书237

十二 思想之体系239

儒家思想之体系239

孔子240

朱熹241

曾公思想之中心243

仁244

礼244

曾公与船山之学244

曾公思想之体系246

格物诚意247

困知勉行248

能立能达250

成己成物250

十三 哲学思想253

曾公哲学思想之概说253

曾公之宇宙观253

理气二元论253

理一气殊论254

理一分殊论255

曾公之人生观256

淑世之人生观256

奋斗之人生观258

曾公与孔孟之学261

曾公与老庄之学262

曾公与墨学264

曾公与程朱之学265

曾公与陆王之学266

曾公与佛学271

十四 伦理思想273

伦理思想为儒家思想之中心273

曾公之伦理思想274

对己274

待人277

八德283

应事284

五到284

接物285

杂论作人之道287

十五 教育思想290

教育起源论290

教育沿革论292

教育目的论293

教育材料论294

论教育方法296

论教育环境298

论治学之方法300

论治学之目的309

曾公与中国近代之教育312

十六 政治思想317

曾公对于当时政治之批评318

论世乱由于吏治贪污318

论世乱由于是非不明319

论世乱由于人心陷溺319

论京官办事之通病320

论外官办事之通病320

曾公之政治思想320

崇尚礼治320

扶持名教322

崇尚人治323

见义勇为324

曾公之人才政策325

转移人才之道326

培养人才之方327

考察人才之法328

访求人才之道334

任用人才之方334

待遇人才之法337

曾公理想中之政治人才339

责任340

道德340

才具340

态度341

职务343

论对待绅士之道348

论爱护民众之法351

论政治与舆论之关系353

论政治与军事之关系356

论政治与财政之关系357

曾公之财政政策357

曾公之外交政策361

团务论丛365

十七 军事学识370

曾公对于当时军事之批评371

一、败不相救371

二、妒功嫉能372

三、恶习难除372

四、缺乏训练373

曾公治军之方法373

一、招募乡勇373

二、训练士兵374

三、规定营制374

四、物色人才375

论将材376

论选将378

论将将380

论用人382

论治事384

论治兵387

论兵机389

论战守395

论治心400

论爱民407

论湘军之长短411

论水师之长短413

论平江勇之长短414

论太平军之优劣414

论四眼狗之长技415

论楚军所以耐久之故415

论军事与吏治之关系416

论军事与财政之关系417

论军事与交通之关系419

论军事与武器之关系421

论军事与舆论之关系423

十八 文艺批评425

曾公文艺批评之概说425

一、曾公之文学评论425

论文与道之关系425

论文学与小学之关系428

论文学与时代之关系430

论自然之文431

文学源流论432

文学方法论435

文学批评论446

评史记456

评庄子457

评陆宜公集458

评韩昌黎集458

评杜少陵集459

评苏东坡集460

评王阳明集462

评震川文集463

评姚氏之文464

评南屏之文465

评文选466

评古文辞类纂466

论士当先器识而后文艺468

曾公在文学史上之地位469

二、曾公之艺术论丛477

宗派论477

方法论478

监赏论483

曾公爱好书法之原因485

十九 治家之理论488

论家道兴衰之原理489

论家道兴衰之徵象491

曾公治家之方法493

一、编纂家规494

二、教训子弟494

三、整饬内政498

四、和睦近邻500

曾公留心家事之原因500

二十 养生之方法502

论养身之道502

论治身与治心502

论养生宜得自然之妙503

论养生之方法504

曾公养生之道508

积极方面508

消极方面508

二十一 曾公对于时人之敍论511

刘孟容511

刘季霞511

刘椒云512

孙芝房513

唐镜海514

邵位西515

梅伯言515

苗先簏516

江岷樵518

王璞山520

塔智亭521

毕应侯522

罗罗山522

李迪庵524

李希庵525

杨厚庵526

彭雪琴526

胡润芝529

左季高536

李少荃538

鲍春霆539

李次青540

曾温甫542

曾事恒542

二十二 后人对于曾公之批评545

何璟545

英瀚550

李瀚章551

李鸿章552

薛福成553

吴汝纶561

张裕钊567

黎庶昌569

刘蓉570

郭嵩寿571

左宗棠575

李元度576

王闓运582

王定安584

容闳588

俞樾591

章炳麟594

梁启超599

萧一山603

陈恭禄604

郭斌龢606

陈翊林607

胡哲敷608

蒋星德610

结论612

附录619

一 李肖?先生来书619

二 引用书目62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