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
  • 鲁素芸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023985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266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79页
  • 主题词:植物病害-微生物防治(学科: 高等学校 学科: 教材) 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学科: 高等学校 学科: 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植物病害防治的历史与现状1

第一节 植物病害发生原因的认识1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中的植物病害问题3

一、增施水肥3

二、改良品种3

三、集约化栽培4

四、化学化5

五、机械化6

第三节 生态学与现代植物病理学6

一、生态学与生态系统概念6

二、农业生态系统10

三、现代植物病理学中的生态观15

第四节 微生态学与植物微生态系19

一、微生态学的概念19

二、微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19

三、微生态学的应用20

四、植物微生态学与植病生防21

第五节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发展22

第二章 植物体生态系与微生物生境25

第一节 植物微生态系的基本特征25

一、微生态系的特异性25

二、微生态系的空间与层次26

三、微生态系的动态变化26

四、微生物与宿主间相互关系28

五、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29

第二节 植物根际与根面微生境32

一、根际与根面的概念32

二、根际微生物的主要类群35

三、根际与植物营养37

四、根际与植物病害39

第三节 叶围与叶面微生境41

一、一般概念及其特征42

二、叶面微生物的种群及其动态43

三、叶面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44

四、叶面微生物与叶病46

第四节 植物的体围与体表微生境47

一、草本植物茎及其类似器官表面47

二、木本植物茎及其表面微生物48

第五节 花器等繁殖器官与微生境50

一、花器50

二、果实53

三、种子54

第六节 植物体内微生物55

一、皮下和薄壁组织内生菌55

二、维管组织内生菌55

三、其它内生菌57

第三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一般机制60

第一节 病害生物防治的概念60

一、传统的生物防治60

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60

三、病害生物防治的发展62

第二节 病害生物防治因素分析63

一、微生物中的生防因素64

二、寄主植物65

三、病原物66

四、非生物环境与生物防治67

第三节 自然界有利于控制病原物的生物因素69

一、溶菌现象69

二、抑菌现象70

三、重寄生现象71

四、交互保护作用及诱发抗性77

第四节 其它可利用的生防因素79

一、抑制性土壤79

二、菌根真菌83

三、冰核细菌的控制85

四、生物技术与遗传工程87

五、植物微生态工程89

第四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途径90

第一节 不同来源生防因素的应用90

一、引进的生防因素90

二、利用习居的生防因素92

第二节 直接控制病原物的生防技术93

一、降低接种体的数量93

二、阻止病原物形成传播体94

三、取代或排除病残组织中的病原物95

四、削弱病原物的致病力97

五、其它措施97

第三节 保护寄主植物并增强其健康水平的生防技术98

一、保护易感染部位和器官98

二、增强寄主植物的健康水平并提高产量108

第四节 调节并改善生态环境114

一、改善土壤环境114

二、调节气围环境116

第五章 不同类型植物病害及其生物防治117

第一节 土传病害及其生物防治117

一、病害基本特征117

二、主要病原物类群118

三、生态学119

四、生物防治实践122

第二节 气传病害及其生物防治135

一、病害基本特征135

二、主要病原物的类群136

三、生态学138

四、生物防治实践139

第三节 种传病害及其生物防治145

一、病害的含义及主要特点145

二、主要病原物的类群147

三、影晌种传病害的生物因素149

四、种传病害的生物防治151

第四节 生物介体传播的病害及其生物防治152

一、植物病毒介体的主要类群与特征152

二、植物病毒的生态学154

三、植物病毒的生物防治155

四、传毒介体和野生寄主的生物防治157

五、提高品种的耐病和抗病性157

第五节 采收后病害的生物防治158

一、谷物、油料及其它干果种子的霉菌生防158

二、水果和蔬菜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161

第六章 病害生物防治与环境165

第一节 环境作用的概念165

一、表示环境作用的常用术语166

二、主要环境因素的组成168

第二节 环境与植物病害171

一、环境与植物健康171

二、环境与病原物173

三、环境与其它生物因素175

第三节 环境在不同生防因素中的作用177

一、生防真菌与环境177

二、生防细菌和放线菌的应用与环境180

三、植物病毒作为生防因素与环境条件的关系182

四、其它生防因素与环境184

第四节 环境污染与病害生物防治185

一、大气污染物对病原物与非病原微生物的影响185

二、土壤污染与病害生防188

三、水域污染191

第七章 耕作制及栽培管理技术与病害生物防治192

第一节 耕作制与植物病害控制192

一、农业区域的划分与病害控制192

二、我国农业区划与病害控制194

第二节 栽培管理与病害防治197

一、栽培管理与病害的一般联系197

二、土壤管理198

三、水肥管理200

第三节 精耕细作与病害生物防治202

一、耕地202

二、轮作、茬口及休闲205

三、单作与复种208

四、有机改良剂212

五、其它管理措施219

第四节 综合治理与生物防治发展前景223

一、抗病育种223

二、农药与其它化学制剂224

三、病害生物防治的地位与发展前景225

第八章 植病生防研究方法227

第一节 工作条件和步骤227

一、工作人员培训227

二、实验室设备227

三、温室与试验田228

四、确定防治对象和目标228

五、制定工作的方向和范围229

第二节 标样采集和处理229

一、采集土壤样品230

二、采集植物样本231

三、残体、污水等标样的采集232

第三节 不同生境中微生物的分离培养234

一、分离土壤微生物234

二、植物叶面和气生器宫表面微生物的分离243

三、植物体内生菌的分离245

四、其它生境中微生物的分离247

第四节 生防益菌的检测和筛选247

一、活菌及其代谢物的拮抗性检测247

二、温室盆栽试验251

三、田间小区试验与多点示范252

四、大田应用试验253

五、菌种的保存与换代254

附录 基本实验255

实验(一)自然界及植物体生态系微生物的检测255

实验(二)拮抗性微生物的室内检测256

实验(三)土传病害生物防治效果的测定257

实验(四)土壤中微生物的定性和定量259

实验(五)分离并检测真菌重寄生微生物261

热门推荐