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金明,刘辉主编;邵启祥,王辉,吴俊英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0111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58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391页
- 主题词:免疫学-医学检验-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第一节 免疫学基础简介1
一、免疫器官1
二、免疫细胞2
三、免疫分子3
四、免疫与免疫应答4
第二节 临床免疫学简介5
一、免疫病理与免疫性疾病5
二、感染免疫5
三、移植免疫6
四、肿瘤免疫6
第三节 免疫学技术的发展与临床免疫检验6
一、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历程6
二、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与临床免疫检验10
第二章 抗原和抗体及其结合反应12
第一节 抗原12
一、抗原的特性12
二、用于免疫测定的抗原分类13
第二节 抗体13
一、抗体的特性14
二、用于免疫测定的抗体分类14
三、抗体产生的规律14
第三节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原理15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15
二、抗原抗体结合的亲和力和亲合力16
三、液相中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17
四、固相表面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17
第四节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18
一、特异性18
二、可逆性18
三、比例性19
四、阶段性19
第五节 影响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因素20
一、抗原抗体本身因素20
二、反应基质因素20
三、实验环境因素20
第三章 抗体制备22
第一节 免疫原的制备22
一、颗粒性抗原22
二、可溶性抗原23
三、半抗原25
第二节 免疫佐剂25
一、佐剂的种类26
二、佐剂的生物学作用26
三、佐剂的作用机制26
第三节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26
一、免疫动物的选择26
二、抗原剂量的选择27
三、免疫程序27
四、采血方法27
五、抗血清鉴定及保存28
六、抗体的纯化28
七、多克隆抗体的特性和应用29
第四节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29
一、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30
二、杂交瘤细胞的制备过程30
三、单克隆抗体的生产32
四、单克隆抗体纯化32
五、单克隆抗体鉴定32
六、单克隆抗体的特性33
七、单克隆抗体的应用33
第五节 基因工程抗体及应用33
一、人源化抗体33
二、小分子抗体34
三、双特异抗体35
四、抗体融合蛋白36
五、噬菌体抗体库技术36
六、重组多克隆抗体38
七、基因工程抗体的应用39
第四章 标记物及其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41
第一节 标记物的种类及特性41
一、放射性核素41
二、荧光物质41
三、酶和酶作用底物42
四、化学发光剂44
五、量子点45
六、胶体金46
第二节 常用的交联剂及特性46
一、均一的双功能交联剂47
二、非均一的双功能交联剂48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48
一、基本方法48
二、放射性核素标记结合物的纯化48
三、放射性核素标记结合物的鉴定49
四、放射性核素标记结合物的保存49
第四节 荧光素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49
一、基本方法49
二、荧光素标记结合物的纯化49
三、荧光素标记结合物的鉴定50
四、荧光素标记结合物的保存50
第五节 酶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50
一、基本方法50
二、酶标记结合物的纯化51
三、酶标记结合物的鉴定51
四、酶标记结合物的保存51
第六节 化学发光剂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51
一、基本方法51
二、化学发光剂标记结合物的纯化51
三、化学发光剂标记结合物的鉴定51
四、化学发光剂标记结合物的保存52
第七节 稀土离子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52
一、基本方法52
二、稀土离子标记结合物的纯化、鉴定及保存52
第八节 量子点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52
一、基本方法52
二、量子点标记结合物的纯化52
三、量子点标记结合物的鉴定52
四、量子点标记结合物的保存53
第九节 胶体金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53
一、基本方法53
二、胶体金标记结合物的纯化53
三、胶体金标记结合物的鉴定53
四、胶体金标记结合物的保存53
第五章 免疫凝集试验55
第一节 免疫凝集试验的基本原理55
第二节 直接免疫凝集试验55
一、玻片凝集试验56
二、试管凝集试验56
第三节 间接免疫凝集试验56
一、间接免疫凝集试验的类型56
二、间接免疫血凝试验57
三、颗粒免疫凝集试验58
第四节 抗球蛋白红细胞免疫凝集试验59
一、直接Coombs试验59
二、间接Coombs试验59
第五节 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60
第六节 免疫凝集试验的临床应用60
一、直接免疫凝集试验的临床应用61
二、间接免疫凝集试验的临床应用61
第七节 临床常用免疫凝集试验试剂方法特点61
一、诊断菌液61
二、载体颗粒62
三、其他62
第八节 影响免疫凝集试验的主要因素62
一、抗原因素63
二、抗血清因素63
三、致敏颗粒试剂63
四、血清标本63
五、试验条件63
第六章 免疫沉淀试验65
第一节 免疫沉淀试验的基本原理65
一、基本原理65
二、免疫沉淀试验的分类66
三、免疫沉淀试验的特点66
第二节 液相免疫沉淀试验66
一、絮状免疫沉淀试验66
二、免疫浊度测定67
第三节 凝胶内免疫沉淀试验68
一、单向免疫扩散试验68
二、双向免疫扩散试验69
三、免疫电泳技术70
第四节 免疫沉淀试验的临床应用72
第五节 临床常用免疫沉淀试验试剂方法特点72
一、胶乳增强的透射免疫比浊试验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的应用73
二、胶乳增强的透射(散射)免疫比浊试验在血液凝固分析仪中的应用73
三、免疫固定电泳在半自动电泳仪中的应用74
四、散射免疫比浊试验在特种蛋白免疫分析仪中的应用74
第六节 影响免疫沉淀试验的主要因素74
第七章 放射免疫试验76
第一节 放射免疫分析方法76
一、分析原理76
二、抗原-抗体反应77
三、分离技术78
四、放射性测量和数据处理78
第二节 免疫放射分析方法79
一、分析原理80
二、固相吸附分离技术80
三、数据处理81
第三节 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放射分析的比较82
第四节 放射免疫试验的临床应用82
第五节 影响放射免疫试验的关键因素83
一、检测试剂83
二、操作过程83
三、测量仪器83
四、曲线拟合83
第八章 荧光免疫试验85
第一节 荧光免疫试验的组成要素85
一、荧光及荧光物质基础知识85
二、荧光显微镜86
三、荧光素-抗体结合物87
第二节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87
一、基本原理87
二、实验方法87
三、注意事项88
第三节 流式荧光免疫试验88
一、基本原理88
二、实验方法89
三、方法评价89
第四节 其他与荧光检测相关的免疫试验89
一、时间分辨荧光免疫试验89
二、荧光偏振免疫试验91
第五节 荧光免疫试验的临床应用92
一、间接免疫荧光试验92
二、其他荧光免疫试验93
第六节 影响荧光免疫试验的主要因素93
一、荧光素-抗体结合物93
二、待检标本94
三、其他94
第九章 酶免疫试验96
第一节 酶免疫试验的组成要素96
一、固相载体97
二、包被抗原或抗体97
三、酶结合物98
四、酶的显色底物与酶促发光底物98
第二节 酶免疫试验的分类98
一、均相酶免疫试验99
二、异相酶免疫试验100
第三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100
一、ELISA的基本原理100
二、ELISA方法建立的基本步骤101
三、ELISA的方法类型及反应原理102
第四节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106
一、基本原理106
二、数据处理及结果报告107
第五节 发光酶免疫试验107
一、基本原理107
二、化学发光酶免疫试验107
三、荧光酶免疫试验108
第六节 酶免疫试验的临床应用及常用商品试剂的方法特点109
一、均相酶免疫试验109
二、异相酶免疫试验109
第七节 影响酶免疫试验的主要因素110
一、试剂盒原材料因素110
二、标本因素110
三、实验室环境因素110
四、操作因素111
第十章 化学发光免疫试验114
第一节 概述114
一、发光的分类114
二、化学发光产生的条件115
三、化学发光效率115
四、化学发光免疫试验的分类115
五、化学发光免疫试验的非均相分离方式116
第二节 化学发光剂的特性116
一、直接化学发光剂117
二、电化学发光剂117
第三节 化学发光免疫试验的类型117
一、直接化学发光免疫试验117
二、电化学发光免疫试验118
三、发光氧通道免疫试验119
第四节 化学发光免疫试验的临床应用121
第五节 临床常用化学发光免疫试验试剂特点122
一、直接化学发光试剂122
二、酶促化学发光试剂122
三、电化学发光试剂122
四、LOCI试剂122
第六节 影响化学发光免疫试验的主要因素122
一、标本的影响122
二、试剂影响122
三、其他123
第十一章 固相膜免疫分析技术124
第一节 概述124
一、常用的固相膜和标记物124
二、固相膜的技术要求125
第二节 免疫层析试验125
一、原理125
二、测定模式125
三、技术要点126
第三节 免疫渗滤试验127
一、原理127
二、测定模式127
三、试剂盒组成和技术要点127
第四节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128
一、原理128
二、技术要点129
三、方法学评价129
第五节 免疫印迹试验129
一、原理129
二、技术要点130
三、方法学评价131
第六节 影响固相膜免疫试验的主要因素131
一、试剂方面131
二、标本方面131
三、实验过程132
第七节 固相膜免疫分析技术的临床应用132
第十二章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134
第一节 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134
一、组织处理135
二、酶标记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35
三、非标记抗体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35
四、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的常用酶及显色底物137
第二节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137
一、组织处理137
二、荧光抗体的标记及染色138
第三节 亲和组织化学技术138
一、生物素-亲合素法138
二、葡萄球菌蛋白A法140
三、凝集素法140
四、生物素-链霉亲合素法140
第四节 免疫标记电镜技术141
一、免疫标记电镜技术的原理141
二、免疫标记电镜技术标本的制备要求141
三、常用的免疫标记电镜技术141
第五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临床应用142
一、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142
二、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143
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拓展143
第六节 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主要因素145
一、标本的处理146
二、抗原的保存与修复146
三、抗体的处理与保存147
四、免疫组化的结果判断147
五、质量控制148
第十三章 流式细胞分析技术150
第一节 流式细胞仪的分析及分选原理150
一、经典流式细胞仪150
二、量化成像分析流式细胞仪152
三、质谱流式细胞仪153
第二节 数据的显示与分析154
一、参数154
二、散射光的测定154
三、荧光测量154
四、数据显示方式155
第三节 流式细胞仪免疫分析的技术要求157
一、单细胞免疫标本的制备157
二、常用的荧光染料与标记染色159
三、基于免疫微球技术的应用160
第四节 流式细胞分析的临床应用161
一、机体免疫状态的检测161
二、淋巴造血系统分化抗原及白血病免疫分型163
三、肿瘤耐药相关蛋白分析163
四、艾滋病检测中的应用164
五、自身免疫病中的应用164
六、移植免疫中的应用164
第五节 影响流式细胞分析的主要因素165
一、标本采集和单细胞悬液制备的质量控制165
二、荧光染色过程中的质量控制166
三、仪器的质量控制166
四、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166
第十四章 临床免疫检验自动化分析168
第一节 免疫浊度测定的自动化分析168
一、免疫散射比浊测定的自动化分析169
二、自动化免疫散射比浊测定的影响因素171
第二节 发光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172
一、吖啶酯标记化学发光测定的自动化分析172
二、酶联发光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172
三、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174
四、发光氧通道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174
第三节 荧光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175
一、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175
二、荧光偏振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176
第四节 酶联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177
第五节 临床免疫检验自动化分析的选择与应用178
一、临床免疫检验自动化分析的选择原则178
二、临床免疫检验自动化分析的临床应用178
第十五章 免疫细胞标志和功能检测技术181
第一节 免疫细胞的分离181
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181
二、淋巴细胞的分离183
三、T、 B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分离183
四、不同细胞分离方法的综合评价185
第二节 淋巴细胞标志及亚群分类185
一、T细胞表面标志及亚群186
二、B细胞表面标志187
三、NK细胞表面标志188
第三节 抗原提呈细胞的表面标志188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188
二、树突状细胞189
第四节 淋巴细胞的功能检测190
一、T细胞功能检测190
二、B细胞功能检测194
三、NK细胞活性测定194
第五节 其他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技术195
一、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测195
二、巨噬细胞功能检测196
第六节 免疫细胞表面标志和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196
一、免疫细胞表面标志检测196
二、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197
第十六章 细胞因子与黏附分子检测200
第一节 概述200
一、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特性与功能200
二、黏附分子的特性与功能201
第二节 临床常用的测定方法201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201
二、化学发光酶免疫试验202
三、流式细胞术202
四、酶联免疫斑点试验204
五、免疫学测定方法学评价204
第三节 细胞因子与黏附分子测定的临床应用205
一、临床应用原则205
二、特定疾病的辅助诊断205
三、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206
四、疾病疗效监测及指导用药206
第十七章 免疫球蛋白检测208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208
一、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208
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209
第二节 IgG、 IgM、 IgA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210
一、血液IgG、 IgM、 IgA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210
二、血液IgG亚类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211
三、尿液免疫球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212
四、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212
第三节 血液IgE和IgD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213
一、血液IgE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213
二、血液IgD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214
第四节 冷球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214
一、测定方法214
二、临床意义214
第十八章 补体检测及补体参与的试验216
第一节 补体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功能216
一、补体成分的理化特性216
二、补体系统的激活217
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218
第二节 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218
一、CP-CH50218
二、脂质体均相免疫溶破试验219
三、AP-CH50219
第三节 单个补体成分的测定220
一、免疫溶血法220
二、免疫化学法220
第四节 补体参与的试验220
一、补体结合试验221
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221
三、补体参与的其他试验222
第五节 补体测定的临床意义222
一、补体活性与含量增高222
二、补体活性与含量降低或缺陷222
三、补体裂解产物检测的临床意义223
第十九章 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及其在免疫检测技术中的应用225
第一节 生物素的特性225
一、生物素理化性质225
二、活化生物素226
第二节 亲合素和链霉亲合素的特性227
一、亲合素227
二、链霉亲合素227
第三节 生物素与亲合素结合反应的特点227
一、特异性228
二、敏感性228
三、稳定性228
四、适用性228
第四节 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在免疫检测技术中的应用228
一、固相载体的包被228
二、检测系统的信号放大230
第二十章 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233
第一节 基本概念233
第二节 临床免疫学检验的技术特点234
一、阳性反应判断值的设定234
二、临床预测值235
三、根据阳性预测值对免疫测定方法的分类235
第三节 分析前质量保证236
一、检验项目的申请236
二、患者的准备237
三、标本的采集237
四、标本的运送237
五、标本的接收237
六、标本的保存238
七、血清中影响检测结果的常见内源性干扰因素238
第四节 分析中的质量保证238
一、实验室环境条件239
二、仪器设备维护校准239
三、试剂方法的性能验证239
四、标准操作程序的建立240
五、人员培训240
六、标本前处理241
七、室内质量控制241
八、室间质量评价或实验室间比对244
第五节 分析后的质量保证244
一、结果的报告与解释244
二、检验后标本的保存与处理245
三、咨询服务245
第二十一章 感染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247
第一节 概述247
第二节 细菌感染性疾病248
一、非特异性标志物248
二、链球菌感染249
三、沙门菌感染249
四、结核分枝杆菌感染249
五、幽门螺旋杆菌感染249
六、嗜肺军团菌感染250
第三节 真菌感染性疾病250
一、深部真菌感染250
二、类真菌感染250
第四节 病毒感染性疾病250
一、肝炎病毒感染251
二、流感病毒感染255
三、副流感病毒感染256
四、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256
五、冠状病毒感染256
六、腺病毒感染256
七、轮状病毒感染256
八、EB病毒感染257
九、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257
第五节TORCH感染258
一、概述258
二、弓形虫感染258
三、风疹病毒感染258
四、巨细胞病毒感染259
五、单纯疱疹病毒感染259
第六节 寄生虫感染259
一、疟原虫感染259
二、血吸虫感染260
三、丝虫感染260
四、华支睾吸虫感染260
五、猪囊尾蚴感染260
第七节 其他病原体感染261
一、梅毒螺旋体感染261
二、支原体感染262
三、衣原体感染262
四、立克次体感染262
第二十二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264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264
一、Ⅰ型超敏反应体内检测方法264
二、Ⅰ型超敏反应体外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265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267
一、Ⅱ型超敏反应常见检验项目及其检测方法267
二、Ⅱ型超敏反应抗血细胞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268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269
一、Ⅲ型超敏反应常见检验项目及其检测方法269
二、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269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270
一、Ⅳ型超敏反应常见检验项目及其检测方法270
二、Ⅳ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270
第二十三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272
第一节 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简介272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分类272
二、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273
第二节 常用自身抗体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275
一、抗核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275
二、抗双链DNA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276
三、抗核小体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276
四、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谱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276
五、血管炎相关的自身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277
六、心磷脂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278
七、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279
八、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280
九、内分泌疾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281
十、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281
十一、胃肠道疾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282
第三节 自身抗体检测的常用方法及检测流程282
一、常用检测方法及方法选择282
二、检测流程283
三、自身抗体检测结果的解释283
第四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其他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283
一、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测的临床意义283
二、淋巴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284
三、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284
四、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的临床意义284
第二十四章 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286
第一节 概述286
一、免疫增殖性疾病的概念及分类286
二、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287
三、常见免疫球蛋白增多病287
第二节 免疫增殖性疾病常用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289
一、异常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特点289
二、M蛋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289
三、尿液轻链蛋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290
第三节 异常免疫球蛋白的检测方法及应用原则290
一、血清区带电泳290
二、免疫电泳292
三、免疫固定电泳292
四、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293
五、异常免疫球蛋白检测的应用原则293
第二十五章 免疫缺陷病及其免疫检测295
第一节 概述295
一、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特点295
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296
三、继发性免疫缺陷病299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常用检验项目300
一、B细胞缺陷病的检测300
二、T细胞缺陷病的检测301
三、吞噬细胞缺陷病的检测301
四、补体系统缺陷病的检测302
五、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检测302
第二十六章 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测304
第一节 概述304
一、肿瘤抗原分类304
二、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305
第二节 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与相关肿瘤标志物306
一、肿瘤标志物概述306
二、肿瘤标志物的分类306
三、常见恶性肿瘤与相关肿瘤标志物307
第三节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与临床应用311
一、常用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311
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312
三、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原则313
第四节 肿瘤患者免疫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314
第二十七章 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315
第一节 概述315
一、移植的种类315
二、常见的组织或器官移植316
三、移植免疫特点317
第二节 排斥反应的种类及发生机制319
一、超急性排斥反应319
二、急性排斥反应319
三、慢性排斥反应320
四、移植物抗宿主反应321
第三节 器官移植前的组织配型与应用321
一、HLA分型方法321
二、HLA分型方法的应用323
第四节 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免疫监测324
一、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水平检测324
二、尿微量蛋白检测326
三、急性时相反应物质检测326
第五节 常用免疫抑制剂及其血液药物浓度监测326
一、常用免疫抑制剂327
二、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监测328
第二十八章 心血管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30
第一节 常见心血管疾病简介330
一、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330
二、心肌疾病331
三、心力衰竭331
四、高血压332
第二节 心血管疾病免疫检测332
一、C-反应蛋白的免疫检测332
二、细胞因子的免疫检测333
三、肌钙蛋白的免疫检测334
四、肌红蛋白的免疫检测335
五、B型利钠肽和B型利钠肽原前体的免疫检测335
六、D-二聚体的免疫检测336
第三节 常用心血管疾病血液药物浓度的免疫监测336
一、强心苷类药物浓度的免疫监测336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浓度的免疫监测337
第二十九章 生殖免疫及其免疫检测340
第一节 概述340
一、生殖道组织的局部免疫340
二、妊娠与免疫341
三、自然流产与免疫342
四、性激素与免疫343
第二节 常用生殖相关免疫检验项目及其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344
一、不孕症的生殖免疫学检测344
二、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学检测345
三、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学检测345
四、生殖系肿瘤的免疫学检测347
五、生殖系内分泌功能的免疫学检测347
参考文献350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